@Lenciel

控制WIP,多点儿幸福感

I) TL;DR

经济下行周期,劳资双方的矛盾通常会比较激烈。

你跟老板们聊天,个个感觉自己累成了狗,结果赚不到钱,融不到资,还常常看到下面的员工躺平。

你跟员工们聊天,个个感觉自己没有盼头,公司朝不保夕,裁员没完没了,手里面的事情却一点儿没少。

今天聊聊,怎么通过控制 WIP,让大家多少有点幸福感。

WIP,就是 Work-In-Progress ,指处于「进行中」状态的工作。

我的团队一直很注意控制 WIP 的数量。甚至以前在产研的时候,因为所有的任务分配都是基于JIRA,我们会用脚本统计每个人 WIP 的情况,作为一个主要的管理指标。

这么做不仅仅是因为减少上下文切换会让你舒服一点这样偏感性的原因,而是人类从结构上就不适合这么工作。

II) Why

人类学家 James Suzman 有一本书,叫《Work: A History of How We Spend Our Time》。他整个思路的源头,其实是 Richard Lee 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对非洲南部卡拉哈里沙漠里 Ju/’hoansi 人的研究。

1963年, Richard Lee 得知卡拉哈里沙漠有个自然条件特别恶劣的的半干旱地区,住着四五百号 Ju/’hoansi 人。因为这里既没法耕种也没法放牧,20 万年来,他们始终保持着通过狩猎和采集来维持生计。

Lee 认为,这些人的生活不知道有多么艰苦和危险,于是跑去研究。

经过 15 个月的实地研究,结果出来了:这些人即使在干旱期,也吃得很好,并且每周大概只需要「工作」40 个小时。

Lee 在论文里写到:「自然状态下的生活不一定是肮脏、野蛮和朝不保夕的」。

这个研究引起了一些争议,但几乎在同一时间,另一位人类学家 James Woodburn 在东非观察一个原始部落,得出了非常类似的结论。

James Woodburn 甚至给这种农业社会之前的经济形态起了个名,叫「immediate-return economy」。也就是说,狩猎或者采集,你的收获是及时反馈的,不像农业社会,春种秋收。

后续有大量的研究围绕着这些结论展开(比如 Nature 上 2019 年有篇文章,坐实了农民比猎人需要多花 20% 的时间去劳作;再比如有人去研究,为啥科学家经常在散步的时候得到灵感)。但,它跟我开头说,控制 WIP,多点儿幸福感有啥关系?

首先,在现代工作中,我们付出的努力不仅仅不是「immediate-return」跟农业社会比,验证周期也变得更长了。

其次,在不确定性上,再叠加一个多线程,就更痛苦了。

最后,在长反馈周期,多线程的基础上,再叠加一个工作时间的增加,就更更更痛苦了。

所以,你得明白,自己的大脑,本来是为处理一周 40 个小时左右,能够迅速拿到反馈的,单一目标的任务,进化来的。这么工作了几十万年,突然要面对充满未读信息的邮箱或者订满会议的日历,感到痛苦和挣扎,是正常的。

那怎么才能降低 WIP 呢,这肯定根据你的工作类型和所处行业很不一样,我只能分享一点我的做法。

III) How

1)使用 Done List 而不是 Todo List

要管理好 WIP 首先你得知道自己有多少 WIP:有什么工具不是那么重要,甚至纸笔都行。

然后,因为我是个不太自律的人,一直用不好 Todo List。所以我用 Done List,每天自己觉得最主要的三件事干完,就开始比较发散的干别的。

2)增加工作结果的可见性

理解了「及时的回报」对人类大脑的重要性,就要有意识的设计相应的奖励。

举个例子,很多公司的研发团队会有施工队的感觉。通过增加一些反馈机制,让工程师知道自己加班加点上线的功能,究竟服务了多少用户,带来了多少订单,是个成本很低但效果很好的管理手段:它也一定程度上会让产品经理提需求的时候更认真更负责。

3)充分信任和授权团队

要做到前面两点,都需要你有靠谱的团队。管理中最主要的任务之一,就是识别出那些不需要你管理都很自驱的人,给他们搭台子,让他们成长。

以上。

如何有建设性地交换意见

I) TL;DR

在外交辞令里,「双方有建设性地交换了意见」,其实就是双方各说各话,吵了一架的意思。

毕竟,这种沟通各自有不可动摇的立场和目的。

作为个体呢?

很多时候,也不太愉快。

但逃避一个不愉快的沟通,是很危险的:轻则是经济上的损失,严重的,可能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这篇就讲讲怎么办。

II) Why

人开启困难的沟通,初衷是希望对方改变主意,或者至少更理解自己。

但这没那么容易:研究表明,让一个人改变想法,尤其是那些跟身份认同紧密相连的信念,是极其困难的。

到了网上,情况会变得更糟。

任何一个事件在网上爆发,人们就会沿着各自理解的方向挖出战壕,然后像扔手雷一样来回投射各自信奉的观点。

要理解,这种沟通会很激烈,其实情有可原:一个人的观点,是 Ta 过往所有的家庭、教育、经验、思考带来的。当 Ta 的观点,特别是价值观层面的观点被攻击的时候, Ta 感觉你推翻的不是观点,而是 Ta 这个人的全部。

于是,这样的战斗中,参与各方状态都属于「应激」:我是对的,对方是错的/坏人/蠢货…最后,各个意见阵营都没有对对方产生任何影响,只是因为各种攻击行为,把自己的战壕挖得更深了。

要怎么解决呢?

III) Why

1. 不是所有人都值得交换意见

首先,你应该尽量避免花时间参与这样的讨论。 比如网络上的讨论,基本上都不值得参与,因为参与者平均水平太低。这篇文章后半部分说的办法,只应该用在对你非常重要的(比如合作伙伴、亲朋好友),也愿意用相同方式对待你的,那一小撮人身上。

2. 理解观点有差异的合理性

为什么人们持有不同的信仰和价值观。最有说服力的解释之一来自Jonathan Haidt 的道德基础理论:人类没有一套共同的「直觉伦理」。我们在非常薄弱的同性上,建立不同颗粒度的叙事和制度,因此信仰也会因文化、国家、社区甚至个人的不同而不同。

大量研究表明,人类只有两个价值观是共同的: 无故伤害他人是不好的,公平是好的。其它价值观则没有那么普遍。例如,一些学者已经证明,保守的人,往往比自由倾向的人,更看重对权威的尊重和贞洁

而且,大家即使有相同的基础价值观,遇到具体的事情,也有具体的分歧。朱迪絲·N·施克萊有本书叫《平常的恶》,里面就讲了很多这样的问题。

当其他人和你的观点特别是价值观不同时,很容易得出是他们不对的结论。此外,如果你对自己的价值观念深信不疑,这种差异可能会让你觉得自己的身份认同受到威胁,导致你大发雷霆。

但事实上,研究表明,在意见分歧的时候,如果一味地宣称自己观点的合理与不可改变,可能会带来更加激烈的冲突,这种现象被称为「回旋镖效应」。

3. 把自己的观点当成礼物而不是武器

分享礼物是一种友好的行为,哪怕对方不想要它。

礼物是我们认为对接受者有益的东西,我们希望接受者可以接受并使用它。这需要我们用爱来呈现它,而不是侮辱和仇恨。这里有三个步骤,也许可以让这个过程变得更简单。

1)不要把对方推到「对立面」

当人们感到被排斥或者抛弃时,就会产生敌意。研究发现,暴力攻击的人往往感受到强烈的排斥。另外,即使没有到排斥或者抛弃的程度,人们也很容易感受到自己是不是受欢迎或是不是被接受。

所以,不要做过多说教,不要用很多「我」,多用「我们」,把对方当成值得尊重和关注的沟通对象,把他们带到你的上下文里来听听你的处境、想法和意见。

2)学会接受有碰壁

除非有人说「因为你的观点,我恨你」,不用觉得对方否认的是你这个人。简单地说,第一步是展示你可以好好对待意见相左的人,第二步是相信对方也可以这么做。

3)学会包容和倾听

耶鲁大学搞社会学的教授进行了实验,比较了两极分化的争论与非判断性的交换意见,同时进行了深入的倾听。发现倾听对改变想法是最有效的。

所以要想沟通里面少一些暴力,必须首先削弱对自己信仰的观点的依附,用更开放更有同理心的状态,多听,少评判。

这一点很难,在困难的沟通中,尤其难。所以有人问 Covey 他的七个习惯里面哪个最难的时候,他也说是第五个。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