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nciel

敦煌

1

我是 6 月中旬到的敦煌。

来得很匆忙,脑子里也没啥特别的念想。在网上给那个叫小婷的伴游付定金时,她反复问我想怎么玩。我告诉她,不玩。

「什么都不干?」

「什么都不干。」

机场到达口出来,小婷已经在那里等我。

姑娘居然和网上的照片差别不大,还特地弄了身飞天的造型:朱唇点丹,坦领襦裙,曼妙的身段若隐若现,好像是提醒我应该对这趟旅程多些投入。

网约车一拐弯,就开进了「列四郡,据两关」的敦煌城。

「你知道敦煌两个字是什么意思吗?」

「不知道。」

「汉书说,敦,大也。煌,盛也。这里差不多有 5 个上海那么大,从几千年前就已经是这个规模了。」

「煌吗?主要是黄吧。」

不仅是远处露出些蜿蜒山头的鸣沙山,近处的道路、田地、建筑,目之所及,都是黄色。点缀其中的行道树的绿,个别屋顶的红,所有其他的颜色,都只不过是衬在黄边上的道道阴影。

到酒店下车的时候,地上有只壁虎,从前胸到后背,也露出从半透明逐渐过渡,最终变得沉着的黄:在这里,黄不再是种颜色,而是带着统一决心的脉动。每样东西不被它漂染,就被它扎染。很多人把敦煌描绘成一个充满精神力量的地方,东西方的文化在这里交叉授粉,法力无边。但我感到自己的脑子已经蒙上层带着灰的黄,没有任何思绪。

「我来对地方了,明天见」,我看到小婷多少有点惊讶的表情,就又补充到,「你别穿成这样了,休闲点儿好。」

「可是你就订了两天哦,确定今晚我们不一起睡?」

我正想问她就这么想一起睡吗,突然意识到这只是提醒我还得开间房,就带着她去付了钱。

2

第二天,我在吃早饭的地方看到了她。

的确非常休闲:凉鞋,无袖黑色裙子,雪白的肌肤大片大片地露在外面。

「我知道你在想啥」,她看到我走过去时笑着说。

「什么?」

「你在想我戴没戴胸罩。」

「是吗?那么明显吗?」

「是啊,你还在想我内裤是什么颜色,哪种材质,脱起来手感如何。」

「应该是白色,棉的,脱起来没有那么顺滑所以因此还不错,我想得对吗?」

她没接我话,烟视媚行地起身去取餐的地方帮我弄吃的去了。

接下来的时间,我俩基本都窝在一间酒馆里:我不确定应不应该叫它酒吧,因为晚上它显然是一家酒吧,还有乐队驻唱。但白天它也开着,我们和很多人一起,也坐在里面。

每个城市都有这样的地方。它们并不高级,各种来路各种形状的人聚集于此,仿佛是要一起提醒你绝大多数好地方和高级没有任何关系。

一开始,我俩在卡座里对坐着瞎扯,出身籍贯,饮食习惯,游戏电影,中美贸易…

她突然拍了拍自己那边的沙发:「你坐过来,把头枕在我腿上睡会儿吧。」

我面朝天地躺了上去,她用手轻柔地按着我的太阳穴:「我很少遇到你这样的客人。有些人他们刚出来玩,很害羞,但他们最后还是会在四下无人的场合靠过来。」

我透过裙子,感受着她充满弹性的温热皮肤,觉得这场景有点儿熟悉,「你是不是看我太害羞了,想要指引指引我?」

「没有,我觉得你看起来累累的,还很生气。我不知道究竟是为什么,可能是一个女人?我猜你不会告诉我,但我希望能让你休息休息。」

「不是不告诉你,是你不会相信。」

「你试试嘛。」

「是个女人,我这会儿脑子里就想着她。我以前累了也经常躺着她腿上,比现在放松多了。我和她有过很深的感情,但要讲给你听,我是找不到办法的。」

「你们很曲折?」

「不曲折,恰恰相反,我们很顺畅。但就像故乡,你心里存着些温暖的场面,然后在别人问起时,却永远没法说清楚它究竟是什么感觉。除开自己,没人可以领会。」

「所以一个女人,她给你的感觉,像逝去的故乡?」

「多半是逝去了,反正她推荐我出来玩玩,找个伴游什么的。」

「你们有钱人真会玩儿。」

「我说了,你不会信,也不会在乎。你们年轻人的生活总会继续下去,直到有天时不时的也被某个回忆卡住呼吸,才会明白人没法解释的那部分体验。」

「所以你就很生她气?」

「其实我没法生她气。但我确实有些执着地保持着生气的状态。毕竟,没有她的安慰,恨意一旦消失,就只能面对伤痛。」

3

最后那天,我让小婷带我去汉长城边坐会儿。

她买了些正当季的李广杏,有些惊讶地带我去了。

惊讶大概因为这是个偏僻的景点,没什么人,也没太多东西可看。

不止她这么想。离我们不远,有个才从景区摆渡车下来的小伙儿,一秒钟别的事儿都没干,目不转睛地盯着往嘴里不断塞着杏的她看了很久。

「味道如何?」

「它改变了我对杏的看法。」

「甜吧?」

「特别甜。」

「汁水多吗?」

「汁水超级多。」

她舔了舔手指头,在大腿内侧的裤子上擦了擦手。我学着她的样子把手指舔干净,却不知道去哪里擦手。头顶飘来美好的云朵,几千年来想必一直如此。我感觉自己好像在一部大卫·林奇的电影里:画面中心的她,那样的潮热、茂盛、富有生命力,古迹中的一切,石头、沙砾、城墙、树枝,包括我,都心甘情愿地成了陪衬。

中午过后,太阳变得更加狂暴。小婷问我要不要回去,我掏出手机跟她转了账,告诉她先走。不一会儿,好像所有人都被她打包带走了,四周除开风穿过古长城留下的零星叹息,只剩太阳炙烤后留下的各种粉末:木头的粉末,石头的粉末,骨头的粉末。

我感觉是时候结束最近几年开玩笑般漂泊的生活了。

所有的漂泊都会结束。

有的人通过选择一条不再漂泊的航道好好行船结束,有的人则通过在某个港口上岸好好行路结束。

对我而言,前面这种就好像在一场 1:9 落后的球赛里被迫踢完伤停补时般,毫无意义,充满耻辱。而后面这种,我已经试过了。我以为自己可以冷静思考,理性生活,但发现人没有办法通过精心设计去无视欢乐或者悲哀。正相反,欢乐或者悲哀从来就不是部分而是全部:当我欢乐的时候,我就是这份欢乐,当我悲哀的时候,我就是这份悲哀。

我的漂泊,于是只好用静止来结束。并且不能是吉姆·莫里森躺在拉雪兹公墓里的那种静止,而是在敦煌的烈日荒漠中,成为残片和废墟的静止。

这样或许也不错。

AI 究竟能不能替代程序员? (2)

接着前面,这篇主要打算聊聊技术管理者应该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为什么不聊程序员应该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Because they don’t have the luxury of saying no…

2000 多年前,柏拉图曾经对刚刚兴起的「把想法书写记录下来」大加批判最核心的论点:This invention [writing] will produce forgetfulness in the minds of those who learn to use it, because they will not practice their memory. Their trust in writing, produced by external characters which are no part of themselves, will discourage the use of their own memory within them. You have invented an elixir not of memory, but of reminding; and you offer your pupils the appearance of wisdom, not true wisdom, for they will read many things without instruction and will therefore seem to know many things, when they are for the most part ignorant. ,认为这会使得学生们不再锻炼自己的记忆力,而且书写只提供了智慧的表象而没有口头讨论时传递的那些真正的智慧。

但他的这番话,正好是因为被他写进了《斐德罗》得以流传至今。

所以这篇文章主要针对技术管理者。

对新技术保持批判和怀疑是正确的态度。但我们要知道自己的判断和决策不能建立在无形的特权之上:当我们没有压力去使用某个工具时,拒绝它是很容易的。

大多数员工没有办法说「不」:他们的工作受绩效评估、迭代周期或我们这些管理者决策的影响,他们并不仅仅在技术原则上讨论是否使用 AI,他们在努力弄清楚如何保住工作。

如果我们不是真的站在他们的角度去使用和评估,仅仅用 AI 影响创造力或者初级程序员成长作为理由,草率地说「不」,那么这既不是勇气也不是智慧,而是一种傲慢代表这种态度的典型做法是用一种类比来抽象的分析,比如 AI 就像化纤终究会被有品味的人类抛弃,或者 AI 就像可卡因终究会被证明是有毒的。

真正威胁创造力或者工匠精神的不是 LLM 或者历史上任何一个技术,而是一个奖励速度而非深度,追求规模而非成长,引入自动化但不提升工作意义只想着降成本的职场。

话说得略重,无非是希望听的人上心。

让我们切入正题。

目前对 AI 辅助编程有一左一右的两个态度并且它跟之前技术圈子里那种我觉得 rust 你觉得 go 更好完全不一样,各自的看法往往非常的绝对和极端。

近期支持一方最火的帖子应该是 Thomas Ptacek 的这篇,而反方最打到痛点的是苹果发表的这篇论文其实是之前的相关研究的一个延续,所以这是不是石头姐觉得 Apple 在 AI 时代完全落后了的原因之一呢?

熟悉我的人可能知道,我一直看空所谓的 AGI,更不用说 LLM 会带领我们去到 AGI:因为神经网络在它们接触到的训练数据分布内泛化,但往往在该分布之外泛化就会失效,从未解决。

不用着急劝我,这反而对我采用 LLM 干活是一个积极的事情。

因为它就是个工具。

人工智能发展初期使用拟人化的表达(智能、学习等词汇)带来了很多混乱的讨论,所有的技术管理者应该对得起自己 title 里的「技术」两个字,按照李飞飞在自传里说的去补完课再出来聊 AI:

请大家不要每天只从arXiv下载最新的预印本作品了。去读一读拉塞尔和诺维格的著作,去读明斯基、麦卡锡和威诺格拉德的书,读哈特利和西塞曼的作品,读一读帕尔默写的东西。不要因为这些材料距离现在时间久就忽略它们。我们就是要多读一些以前的东西,他们的理念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依然非常重要。

理解和接受 LLM/LRM 以及基于它们的各种东西就是工具,会带来下面这些我觉得可能是可喜可贺的变化:

  • 工具是有局限的:LLM/LRM 有自己非常擅长的地方,比如在不断增加的推理长度下展开某种近似。理解局限性为什么时候用好这个工具奠定了基础,可以带来各个领域的进步——实际上我们发明计算机也是出于类似的原因;
  • 工具是可控的:人类可以少花一些精力在超出对工具如何被使用、误用或滥用范围的担忧。我真的厌倦了每天有这么多媒体更别说自媒体讨论哪个 AI 工具或者模型要划时代或者要送我们上西天了;
  • 工具是可用的:承认你在用它编程或者用它写作业不再变得可耻,开发个插件也不再需要面对那么大的监管压力我们这儿当然还得备案了。
  • 工具不用交付那么高的期待:AI 已经经历过两次寒冬了,期望与现实之间的不匹配会导致崩溃,不如大家一起降低一下这种风险。

因为不承认它的工具身份,我们今天看到各种吊诡的情况,比如一些老师花巨大的成本检查学生是不是使用了 LLM 完成作业,同时自己也忍不住用 LLM 做课件。

在我们公司,我不但鼓励所有人都使用 LLM,我还觉得面试程序员的时候都应该允许候选人使用 AI 辅助(其实我一直不太理解为啥我们的考场不能带计算器)。

我的面试题里面会加上:

  • 现在各种 LLM 有什么特点,擅长什么,不擅长什么?
  • 如果需要写需求文档,使用哪个 LLM?为什么?如果需要编码,使用哪个 LLM?为什么?
  • 有没有自己的提示词库?Cursor 配置文件
  • 展示实际使用 AI 辅助生成代码的过程:是否理解生成的代码?能解释吗?能评价吗?品味如何?
  • 知不知道 MCP,有没有自己构建过 agent,尝试什么方法进行知识管理?

就像上一篇说的,如果 AI 可以降低成为程序员的门槛,就意味着更多有品味,有产品工程思维,仅仅是缺乏编码实践的人,可以进入这个行业。

让我们把门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