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nciel

Sam Altman给创业者的建议

去年创业界的一大盛事就是 YC 的 CEO,斯坦福的退学生Sam Altman联手斯坦福大学,开设了课程 CS183B:How To Start A Startup。十周共 20 节课程请来了各路顶尖人才,从创意、产品、团队和执行这四个 YC 认为创业最关键的维度分享了如何进行创业。

如果你自己是创业者,个人建议是整个课程可以好好看一遍,反正就算你不会翻墙,因为 YC 巨大的号召力,国内也有人为这个课程专门做了镜像网站并配了字幕。

如果你是蠢蠢欲动想要创业的人,不妨看看 Sam Altman 给出的这个课程的简化提纲,看看自己是不是适合这样的生活:

  • 创业应当从创意和想法开始,而不是一来就开一家公司。当创业还只是围绕一个创意或者一个项目的实现时,承受的压力会小很多,就更愿意接受那些看上去稀奇古怪但实则能量巨大的想法。就算非要开公司,最好的思路也是去集合各式各样好玩的想法并实施。
  • 而与之相反,当你拥有了一家公司的时候,你会面临压力,从而导致对各种各样的想法产生过快的判断。而如果只是一个项目,你就可以花更多时间去确定它是不是真的是一个好的方向:这其实是非常重要的工作,因为创业真正开始之后,你将花费非常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这个方向。
  • 团队中,至少有一个技术合伙人(这个人能从技术角度去帮助实现公司希望拥有的任何产品)
  • 通常来说,选择一个高增长市场远比选择一个份额巨大但增长缓慢的市场要好。特别是如果你发现的高增长市场正好是其他人忽视的。
  • 最好的创业想法是那些看起来很糟但其实非常好的想法(你得具有非凡的信心和判断力)。
  • 去创造直击人性的事物。即便是在其他点上都输得一塌糊涂,但只要做到这点就够了。另一方面,如果做不到这点,其他所有的点都非常出彩也都无济于事。
  • 一旦将创业从「好玩的项目」切换成为公司运作,请果断而且迅速的行动。这时候,不能再花费数周做一项决定,而需要迅速试错:思考一个小时,在下一个小时就得到结果。
  • 让自己变得强大,而且强硬。前进的道路会充满艰辛,即便你自己也会一次又一次的怀疑自己。
  • 找到办法让自己的产品被它们的用户触碰到。一开始即便是靠人力也要做到这点(推荐阅读:this)。
  • 倾听用户的声音,改善产品,然后继续倾听,直到一些用户开始爱上了你的产品(这时候,最好是一小撮,而不是一大群)。而且,请不要在用户是否喜欢你的产品这件事情上欺骗自己。
  • 尽可能的降低你的资源消耗速度,直到你确定你的产品已经捕获了部分用户的芳心,而降低消耗的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缓慢增加招聘。
  • 规划商业策略,大多数人并没有这样做。然后,偶尔从另一个角度思考一下,如何抵抗自己制定的商业策略。请记住,在未来的某一天你会需要并且成为垄断者的 (in the Peter Thiel sense)。
  • 在融资前一定读读这个
  • 忽略媒体的报道,特别是那些称赞的报道。
  • 在公司的早期就一定要盈利。
  • 尽可能去雇佣那些最好的员工,无论你花费多少时间去寻找他们,都不过分。多给你的员工一些股份,提升他们的期望。聪明、高效的人总是渴望成功的。(推荐阅读:this
  • 当你发现自己雇佣了错误的员工之后,请迅速开除他。
  • 不要和那些你合作起来感觉不那么良好的员工(甚至是合伙人)、伙伴、投资者一起共事。
  • 尝试去摸索规模化获取用户的方法,这时候你需要做的是硬着头皮去学习销售和市场营销工作。顺道说一句,通过花费超过用户价值的价格去获取用户虽然在时下很流行,但请记住,这并不可取。
  • 持续关注用户的增长速度,别停下来,这是衡量一个公司 CEO 是否合格的最好策略。如果你偶然发现自己说出了「我们的目标不是用户增长」这样的话,请仔细反省一下,自己是否把时间花费在了其他错误的事情上?当然,也记得别让自己被那些虚荣的指标欺骗。
  • 一个成熟创业公司的状态是:公司每个人都能全身心投入到分配给自己的任务当中。这种投入对于几个创始人来说更是至关重要。创业圈里面流行的关于「传教士与雇佣兵」的区别的确存在,而且非常明显。
  • 不要在那些无所谓的事情上浪费时间(这些事不包括产品开发、与用户沟通以及用户增长等,它们都很重要)。比如,沉溺于讲述如何创业的电影或者书籍,与律师或会计开会,参加各式虚张声势的推广会议等。
  • 相反,请将精力放在那些重要的事情上。每天找出两三件最重要的事,这时候变身成为一个工作机器,专注其中,忽略任何外部的干扰。
  • 不要找任何借口,做需要被做的事情。
  • 学习对团队的管理,让小伙伴们都开开心心的。千万别忽略了这点,真的非常重要。
  • 除开创造一个伟大的产品,如果想真正成功,还需要创造一个伟大的公司,所以多花点时间去思考公司文化。
  • 不要小看人脉关系的重要性。
  • 在你真的确定想卖掉自己的心血之前,忽略那些收购意向。事实上,如果一些公司能够避免类似失误,他们也许已经非常成功了。不幸的是,它们过早被收购导致了关门。
  • 努力工作,这是成功的不二法门。虽然每个人都希望走捷径,但目前看来尚未出现。
  • 保持这种状态工作十年。

个人觉得,说得非常实诚,真正在花心思做自己的产品的公司肯定能收益良多。当然,最后那句也是最关键的一句:毕竟是九死一生的创业嘛,回档再多次也是正常…

Palm4fun Tech Stack Review Part II

距离上篇略久,主要最近很忙。

Application & Data

和其他几个提供辅助的部分不同,App/Data 这部分基本上就是产品本身了。

Application Hosting

Don't touch me

我们在选择云的时候,也有试用过「久负盛名」的几家大的。

  • 阿里因为性价比的原因直接被我忽略了
  • AWS 显然是成熟度最高的,但是在国内用起来确实比较憋屈,希望他们正式入华后有好转
  • Google 的 Compute Engine 和 Windows Azure 都属于开张不久,前者因为有打折劵最终被我用来做了很久的翻墙代理(但是也因为忘记关 VPS 收到了巨额账单,好在 Google 还比较厚道免单了)。后者因为在国内有部署,速度非常不错,但是整体比 UCloud 还是贵了不少。

最终我们选择了 UCloud,他们的价钱比较公道,服务也做得非常棒。虽然我们机器并不是很多,但是仍然有 24 小时随叫随到的服务团队在跟,并且服务团队的技术实力在国内的服务提供商里面也非常突出。

平时还有一些抛弃型的原型我会放到 Heroku 或者 Google App Engine 上,因为它们用来部署 Django 应用非常便捷。

我们大多数项目都只是简单的管理后台,用 Apache 还是 Nginx 并没有明显区别。因为 Apache 在大多数 OS 自带,所以基本上都是以 Apache+uwsgi+supervisor 来进行部署。

Languages & Frameworks

Don't touch me

这张图再画长一倍也不一定能画完,因为这部分特别是 Web 前端技术的变动实在是太大了。感觉 JavaScript 社区换框架、方法论、编译工具甚至是 VM 就像足球运动员换袜子一样勤。

所以我们的策略一直是不绑定到某个具体框架:那样很容易被绑架。从目前来看:

  • React/Flux 最近特别火,由 Facebook 内部使用并开源(特别是最近推出了 React Native)。
  • AngularJS,火了很长时间,由 Google 内部使用并开源。目前两个主要版本变动太大嘴炮很多,可以观望到尘埃落定再考虑深入学习。
  • Backbone 是非常不错的客户端 MVC 框架。
  • node.js 和 io.js。目前它们是一样的东西,io.js 只是 node.js 的一个 fork(类似于 Hudson 和 Jenkins 的关系)。目前可以只学 node.js 但是得盯着 io.js 的发展,因为很多原来 node.js 的主力都在 io.js 这边。
  • npm 是 Javascript 目前最主要的 package 管理工具。目前你还会听说 bower 但几乎大家都已经确认这是个愚蠢的 idea。另外你还会听说 jspm,一个很新的系统,非常不错,值得留意。
  • Browserify 使得你可以在 browser 里面直接使用 npm 的 module,而不仅仅是在 server 端。完全是一次革命,非常好用。
  • Gulp 和 Grunt 是 build 工具(类比 Ant/Maven),Gulp 更新而且设计上非常成熟,推荐学习和使用 Gulp。
  • express.js 是服务器端 JS 应用开发需要学习的东西。
  • Meteor 是设计非常领先的一个全栈的框架(想想 Django),整体上非常酷,目前也很流行。如果你想试试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承受能力,值得一试。
  • jQuery 之于 JavaScript 就好比少林寺之于中华武术。每个人都在学,都以为它就可以搞定整个武林,但那是错的。JQuery 是用来对 DOM 做操作的,如果你用它在干别的,你多半错了。

Assets & Media

Don't touch me

这方面没什么好说的,一开始我们用的就是 UCloud 自带的服务。后面为 Testbird 开发项目的时候接触到了七牛云。不得不吐槽一下七牛云还处于快速增长期,不论是提供的服务的稳定性,还是文档更新的及时性,都还有很多值得提高的地方。

Data Storage

Don't touch me

数据库我们一般本地开发用 SQLite,stage 和 prod 服务器用 MySQL。之所以没有选择 Postgresql 是因为它那些很不错的功能我们在项目里面还没有需要,所以就偷懒选择了自己更熟悉的系统。

Libraries

Don't touch me

这张图也是很难画完整的,因为它一直在变。不过我们基本上用 ACE 封装了一套自己的 UI 框架,对提高开发效率还是非常有用的。

Utilities

Don't touch me

都是些中规中矩的选择,因为好的服务都在国内被封堵得比较彻底,不是吗?

比如统计,百度做得和 Google 还差几个数量级(你见过实时统计有百度那么不实时的么?),但是在国内因为墙的关系常常还是只能用。

再比如 SMS 网关,国外有大量的类似Twilio的优质服务,价格便宜,接口良好,但是…我们都用亿美。

值得一提的是推送消息服务,因为被百度坑过,我们一开始用了我浙大著名创业公司「个推」,结果质量低得还比较离谱。最后好死不死又换到了百度 Push:原因还是因为 Google 原生的 Push 被墙。

Business Tools

Don't touch me

其实 Trello 和 Slack 这样的工具用好一个就足以撑起一家中等规模的公司了。可惜因为经常被墙,很多不能自己翻墙的同事或者客户用起来倍感艰辛。

整个公司的任务驱动主要还是靠 Jira,知识分享和管理主要是靠 Confluence。

阿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