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nciel

Don't fool yourself

上一次聊了聊第一性原理(the First Principle)。

而我的偶像费曼先生说过,「The first principle is that you must not fool yourself - and you are the easiest person to fool」。

「Don’t fool yourself」,其实也是我觉得很受用的思考框架。

封在家四个多礼拜了,感受更深。

所以就把它作为第二篇的主题,分享给大家。

I)

受制于度量衡,人类对时间的感知是连续的。

它的副作用之一,是虽然我们都知道生命注定短暂,却总把日子过得好像拥有无限的时间。

我们想看的书,想爬的山,想深谈的朋友,想陪伴的父母,好像总被这种误解耽误着,直到为时已晚。

好在,到了我们这个年纪,有一些外部事件会让时间离散化。

比如你特别重要的朋友生病了,你这辈子还能见两三次。

比如成年人成本最低的完美时刻:在你的小孩儿真心期待圣诞老人到来的状态下陪他/她拆礼物(他们拆礼物的样子带给你的幸福感远超礼物带给他们的),也就三四次(一两岁没概念,六七岁就已经知道真相了)。

作为离家的孩子,我就不算陪伴父母相关的数字了,容易伤感。

但我知道你们如果能看到这里,已经开始算还能进几次远射或者排多少颗卵了。

各种这类显然很有限的数字,会立刻让你意识到时间并没有那么多。

三年左右的疫情,带来生活与工作的剧烈变化,甚至生离死别,更加重了这种意识。

但深刻感受到时间宝贵,带来的究竟是力量还是焦虑?担心自己随时可能挂掉,或者埋怨自己今天又浪费了多少生命,肯定不是个办法,甚至不是个正常的生活状态。

那应该怎么办?

II)

一个看起来比较有道理的办法是:「以终为始,按照你马上就要死去的方式来计划每天,只做对你真正重要的事情」。

但这真的是道理不是办法:根本没法执行。

首先,搞清楚什么是「重要的事情」并不容易。

人的生活永远挤满了各种重要和不重要的事情,而成熟的过程,就是花时间逐渐搞清楚究竟哪些是真正重要的:「逐渐」是因为这个过程对大部分人是漫长的,只有少数幸运儿能很早就找到答案。

其次,搞清楚什么重要就可以只做重要的事情吗?

你被迫干过不重要的事情吗?

开会?堵车?打仗?准备华丽的 PPT?

你沉迷于干不重要的事情吗?

刷(过多)抖音?打(太久)游戏?参与网上(毫无意义)的争论?

所以就算你知道什么事情重要,也未必可以做到只干重要的事情。

那么,有没有真正可操作的办法?

对我来说办法就是,当需要决策或者行动的时候,问一句,「这是在骗自己吗?」

可能乍一看有点反直觉:「人应该不是很爱骗自己啊?」

但实际上,前面说的每个难题,都有可能让人选择骗自己。

没搞明白究竟什么是重要的时候,我们会骗自己。

因为人作为社会性的动物,可能会过分在意其他人的看法。

我们青春期干的大部分傻事都与此有关。成年后,仍然可能为了「位子面子票子」而迷失。

被迫干不重要的事的时候,我们会骗自己。

比如心里明明知道干的工作没有真正的价值,也选择被洗脑,天天折腾日报、周报、福报。

沉迷于不重要的事的时候,我们会骗自己。

这种欺骗最难识别,也最容易被自己原谅。

因为商业发展的一个方向就是探索和提供成瘾性越来越强,成瘾时间越来越短的商品。

赌博成瘾需要做几个月的局,烟酒一个多月就可以成瘾,在微博上看人吵架和参与吵架成瘾只需要几天,抖音刷到停不下来只需要几次。

III)

「Don’t Fool Yourself」这个框架具体怎么执行?

差点拒领诺奖,对行政岗位嗤之以鼻,连自传都叫《What do you care what other people think?》的费曼,在劝大家「Don’t Fool Yourself」之前,显然已经把这个框架用得炉火纯青了。

我自己觉得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用。

1) 对不重要的事情更坚决地说不

我有意识地选择干事更踏实的公司和团队,哪怕短期看没有那么光鲜的工牌。当年跑到 CSTL 上去抨击「996」 ,也是因为看到很多公司的技术管理者,不管项目和团队的状态,把它搞成制度。

工作过程中,我选择少干没意义的事情。比如每次做需求评审,我手里都提着把「Feature剃刀」(借鉴奥卡姆剃刀)。比如行业里面的很多会,公司里面的各种露脸,我尽量回避。如果要参加,就讲实实在在的东西,不去包装。

生活方面也是这样。我迷信邓巴数,非常在乎沟通的质量,非常刻意地减少数量。哪怕寂寂无名,粉丝寥寥,我在小报童也会设置个较高的年费,反向筛选一下客人。

当然我只是举自己的例子。对什么事情说不涉及个人旨趣,没必要跟我一样。

你是一个成就导向的人?那就好好干活,尝试自己去搭团队,带业务,甚至自己创业,但承受自己的生活少一些风花雪月。

你更享受照顾好家人朋友,看到他们开心你就满足?那张一鸣拿着千万年薪来找你,你也得认真说「不」。

2) 为重要的东西留出时间

我一直在培养自己对重要的人和事立刻安排,绝不等待的习惯。

那些对自己重要的东西,如果还没有,就努力去追逐。如果拥有着,就好好地享用。这是我觉得唯一能够让自己活在此时此刻的方式。

不这样,时间匆匆就流过了。

特别是互联网提供的海量、廉价多巴胺助长了这种现象。

这里面最大的问题,是这些可以通过手机随时获取,每天聒噪着抢夺你注意力的东西,绝大多数是不重要的。

而那本等着你翻开的书,那座等待你攀登的山,那个等着你拥抱的人,往往在安静地等待着你。

你以为这些东西一直都在,然后突然,Ta 们或者你自己,就不在了。

So Don’t Fool Yourself.

睡多少比较合适

目录

我每天睡 5 个小时左右。

公司一度有传闻,说本座睡觉不是个生理需求,只是偶尔发生的心理需求。

当然,这是玩笑话。没事儿放松了的时候,我也是很能睡的。

但爹妈朋友们知道后,就不会跟我开玩笑了。每当他们转来有人不幸猝死的新闻,我除开出具我健康的体魄、良好的精神和完善的寿险进行抗辩之外,还会跟他们说明一下:就算我透支了一点今后的寿命预期,从人上年纪之后生活质量下降的程度来说,我也觉得也不亏。

当然,进入亏不亏的讨论,是很容易挨削的。所以我曾经专门花了点儿时间,研究过睡这么少究竟是不是「不对的」。

昨天,几个朋友在讨论谷爱凌、商竣程和费德勒,据说他们睡得很多,对比赛成绩也带来了帮助。几乎就在同时,我看到刘润的号发了一篇文章,介绍疫情期间自己在睡眠、饮食和运动方面的一些调整和心得。

突然有一个想法。

为什么从来不饿的人,大家会觉得「吃太多了」,从来不困的人,大家会觉得「休息好了」?为什么不能像对待饮食、运动一样对待睡眠呢?如果「充足的睡眠」才不是个生理需求,而是个心理需求呢?

「困」和「饿」

人进化了一千多万年。

科学家们的研究说明,大部分时间里,我们的祖先们是吃不饱,也睡不好的。

我们的身体通过「饿」和「困」,来督促我们满足它「进食」和「睡觉」这两个基础需求。

关于「吃」这方面,我们有如下的基本结论:

  • 不吃,会死
  • 但人类因为进化史上食物获取不稳定,大脑对盐糖脂等燃料有奖励机制:你吃到超过身体需要了,大脑还不会释放「饱」的信号
  • 现代大量的垃圾食品盐糖脂含量远超自然食物,会给大脑带来快感和刺激
  • 因此:
  • 人不要饿了就一次吃很饱,要吃「七分饱」
  • 人不能想吃多少就吃多少,会胖
  • 人不能吃什么爽就吃什么,要多吃粗粮,多吃蔬菜瓜果

如果用类似的思路,关于「睡」我们的结论似乎应该类似于:

  • 不睡,会死
  • 但人类因为进化史上睡眠条件不稳定,大脑对深度睡眠有奖励机制:你睡到超过身体需要了,大脑还不会释放「睡够了」的信号
  • 现代大量的如刘润老师提到的「调低温度」、「零压寝具」甚至眼罩耳塞等睡眠辅助物,远超自然睡眠,会给大脑带来快感和刺激
  • 因此:
  • 人不要困了就一次睡很够,要睡「七分醒」
  • 人不能想睡多少就睡多少,会胖
  • 人不能怎么睡舒服就怎么睡,应该像《疯狂野蛮人》里面那样,多睡户外,随时保持警醒状态,感受一晚上二十几度温差…

很显然,事实不是这样。我们所有跟睡相关的结论好像都是跟吃相关的结论反着来的。

睡得少究竟有什么后果

很多人觉得睡少了很可怕是因为感受真的很可怕。

但如果你很久不踢球,突然去踢个九十分钟到比赛,感受也很可怕。

你可能当场就会抽筋。

然后接下来好几天肌肉疼痛,精疲力尽。

但我们都知道,这是你的机体在做出反应:心肺在提升,肌肉在撕裂然后生长。

所以,如果你把「睡得少」拆成「某次睡得少」(短期)和「一直睡得少」(长期)两个模式,它究竟导致什么变化?

短期

简单的 Google 一下,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结论:抑郁会导致过度睡眠,过度睡眠会加剧抑郁1

因此,短期睡眠剥夺,被很多地方用来治疗抑郁症。

因为抑郁就是大脑进入了不可控的低活跃状态,无法和现实世界建立起新的连接。而睡眠的一个作用就是对白天建立的连接进行简化和修剪。短期的睡眠剥夺可以解决这个问题:通过确保更长的清醒时间,不断增加连接。

但是我还没有搜索到有人从类似于「断食」的角度去研究「断睡」的文章,也许是一个有趣的研究方向?

长期

这个树洞花了我挺长时间的,lots of papers。这里不展开,说说简单的结论:长期 5-7 个小时睡眠和长期 7-9 个小时睡眠的人群,在包括寿命预期、老年痴呆预期、糖尿病预期等各个方面,并没有呈现出任何区别2

从我自己的体会来说,创业快十年了,我睡得都差不多跟现在一样少。在此期间,我并没有感觉脑子发蒙;同时,我还踢挺激烈的足球比赛,还拿 MVP。

可能我能感觉到最主要的变化就是,现在如果一个会议特别无聊,或者一部电影特别无聊,我真就睡过去了:换了以前,可能我还是可以很精神地混完。

但,这样的时候保持清醒,跟你其实不饿但也去撕两袋薯片吃一样,都不是啥正经需要…而失去这些时候的清醒,如果可以换回来每天多了两个小时,在夜深人静无人打扰的时候做点儿事情,一年下来,你就多了一个月,对不对?

最后

我还是得说,我没有任何邀请大家少睡一点的意思。

我只是在说,身体需要多少睡眠,可能是:

  1. 因人而异的
  2. 未必要那么长的
  3. 可以去锻炼并适应的

但总体上来说,「健康」似乎是一个 paradigms 范畴的东西,涉及个人旨趣。就跟有人选择吃得「规律」而有人选择「断食」一样,如果你选择每天 10 点半就熄灯上床,挺好的,跟那些觉得生活才刚刚开始的人互相理解一下就好……

  1. 科学研究里,对睡眠唯一比较确切的结论就是过度睡眠会加重抑郁。短期的睡眠剥夺也确实被用来治疗抑郁症。 

  2. 人好像有一个β1肾上腺素能受体基因的单点突变会导致睡眠时间比较少,换句话说,有些人生来就可以睡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