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nciel

在TestBird学到的——关于产品

在 TestBird 不到两年,时间过得很快也很充实。因为分管的是产品和研发,所以总结一下产品、研发和管理这三方面学到的经验或者教训。

先从产品说起:

  1. 在最开始的三个星期,透彻了解产品的历史,明白它们发展到当前面貌,其中的偶然与必然。多提问,多记录,多分析,不要想当然,更不要开「上帝视角」。
  2. 搞清楚公司的产品是「 马太驱动」还是「数据驱动」的。
  3. 「马太驱动」是本座造的一个词:形容谁光环大谁说了算。在缺乏数据支撑的决策过程里,既然大家都是拍脑袋,很多时候就是谁的屁股大,谁拍了算,但「屁股驱动」有些不太文明所以叫「马太驱动」吧。
  4. 「数据驱动」包括了「做什么」和「做得如何」两方面:做什么产品,做哪些功能,需要数据支撑决策;产品做得怎么样,功能用户是否买账,需要数据验证效果。
  5. 「数据驱动」是很难实践的,所以发现公司是「马太驱动」的,首先,不要惊慌或者灰心,其次,更要发挥自己的作用,对团队负责,仔细分析,好好推理:做决策的时候好好拍自己的脑袋,不要为了短期利益去拍更大的屁股。
  6. 要有「空杯心态」:过去的套路、经验和成绩,和能不能对现在讨论的事做出正确判断,毫无关系:每天我们面对的都是新的商业环境,新的技术平台和新的用户,要有自己的想法,也要有胸怀去聆听别人经过认真思考(最好是有数据支撑)的结论。
  7. 在团队里面也要推崇这样的文化。聪明人在一起工作总是会有一些「张力」的,但是要让这种「张力」健康向上:在讨论中,明确讨论的核心是观点是否正确,而无关讨论者自身的价值。很多争论的发生,并不是捍卫「自身观点」的正确,而是防止「自身价值」被挑战。要鼓励前者,唾弃后者,所谓「Strong ideas, weakly held」。
  8. 同时,难归难,还是要培养团队特别是管理团队「数据驱动」的习惯:明确产品的品类和发展阶段,有针对性地收集相应的数据,作为决策的有效输入。不要在用户是否喜欢自己的产品这件事情上欺骗自己,要有意识地让团队具备快速有效的试错并不断开发新产品的能力。
  9. 有的合伙人或者投资人喜欢看短期,另一些则喜欢听愿景。要证明数据驱动对这两方面都是有好处的,需要准备更多的数据,并且在短期和长期之间有个清晰的规划。多沟通,多讨论,和养成团队任何别的习惯一样,都需要发起者的意志力和沟通技巧。
  10. 聚焦。在当前产品遇到问题的时候,很容易陷入「下一个功能一定能成为转折点」的泥潭。用数据找到焦点,投入所需的各种资源,包括自己。因为这个点做不好,其他的做好了也白搭。
  11. 把其他的功能点交给产品经理和团队最「难搞」的开发去协商,这个开发还能再砍掉一些。
  12. 忽略大多数关于 UI 的建议,反正无论怎么改,50 个人会有 50 种不同的建议。
  13. 开放、理性地对待关于流程和功能的建议:及时给予对方反馈,但内部做好版本规划。
  14. 把握好「创意」和「产品」的边界:还在「创意」阶段的时候,各方面压力要小很多,一定要有足够的讨论、尝试、数据和推演,确定它真的是一个好的方向。一旦进入「产品」阶段,就需要所有参与者有「传教士」而不是「雇佣兵」的心态。这个时候再来验证是不是一个好的方向,往往只会增加内耗和消磨士气。
  15. 值得做的产品都是「困难」或者「未知」的,要能分清楚你的产品属于哪一类,才能判断你和你的团队各方面状态(时间、能力、心态、自身和外部经济条件)是否适合现在做这类产品。
  16. 「困难」的事情,通常模式什么样,团队如何搭,甚至产品是怎么做都是清楚的。要具备把困难的事情拆分成一系列简单任务的能力,要能够比较准确地计算出完成这些任务的各种成本,要能听到竞争对手的脚步:通常还有好几帮同样聪明同样努力的人也在解决这些困难。
  17. 「未知」的事情则是说,它开创了新的商业模式,然而这种东西是否被市场接纳是未知的。做「未知」的事情,风险更高(相应的成功后收益也更大),很多时候死了不是因为你产品不够好,可能只是时机未到(比如微信没有把支付打通之前做类似于皮皮麻将的 App),或者运气不好。而且一旦「未知」的事情被证明是可以成功的,它往往就变成了「困难」的事情而已(你要开始学会聆听对手的脚步了)。
  18. 要有信心,即便到了你开始怀疑自己的时候,还是要有信心。

电脑视觉综合症

Don't touch me

虽然叫做「电脑视觉综合症(Computer Vision Syndrome)」,但真正成为祸害,却是在智能手机一统天下之后:据美帝医生的统计,已经有八千万左右的患者。

的确,人类历史上还从来没有过现在这样,需要每天长时间盯着几十厘米远的一块屏幕的阶段,而根据医生的数据,只要每天超过 3 个小时的人,有 90%都会有电脑视觉综合症的症状。

微信的产品经理说,每个人每天花在微信里面的时间平均下来 4 个小时左右。

So, everybody is on the boat…

Why

根据维基百科

眼睛里有一条肌肉,让眼睛可以把焦点对准你正在看的东西。电脑和手机屏幕通常要比书亮,所以我们把它们放得离我们的眼睛比书要远。假如你持续盯着电脑屏幕看几个小时,过度盯视就会使得这条肌肉疲劳,也会使眼球表面干燥。

这种病症会导致疲劳、头疼、颈部疼痛、视觉重影,以及间歇性视觉模糊,使得成年人工作效率降低,导致学校儿童学习障碍,成绩下降。

So?

研究生才开始编程的本座,因为一开始发力过猛,造成这十年受了很多身体上的惩罚。

久病成医,对各种 RSI 创伤也有了心得:在知乎上唯一的贡献就是这方面的。

从理论上讲,要保护眼睛,是有一些比较简单的办法。比如使用滴眼液,改变眼干的症状。再比如「20-20-20」法则:每过 20 分钟,就把手放在大概 20 公分远的地方,看着它眨 20 下眼睛。

但,就像每个程序员一样,你可能正在无法被中断的工作状态里面,没有工具的帮助,要操作「20-20-20」,略不现实。

Tools

首先,听我的,赶紧装一个flux。它的具体的原理可以看它的网站,但简单来说,它会根据你工作环境的背景光线强度,自动计算并调整屏幕色温来保护你眼睛:Apple 借鉴 flux,在 iOS 9.3 版本开始,提供了夜间模式

需要注意的是,flux 也好,夜间模式也好,没习惯之前,你会觉得它们偏黄。

然后,你需要一个中断自己的机制:


我自己是用Pomodoro Time Pro,但它其实主要是一个提高效率的软件,在提醒你保护眼睛方面功能比较弱。而列表里面别的一些软件这方面要更强,比如大多数都支持锁定屏幕强制休息,有些比如 Eye Pro 还会有保健知识等等。

当然,什么工具适合都是因人而异的,用自己的意志力或者闹钟之类的,理论上也能达到一样的目的:不过我已经说了,对干我们这行的来说,基本无效。

比如我自己就发现,如果是晚上通宵干活的话,那么我最好是站着。因为夜深人静,自己进入了工作的状态,会把所有的中断都屏蔽掉,也不会开着计时器。不但不会想起来休息眼睛,喝水都懒得去喝。

这个时候,伤害有多大,就看能站多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