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nciel

江湖儿女(4) - 怎么管理平级

I)TL;DR

前面我们讲了,向上管理,通过画像;向下管理,通过共识。

这些管理方法,面向各级,都是普遍适用的。但在不同层面的管理工作中,比重不同。所以对某个层面特别重要且 ROI 高的方法,我拿出来专门讲了一下。

那么,在平级管理中,类似的,特别重要且 ROI 又高的方法是什么呢?我觉得就八个字:「放弃幻想,主动承担」

下面来详细聊聊。

II)Why

这个方法其实执行起来不难,核心是理解「Why」,然后意识上有所改变,所以我们多聊几句。

先来看几个例子。

公司有两个技术的 VP,一个干基础设施和中台,一个干核心业务系统。有一天,CTO 离职了,提拔谁?CEO 不想「做出仓促的决定」,决定先都不提拔,看看各自的表现。这段时间里,两个人都找出一些对方工作里不太行的地方,汇报给老板。然后,他们两个人因为这样的行为,被老板认为还不够「成熟」:于是他们迎来了一个新老板。

再比如,一个业务负责人,汇报给他的产品总监经常给出的需求比较浮夸:没有抓住用户的核心需求,工作量却很大。跟产品总监搭档,也是汇报给这个业务负责人的研发总监,就跑去业务负责人那边去告状。然后业务负责人开了个三人一起参加的小范围的会,要求他们两个人「解决合作上的问题」。结果研发总监仍然天天干毫无价值的需求,并且在年底被业务负责人打了个很差的绩效。

当你工作足够久,你就会看到无数这类场景的变种。

其实它们都可以被抽象成同一个「模式」:故事主角因为要完成自己的工作或者获得提拔,去自己的老板那边报告了自己的平级的「不靠谱」之处。结果,老板没有把事情定义成对方绩效力上的问题,而是把它定义成一个双方合作性的问题:结果,一方面实际的问题没有被解决,一方面主角还被老板打上了「合作有问题」的标签,影响了个人的发展。

我发现,职场也好,自己创业也罢,有数量惊人的同学遇到了这个问题:并且往往是在自己发展还不错,颇有机会突破的阶段。

这个问题的根源是这些同学希望自己合作的平级达到比公司管理层「愿意接受」的标准更好的产出。

作为以前犯过类似错误的本座,在没有理解这点之前,也很想不通我的老板为什么不去严格要求我的平级,而是来跟我搞什么「你们需要更好的合作」。因为觉得他没有理解问题的重点,我搜集了更多这位平级的输出不够符合公司要求的证据,希望他明白什么是「真正的问题」。

结局是残忍的,教训是惨痛的。

当我自己也做了高管,合作过几位老板,甚至自己干了老板,我开始知道,为什么会有时候,我们会有「愿意接受」的低标准。

通常是因为不得不接受。

每个公司的资源都是有限的。所以这个岗位上为什么是这位同事,往往都有自己的抉择和取舍,甚至常常仅仅是因为无奈。

所以,必须明白,只要你老板是个稍微合格的管理者,你汇报的问题,多半他/她早就知道了:没有解决只是因为某种你还不知道的原因。你以为自己识别了一个组织里急需解决的问题,结果被教训说好好合作,因为你除开添堵啥也没干。

被添堵的老板,处理方法,往往就是例子里说的那样。毕竟,解决你某个平级同学的绩效力,是他/她需要负责的问题。而改善不良的合作,是你需要负责的问题。

当他/她解决不了这个问题,就只能让它变成你的问题:虽然你也解决不了。

于是后果往往很糟糕。

III)How

大部分管理者,虽然会在这种情况下,把责任推给你。但只要你在一个像样点儿的组织,这个话题应该至少是可以被拿出来讨论的。

所以,我说的「放弃幻想,主动承担」,执行起来特别简单。

1) 跟你老板 1-1 的时候,直接讨论一下

一个好的团队,一定不是各扫门前雪的,去督促自己的平级拿到更好的绩效是正确的动作。为什么他/她「愿意接受」平级是这样的产出?是因为时间不够?是这里面有什么苦衷?

注意你自己聊的时候,要从这部分的产出如何影响你的团队拿到结果,如果影响整个组织等方面客观地去聊,不要添油加醋也不要八卦。老板愿意跟你聊到啥程度,看你们的关系和他/她做什么决定。

2) 做有建设性的事情,主动输出,甚至主动填坑

不管老板给了你什么样的答案。

我知道,没有人希望看到这样的建议:被迫去填平级挖的坑,凭啥?

我学会它也花了很长时间,但这也是我想分享给大家的原因。

首先,就像你的平级有什么问题,老板往往是知道的一样。你填了坑,哪怕是默默地,他/她往往也知道。

其次,成功是在实际存在的路径中找一条可行的道路,继续前进。所以,沮丧地和自己的小伙伴们唾骂合作部门有多挫多掉链子,是浪费生命的行为。跨出自己的边界去解决问题吧,当你能够解决的问题越来越多,获益的,也绝不仅仅是你的组织,更多还是你自己。

以上。

通过画像管理上级

目录

TL;DR

通过对上级简单地做个画像,然后有针对性地采用一些沟通协作的方式方法,来帮助他/她更好地支持你拿到结果,是工作里非常核心的部分。

这篇文章主要是讲一下具体怎么做到这点。在小报童里比较受欢迎,就把它免费吧。

Why

很多人的工作里,最一言难尽的部分就是和自己的上级相处。

其实,作为上级,基本都希望你的工作,在产出上对公司对团队对你自己都有意义,在过程中你干得既高效又开心还获得成长。并且,他/她给予了(或者至少是他/她感觉自己给予了)很多支持,来帮助你达成这些。

很多时候事情没有发展成这样,也许是你们的业务处于某种阶段,也许是你的上级管理能力还比较有限,也许是你自己没有建立起跟他/她好好合作的模式。

所以,怎么能帮助上级更好地来帮助自己呢?

How

我们从「动机」、「价值偏好」、「沟通模式」、「协作模式」和「期待产出物」这几个维度,对上级做一个画像。

画像的方式很简单,每个维度是有两个方向,分三个区间:

  • 大部分情况,你应该可以把他/她落在某个箭头指向的区间,这个时候你就参考一下对应的建议

  • 如果你觉得落在比较中间的区间,说明这部分你感受还不明显,没关系,这部分你先不做动作,继续感受一下,做其他几个维度的相应调整即可

「动机」

成就人 <————I————I————> 成就事

对「成就人」型的上级:

  • 在1-1中明确你的职业发展规划,或者寻求对方的帮助一起制定一个

  • 花一些时间建立和对方的连接,可以进行一些情绪方面的交流

  • 参与团建,参与分享会,认可和帮助他人成长

  • 在工作中不断地想办法让团队沟通更顺畅,更有凝聚力

对「成就事」型的上级:

  • 按时保质交付手里的工作

  • 确保自己的目标是正确的,产出是可衡量的

  • 定期对齐目标、衡量标准和对进度的理解

  • 任何情况下,描述遇到的困难,都带着清晰的上下文和解决方案

  • 在工作中不断地想办法让团队产出更快更好,或者更有影响力

价值偏好

匠心 <————I————I————> 谋略

每个人在工作中最骄傲的东西是不一样的。行业或者领域专家成长起来的管理者,往往注重的是自己带团队做出来的是不是代表了行业领先的水平,或者有没有创新。而职业经理人则大部分更看重战略战术方面从思考到架构到落地的过程中,团队有没有被自己很好地打磨出来并控制得运转良好。

对「匠心」型的上级:

  • 拉齐他/她对于你所从事的领域什么是业界最佳实践的认知,并且在你的工作中落地适合的部分

  • 严谨地甚至文档化地描述自己做出的决策的上下文和论证过程,哪怕是一些比较小的决策

  • 密切关注行业、市场和竞争对手情况

  • 邀请他/她分享自己的里程碑目标,跟自己的对齐

  • 和他/她交流从内外部的高手那里学习的领域新知或者拿到的产品反馈

对「权谋」型的上级:

  • 对于你负责的部分,对齐他/她对你在里面扮演的角色和预期的产出,并就一些管理流程和方法达成一致(比如项目是用 Scrum 还是 Kanban,设计文档用 Figma 共享还是搭个网盘)

  • 加入任何你可以加入的有他/她在的会议(1-1、周会、月会、午餐会……),充分理解他/她的思路和意图

  • 定期了解自己负责部分的利益相关方满意度

沟通模式

分配任务 <————I————I————> 对齐目标

「分配任务」型的上级,一般关注点在「正确地做事」。好的地方是他/她一般有一套自己的做事方法,会撸起袖子带着你一起干。如果你才上路,遇上这种上级会学到很多东西。但不好的地方是这种类型,「micro-management」会比较多,如果你自己比较有想法未必受得了。而「对齐目标」型的,一般关注点在「做正确的事」,能够处于这种状态,通常对你比较信任了,也期待你能有比较优秀的解法。但坏处是活基本是你在干,结果不好的时候还可能被甩一下锅。

对「分配任务 」型的上级:

  • 使命必达精益求精地解决问题,解决各种问题

  • 时刻对齐项目的时间表和目标,确保和他/她的理解一致并认可项目的情况

  • 通过理解总体目标是什么,拆出准确合理可观测的二级指标,及时报告进展和结果

  • 通过把任务干得可靠而「体贴」,拿到更多更重要的任务

对「对齐目标」型的上级:

  • 提出各种问题,尽早提,经常提,但要具体

  • 询问目标的上下文,考虑偶尔在工作场合外吃饭或者聊天做一些对齐

  • 沟通所有的决策面的东西,如果是你们一起决策的,弄清楚背后的含义

  • 跟踪进度并提供定期更新

协作模式

稳健 <————I————I————> 激进

有一些管理者,喜欢按照现有的方法做事,即便是改变了,也主要是外因不是内因。他们喜欢和你家长里短,处成朋友或者至少是前进路上的伙伴,和你一起按部就班。而另一些管理者,喜欢将新的想法带入团队并实践。他们重视实验,拥抱甚至推动改变。大部分这类管理者,你会感觉他们是有距离感的传说中的人物,不会感觉是个稳健而宽厚的伙伴。

对「稳健」型的上级:

  • 展示你对公司的流程规范、做事方式有深刻理解并保持一致

  • 在工作中遵循公司有据可查的规范或标准

  • 有策略地分享关于改进现有团队状况的反馈和想法

  • 仔细考虑你给出反馈的方式。不要挑战对方引以为傲的地方,这可能引起误会,让他/她把你看成「文化」或者「价值观」的威胁,而不是单纯想要改进的合作伙伴

对「激进」型的上级:

  • 积极主动地探索哪些地方可以做得更好

  • 对于引入的卓有成效的新的做事方式,主动推广给其他部门

  • 讨论自己改进现有团队的想法,甚至是有些不完整的想法

  • 把这些想法集中在和其他一些画像维度比较一致的话题上:比如,你的上级是「发展人」的类型,和他/她讨论很多事儿上的改进可能就不会有太多共鸣

产出物预期

早期介入 <————I————I————> 成果验收

每个人对信息的偏好,以及对自己在一个事情控制哪部分的偏好,是不一样的。有一部分管理者,喜欢看到你的原始材料,喜欢参与你「烹饪」的过程,甚至有时候在里面做一些贡献,这背后通常是为了控制,从大局到细节。而还有一些管理者,只想看到验收最终的产出物,不过关就让你回炉重造。给他们的信息或者输入必须是整理好的,但这也往往意味着你有更大的空间。

「早期介入」型的上级:

  • 各种讨论、邮件、会议,都邀请他/她(反正来不来不是你决定)

  • 主动寻求各种维度的反馈,确保你们对形式和细节都有一致的看法

  • 从一个事情的初期,到复盘,详细记录进展中的各种状态,来把握对方的要求

「成果验收」型的上级:

  • 在开动之前,对齐他/她对「成果」的预期

  • 弄清楚这些「成果」对方的用途、受众等关键信息

  • 如果对方有自己满意的 sample,要一份

如果你想要看到更多此类内容,你可以试试订阅「不美好药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