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nciel

疫情日记(6)

本系列是,疫情日记

出院人数超过了入院人数。

今天是个转折点。

但媒体上好像出现了两种声音。

无论认可更激进还是更保守的策略,你都能找到不少「证据」。

所以,「报道真相」的媒体本来就不存在。

因为世界上根本没有绝对的「真相」:都是某个视角。

甚至,「世界」就不存在:它只是一个人认知的总和。

想到「世界」,是因为有朋友说我,「冷眼观世界」。

「观」是肯定的,没有动手干实事。

而且是站在楼上,远观。

但我算冷眼吗?

本来应该专家领导们多出来写写文章,作家记者们多出来做做记录。这片土地上发生了这样的事情,他们的表现,有点冷。

我算是热眼吧。

最后,我看到的世界,他觉得是那么回事,那说明大家的认知,比较接近。

所以他是夸我。

觉得看错了的人,骂两句转身走掉,也没问题。

人类社会,认知最贵。

罗素在《中西文化之比较》里说,欧美的三大思想根源,希腊文化、宗教伦理和现代工业主义,没有任何一种,能够进入中国人的主流认知。

留着没讲的半句应该是,缺了个精神核心,中国人虽然迫切地学习西方文化和知识,却很难「复兴」。

罗素没料到,自己驾鹤仙去后,完成工业现代化的西方逐步放弃殖民地模式,西方世界,进入了「后现代」,或者说,「第二次现代化」阶段——着力点,在于金融全球化,市场全球化。

东西方空前和谐。

于是我们打算弯道超车。

我读本科的时候,中科院专门成立了一个「现代化研究中心」,说我们要两次现代化一起追赶,到 2050 年实现「第二次现代化」,并且描述:「如果说第一次现代化是对大自然的征服,那么,第二次现代化则是向大自然的回归」。

我一度也觉得弯道超车是可能的:如果世界要向大自然回归,东方的哲学,特别是我们的哲学,那肯定是要回到世界之巅的。

快二十年过去了。

可以看到,外部环境,西方的第二次现代化,或者全球化,丝丝缕缕,绝不是「向大自然回归」那样理想而高尚…不能从啊。

而我们自己,两个现代化一起搞,意味着一堆人家串行的小「化」,我们叠一起并行了: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城镇化、信息化…不好搞啊。

不明白这些,你就没法理解,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除开喜剧,为什么你总能看到默剧、悲剧、闹剧……

以后会怎么样?

第二次现代化,好像慢慢参与不进去。跟外面的世界,今后要靠猜,靠揣测,靠互相打听,靠互相吓唬了。

第一次现代化,好像至今还没有完成。国王又穿上了新衣,那个孩子似乎出生过,但是已经哑巴了,不会说话。

或者,根本没有出生过?

这些日记,也就记到这里。

江湖儿女(3) - 怎么管理下级

I)TL;DR

工作的本质,就是让公司内外的人,对你负责的领域形成共识。

这是一个特别重要的意识转变,越早理解越好。

共识做好了,小到依云水大到比特币,你可以改变世界;做不好,纵有旷世奇才,干到呕心沥血,你也没人买账。

所以,充分共识对向上管理、平级合作和向下管理都很重要。

但在向下管理里面,特别重要。因为在你自己的团队,你是塔尖,很容易用权力而不是共识推动事情,造成惨烈后果。

这篇文章主要是讲一下怎么在大的组织框架内,通过文化建设、目标牵引、机制搭建和认知拉齐,在自己负责团队里形成「共识」。

II)Why

最近有个朋友说,大老板给了个「一句话需求」:要在团队里面跑通某个流程,提升某个效率,然后小老板就让她去写材料论证和推广。

我能理解她的郁闷。

只是引入某个「流程」就要提高某个「效率」,通常是收效甚微的。

no silver bullet。

我四岁的女儿,因为疫情封在家里,每天主要的活动空间就是阳台。

我规定,所有玩具都要放到地毯上玩。

但每天她的玩具都散布在家里的各个角落。

这种情况靠发火是没用的。

所以,我在带着她整理她藏在沙发垫子下的乐高时,专门问她,「为什么你要把它们放在这里呢?」

她说,「因为这里是龙猫的窝窝,这些乐高是它们的商店」。

你看,当我想要提高效率,哪怕只是想让玩具都好好躺在我规定的地方,参与方有不同的理解,也没法达成。

企业里就更是这样。

如我之前所说,今天的企业经营,难在不确定性大,需要大家一起共创。

但我们的教育机制,大部分是工业时代的产物。在学校里,我们习惯了被灌输然后把答案吐出来的模式。当我们有点管理权威的时候,就很容易好为人师,输出方法论。

但管理作为一门科学,大部分也都是工业时代的产物。企业等级森严,管理者位高权重,霸道总裁在各种作品里被渲染得好像颇具魅力。

所以,现代管理书籍里有句话,「to share the work,share understanding」。

有了这个意识,问题解决了一半。因为这话虽然漂亮,却没法执行。就像字节的同学都知道,「context, not control」,但每个 leader 都知道怎么做吗?

III) How

建立共识,核心不是「我分享我的认知,你们吸纳它」,而是「我分享我的认知,你分享你的认知,我们一起建立一个共享的认知」。

具体要干下面这些事情,每一部分都足够扩展成一本书,这里先带出骨架。

1)文化建设

一方面,公司无论大小,得有自己的使命愿景价值观。团队内部可以在这个大框架下,形成自己的组织文化。共同的理念,可以形成对取舍的共同偏好,做决策的时候剪枝特别快,天然会在效率上有提升。

另一方面,要刻意营造团队的心理安全感,让大家能够发表自己的观点,能够形成碰撞。作为团队里拿主意的人,敢于说出「我不懂」或者「我的锅」,敢于展示自己的「脆弱性」,可能是你在对内沟通中要学会说的最重要的话。

2)目标牵引

团队相处融洽,成员有安全感,并不意味着团队是高效的。在公司里,任何一个团队必须是为了一个明确的目标存在的。

因此公司里共识的形成,过程中大家可以交流方法论,可以有事实、逻辑和判断的冲撞,但要明白,这不是谈经论道,最终是要落到指标的。

使命愿景是长期甚至远期目标,抬头看天的时候可以指方向。

还得设计和对齐中短期目标,低头赶路的时候用。

所以马云说,管理的核心就是,这事儿谁负责,指标怎么定。

你做用户运营,什么叫「对你负责的领域形成共识」?最重要的就是在组织内共识,用哪个或者哪些指标,来衡量用户运营工作的好坏。是 CAC/LTV?是 Churn?还是别的?

3)机制搭建

机制的搭建,核心是激励和约束两个方面。

有了目标,周度,季度,月度要做到多少?做到了会怎样,做不到会怎样?过程中什么是被鼓励的,什么是要惩罚的?

4)认知拉齐

有了不错的团队,有了明确的目标,有了完善的机制,是不是就能躺着等好结果了?

不是。

共识是世界上最贵的东西,需要持续的投入。

一定要不停地说。根据团队成员自己的特点和你希望他/她关心什么,有针对性地反复沟通。也许你想讲清楚用户需求?也许你想分享一些想法?也许你想鼓励合作?也许你想引进一项新技术?也许你想强调文化价值观?不同的情况需要说不同的话。

一定要不断地写。平时,写管理周报,让下属来点评你一周的工作。重要的决策,写 RFC,充分展示自己的思考过程,让大家发表建议和意见。写的过程,是系统分享自己思路的过程,更是系统整理自己的过程。

这里有一个原则就是,tell them what to do or how to do,not the both。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