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nciel

创业维艰(3) - 如何找合伙人

前面两篇,算是把这个系列要讲的「创业公司」定义清楚了。

那么,如果你就想做一家这样高速增长的公司,要怎么出发?

实际上,0 到 1 这段的不确定性极大(后面会说,这也正是创业公司最主要的「护城河」),没有什么起手定式可参考。

所以,绝大部分的商业书籍,探讨的都是进入平稳期的公司里怎么去经营。这也使得 Peter Thiel 的《从 0 到 1》或者 Ben Horowitz 的《创业维艰》,以及 YC 的创业课,显得那么可贵。

这也是我写这个专题的原因。

好,先从人的维度,给点建议:因为这个阶段,人是最重要的。

I) TL;DR

创业是一种生活方式。

所以你找人一起过日子的筛选机制,都得开着:

  • 首先,三观和性格最重要
  • 然后,能力要互补,背景要相当
  • 最后,做好权力结构的设计

并且,创业是一种反直觉的生活方式。它需要「拥抱不确定性」而不是「规避不确定性」,因此和人类进化习得的大部分生理、心理机制是反着的,需要大量的刻意练习才能适应。Ben Horowitz 说像打拳击,Paul Graham 说像滑雪,都是这么个意思:打拳击后退的时候,要习惯先撤后腿再撤前腿;滑雪减速的时候,要习惯向前倾而不是向后倒。

所以,一起创业的人,除开得是能一起过日子的,还得是能跟你一起努力过上这种反直觉的日子的。后面这点,有时候比前面这点难很多。

下面我们来具体聊聊。

II) 如何挑选创业伙伴

1) 三观和性格最重要

一个好的公司,大部分都要做个七八年才能有样子(你可以看看成立七年左右的 BAT 或者 MMP 是啥样)。这七八年里,你跟合伙人在一起的时间,交流的密度,共同面对的压力,大概率会超过你生活上的伴侣(受不了这个,可能就不能创业)。

所以,挑对象那深思熟虑火眼金睛的劲头,得拿出来。

三观首先得一致。一方面,公司的使命愿景价值观,在创业初期基本就等同于创始人团队有什么样的梦想和价值观;另一方面,大家怎么看待钱,怎么看待人,怎么看待创业和生活的关系,会决定每天的创业生活你是极度投入还是极度折磨。

三观,简单的问题是测不出来的,所以我们看到很多成功的创业组合往往是同学或者同事:他们已经了解对方在面对比较困难的决定时,会做出的选择了。

性格上,有人觉得相似点儿好,有人喜欢互补点儿好。有人用星座,有人用 MBTI 测试,有人用 Belbin 角色排列…但背后都是为了一起长期扛压做准备。我是倾向于互补的,因为团队里个个都心直口快或者个个都回避冲突,管理上往往会出问题:可以想象一下如果不是偏严厉偏勤奋的拉里·佩奇接任 CEO, Google 会变成啥样。

2)能力互补,背景相当

绝大部分业务,一开始最核心的职能,主要是产品向和营销向两大部分。

产品向主要是指产品、研发等工作,核心工作是识别和创造用户价值的部门。需不需要研发,是自研还是外包;需不需要运营,是重系统还是重人力,这些都跟具体业务类型有关系。但总体来说,这个部分就是得把靠谱的产品做出来。

营销向主要是指运营、市场、销售、增长等工作。Stripe 的 CEO 曾经做过一个复盘,发现哪怕他们这样看起来很「技术」的业务,有营销部门没营销部门,业务增长的差距还是非常大的。

总之,产品是营销的弹药,营销是产品的管道。搭建创始团队,不能有结构性的缺陷(核心关键的部分是不能靠外包的),也不能有太多冗余(这是给以后内部出现纷争埋下隐患)

能力互补之外,为什么要背景相当?因为要平等对话,要认同各自目前与未来所扮演的角色,要做好权力结构的设计。如果大家段位差太多,这些多半是没法保证的。

选好人之后,怎么做好权力结构的设计,也是刚开始创业很容易犯错的地方,但也不太属于「人」的范畴了,我们下回再细说。

以上。

不要随时都当个「成年人」

I)TL;DR

最近看到,因为用户出现负增长,Netflix 跌成了狗(当然,不能和中概股比)。

但今天这篇不是业务分析。

是突然想到,Netflix 对世界最大的贡献,应该不是《纸牌屋》或《鱿鱼游戏》,而是那份介绍自己企业文化的 PPT

这份被浏览和下载了几千万次的文件,第一条写的是,只招成年人。

正好,最近在The Atlantic 上看到一篇文章《It’s Your Friends Who Break Your Heart》,讲的是成年人要保持友谊,多么不易。

现代化的工作,时时刻刻训练和要求我们做个「成年人」,然后这些思考方式,会影响我们生活中的决策和行动:所以《Severance》这样的职场惊悚片大家看了都觉得那么惊悚。

毕竟,努力是为了生活,而不能反过来,好像生活就是为了努力。

学会预测和判断他人的需求,学会接纳和陈述自己的需求,而不是随时都紧紧绷着,对有你参与的每段关系里的所有人都是一种解脱。

这里讲一下我自己觉得还有点儿用的办法。

II)Why

我一直觉得,真正的理性就是知道什么时候可以不理性。

所以好的生活,也应该是多样的,而不用时时刻刻都是「成年人」。

说两个也许你也很眼熟的场景。

一个是我还年轻的时候,跟中学老友们聚会,就两个选项:K 歌(因为年轻?)或者麻将(因为四川?)。两样我都不太会,也享受不来,就有点尴尬。我好像有两个选择:要不就别像个小孩儿一样,参与进集体活动;或者就像个小孩儿一样,只照顾自己的感受,不去了。但因为我毕业就离开了四川,一年就聚那么一两次。所以我琢磨了一下,就告诉他们:这两个东西你们也知道,我确实享受不来。但我挺想和你们聚聚的,所以我就坐在角落里,你们空了就和我聊聊天,不空就玩你们的,不用特别管我。最后,我在这种好像不是特别「小孩儿」,也不是特别「成年人」的状态下,参与了十来年大家的活动。

另一个是我每次去参加聚会,如果不是要出席的每个人都很熟,我就会选择稍微晚到一点。结果有一次,一个朋友邀请我参加另一个不太熟悉的人组织的聚会。我自己开车,他和其他人开另一辆车。结果,我按时到了,他们却遇到一点擦挂。停好车,我心里面有些发毛。这时候我也有两个选择:要不就是像个小孩儿一样,照顾自己的感受,晃悠到他们赶到一起上楼;要不就是像个成年人一样,照顾在家里孤独等待的主人的感受,尽快上去。最后我想,这能有什么好怕的呢,就去旁边的商店买了瓶不错的红酒上楼了。很快,我就和主人从金基德聊到了阿森纳,后来的聚会也玩得很开心:做个成年人的感觉真不错。

这些决定,我自己觉得都是正确的,但它们有些是照顾自己,有些是照顾别人,那么它们有没有什么模式呢?

III)How

最近,我被照顾当了一次「小孩儿」。我突然想,其实我们在每个关系里的每个选择,好像都可以放到一个 X 轴是「消极」到「主动」,Y 轴是「照顾自己」到「照顾他人」的象限里面:

- 消极地照顾自己:我要当小孩儿 - 积极地照顾自己:让朋友当成年人 - 消极地照顾他人:让朋友当小孩儿 - 积极地照顾他人:我要当成年人

比如前面的例子里,我的做法只是让自己当个不合群的小孩儿,消极地照顾自己。如果我要求自己的朋友们因为我不喜欢 麻将 K 歌,陪我去踢球,那是我积极地照顾自己,要求他们当成年人。

有了这样的模型,接下来要去理解的是:

  • 我们需要的不是一个公式,来决定什么时候把决定落在什么象限:账算成这样日子是没法过的;
  • 我们需要学会了解自己和他人的需求,并学会去表达和沟通它们:这才是真正的成长;
  • 健康的关系,肯定是双方有意愿去了解,有安全感去表达沟通需求的;
  • 常温常压下,我们大概都呆在让自己或者让别人当成年人的状态。
  • 但值得珍惜的,长期的关系,大概是经常要去到让自己或者让别人当小孩儿的状态的:要有心理准备,甚至有意识地去交付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