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nciel

2022年终总结

鼻子还堵着。

今年挺难1

之前没想过,四十岁迎来这样的一年。

我好些朋友,年纪比我大。

上次创业,合伙人比我大了整整一轮。

他们中有人讲,我比较早慧。

我知道,往好听点儿说,自己有些地方很天真。更直接点,就是不懂而已。

这里面倒没有矛盾之处。

世界从来是苦的,也是甜的。因为它的无味且有趣,确凿而飘渺,天真才成了早慧。老练如张爱玲,反而「长的是磨难, 短的是人生」了。

确实有很多还不懂。

比如,和大部分家境普通,又受点儿义务教育的中国人一样,我一直以为「顺应天命」是唯心主义,应该「信力不信命」。

努力拼着,到最近两年,才发现搞反了:相信自己的「力」可以改变一切,才是唯心;而全部交给「命」,则简直是最彻底的唯物。

再比如,孔子说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2,这之后,才能做君子3

我曾天真地认为,要不了那么久。

现代社会,移动互联,学啥都快,不用再跟夫子一样去周游去体验4。一起踢球的兄弟们,一起奋斗的同事们,都让我看到了很多,也学到了很多。结合自己的起落,不难发现,世间万事,如沙如尘,握得越紧,撒落越多。手松一点,劲虚一点,反而可能掬水月在手。

Don't touch me...

Don't touch me...

Don't touch me... 注:感谢球队,带残疾人看了很多风景

这心态上的变化。好像不算消极。因为中国人的「前念不生」,后面总还跟着「后念不灭」5

然后就到了今年。

战争、火山、高温、地震…这些东西还可以关在手机里,疫情带来的冲击却实实在在。

年初是上海的突然封控。

让人最难受的不是吃不上饭,而是你发现,这个社会,这个国家,很多人,居然仍是这样的6。很多自以为根深蒂固的关系,也在这诧异中断裂了。

马克思说,人的本质是自己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关系集中断裂,自我随之剥落,铜山西崩,洛钟东应,万事飘摇,身心困苦。

我是谁,我在哪里,我为什么要过这样的日子?

赶紧开车回了成都7,却只觉得她那么熟悉,又那么陌生,让人绝望。好在窗外偶尔看得见覆雪的青山,想想跟杜甫看到的是一座,那么陌生,却又那么熟悉,就觉得日子还是能过下去。

夏天用完,回到上海,没过多久安稳日子,学校又开始停课。然后,全国突然解封,药,甚至罐头,变得稀罕。

作为地质队员的后代,我知道黄桃罐头并不包治百病,甚至在罐头里,也不如梅林的豆豉鲮鱼好吃。

娃不知道啥是罐头。

我想,这说明我的生活比黄桃罐头爱好者像样,娃的生活比我像样。只不过,娃以为自己像样的生活,固若金汤。我却明白,一切都很脆弱。

菜没有了,过一段时间总会有。
药没有了,过一段时间总会有。

一场大疫,一辆大巴,一次大火,有人失去生命。

生命没有了,就再也没有了。

另一个感觉,是时代的变迁。

时代是人的产物。它不是某个天赋异禀的领袖,去设计并引领的,而是无数人一起行动,去拼搏才造就的。

但人更是时代的产物。对于个体,时代它既定且不可违。所以时代变迁中,人是很难受的。

要理解人对时代的怀疑和逃避,也要理解人对时代的参与和追求。甚至要理解同一个人,上午追求,下午逃避。

这种理解,对他人有意义,对我们自己,意义更大。因为只有带着这种理解地去看待问题,才能获得一种更大的宽容和坦然8。对那些从来没有属于自己的事物,保持一种超然。对属于自己的那些,则保留一份天真。

2022 年,就要过去了。时间的残忍之处,恰恰也是怜悯之处,就在于它总会过去。网易「致敬每一个扛住了生活的平凡人」9,给自己惹了点儿麻烦。我觉得,能做个平凡人,有自己投入的东西,不管家庭还是事业。生命旺盛一些,荣辱看得淡一些,遇事少点求取,在时代中自然沉浮,这已经是了不得的成就。

所以这世上真正的智者,我希望他们能够顺利些。贡献了善意与光热者,我希望他们甜多一些,苦少一些。但此刻,我更想对所有没扛住生活的人,举起手中的酒杯。

红尘滚滚,我们却满身软肋,可能永远不能有所透彻,但这 TMD 也没关系。

祝我们新年快乐!

  1. 有些人的尤其难,比如学生,他们好几年都没法好好读书,出来也很难找到工作。 

  2.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我觉得「不惑」,体现在遇事可以自己有拿捏了,无可,无不可。「立」,还在了解规律,按规矩办事儿的阶段,可即可,不可即不可。 

  3. 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4. 有了视频网站之后,职业运动的成才期比之前都大大提前了。篮球和足球场上很多未成年选手已经可以在顶级联赛打主力。 

  5. 「前念不生即心,后念不灭即佛,成一切相即心,离一切相即佛。」 

  6. 疫情期间记了一笔,因为有些事情,不该被忘记。 

  7. 我小学在山里,中学在一个城市,大学在一个城市,读研在一个城市,工作后在上海和成都换来换去,成都,是我呆过最久的城市,也是亲戚朋友最多的地方。 

  8. 我认为世界上从来只有局部最优,对「求全」的妇人之仁,总是嗤之以鼻。但现在,我觉得妇人之仁好歹是真情实感。大部分时候,那些宣扬和要求百分之百纯而又纯的事物的人,他们自己从未相信过自己嘴上说的那种东西,他们自己就更不是。他们只是一群虚伪的鬼怪。 

  9. 视频里的原文是:「人不是活一辈子,不是活几年几月几天,而是活几个瞬间。致敬每一个扛住了生活的平凡人」。 

布鲁内尔

伊桑巴德·金德姆·布鲁内尔(Isambard Kingdom Brunel),这个名字你多半没听过。

他在 BBC 的「最伟大的100名英国人」的评选中,排名第二,仅次于丘吉尔,比莎士比亚、牛顿、达尔文都排名靠前。

我猜,布鲁内尔在英国以外的大部分国家里没人听过,但在本土知名度又如此高,是因为他是一名工程师,他的很多作品,没法传播,但仍然在影响着英国人的日常生活。

比如泰晤士河隧道,比如克利夫顿吊桥,比如利物浦的安菲尔德球场,那 Spion Kop 看台外面的旗杆,其实也是买下了布鲁内尔的「东方号」上的主桅杆。

而他被如此推崇和认可,超过了那么多巨匠,我想,则是因为他的作品,代表了一种精神:敢于创新和追求极致。

比如克利夫顿吊桥,当时是世界上跨度最大的桥。作为一个 24 岁的设计者,他父亲建议他用一个中间的支撑桥墩来「稳妥」地完成方案,但是他坚决不用。

bridge.png

他最主要的成功体现在航运上。布鲁内尔认为可以通过蒸汽机来驱动大型船只,让人们从布里斯托尔上船,到纽约下船:他称之为「海洋铁路」。

当时人们都认为,蒸汽机驱动的轮船要做远距离航行,需要大量的空间装燃料,从经济和物理模型上来看,都不太可能。

布鲁内尔有一个简单的模型:一个轮船的载货量是随尺寸的立方倍数增长的,而所需的动力是按照尺寸的平方倍数增长的。他因此觉得,大轮船的规模效应比小轮船好很多。

这个后来彻底改变了航运业的洞见,在当时和现在都是比较反直觉的。因此在他的第一个作品「大西方号」下水的时候,这艘船上载了7个乘客,600吨煤,并且有4个冗余的船帆以备不时之需。

结果,大西方号到达目的地时,如布鲁内尔计算,留下了三分之一的煤。

从此,大西部汽船公司从 1838 年至 1846 年将其用于布里斯托尔和纽约之间的定期服务。大西方号进行了 64 次横渡。而布鲁内尔也紧接着设计建造了规模更大的「大不列颠号」和后来的「大东方号」。

「大东方号」于 1852 年开始设计,目标是从伦敦直接开到悉尼,再返回伦敦,中途不需要加煤。因为那个时候还没有苏伊士运河,这意味着「大东方」号需要有差不多 700 英尺的长度,3 万多吨的排水量:到今天,我们人类能造出的最大的船也比这大不了太多。

由于资金占用巨大、工艺复杂、在水中稳定性也有问题,大东方号建造过程非常曲折。到 1857 年建成后,下水也不顺利,用了三个月,才利用一次涨潮入水。此后不久被转卖完成试航,结果试航中又发生事故。布鲁内尔大受打击,他在名誉的一落千丈与庞大的债务压力中,于 1859 年 9 月 15 日去世,时年 53 岁。

他死后,「大东方号」被再次转卖,长期服役于海底通信电缆铺设事业,并最终于 1888 年以 1 万 6 千英镑被当成废铁卖给拆船公司:这也才有了前面说的,利物浦俱乐部买下它的主桅杆。

我今天突然想起来这些,是觉得,规模法则,从伽利略开始,就指导着很多科学家、工程师和企业家。而「大西方号」到「大不列颠号」到「大东方号」,从巨大的成功到巨大的失败,也和今天很多个体与企业的起起落落暗合。Scale,在哪里去模拟、去仿真,又用什么方式去实践、去调整,仍然是人类没有解决的问题。

连很多地方,小孩儿发烧药的剂量,都是标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