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nciel

感性与理性的冲突

有一个朋友说,自己做决定的时候,「感性和理性老是打架」,带来很多反复,很多痛苦。

这会让我想起一本书,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以及里面讲的进取心陷阱(Gumption Traps)。

I)《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

这个世界上有一些书,很容易因为书名错过,并且,太早看是没有用的。我之前提到的《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属于这类,《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就更是如此了。

作者 Pirsig 是个天才:9 岁智商 170,连续跳级,14 岁高中毕业进入大学。先后在美国学了生物化学,印度学了哲学,然后又回美国拿了化学博士,接着修了新闻学硕士。最终,他从事的是计算机相关的工作(也因此有一些人误会他讲的 Quality 是软件质量),还真的是文理兼修,学贯中西。

同时,他也命运多舛:从学生时代他就饱受精神分裂的折磨,本科时因为花很多时间琢磨曾经被学校开除。严重的时候在精神病院进进出出并接受了多次电击治疗(这些也被他写进了书里)。

了解这些背景和经历,对于读懂这本书是很关键的:因为内容确实非常的跳跃,有些地方也比较艰深。以至于在一位编辑愿意出版这本书之前,Pirsig 已经收到了 121 次拒绝。

年轻时读第一遍我也觉得看不懂。读了很多遍之后,我觉得 Pirsig 在这本书里面围绕 Quality,建立了一套自己的哲学理论,通过主张存在的一元论(没有什么主观和客观,你和你感知的一切不可分割),而不是主客体二元论,来试图统一东西方世界观里的「精华」。

这个统一的过程,是通过展示书名描述的两种类型的人(这个分类方法其实是参考了尼采在《悲剧的诞生》里 Apollonian 和 Dionysian 的古典主义世界观和浪漫主义世界观二分法)对待摩托车的不同方式,来论述的:

  • 一类是浪漫派,他们不学习如何保养机车,只是把它用到「最好」就满意了
  • 一类是理性派,他们了解细节,也理解机械结构和机车运作原理,能够对摩托车进行维修

最终解决两派的冲突,落脚点放在 Quality 上。这个「Quality」是什么,每个人大概能够读出不同的意思。在我看来,他的观点是,拥有扎实的科学和技术,让你的直觉和判断也会变得更准。而学会禅道里享受当下,去感受理性无法带来的快乐和创造感,又为掌握科学和技术创造了更好的条件。两者必须结合才能有高质量的生活。

II)进取心陷阱

那么,有一个理性的基础,同时用心去做一件事,会让过程和结果不同于为了完成目的而做,这个道理看起来很简单,为什么到达这个境界却很难?

Pirsig 里面营造的人物 Phaedrus,在一开始不知道怎么结合两种观念,而是一味追问什么是良好的写作(因为这个角色是教写作的),然后推而广之,什么是良好的生活,最后发了疯。

作为「如何是好」的解答,Pirsig 提出了一个概念叫「进取心」:

Gumption is the psychic gasoline that keeps the whole thing going.

你可以简单理解成,「进取心」就是「常识」+「随机应变」+「往前进的信念」

然后他提出了影响你拥有「进取心」的「陷阱」,这些陷阱直接吞噬你前进的信念,同时也会因为你信念的降低导致的建设性活动的减少,带来「常识」和「随机应变」两个特质也无法发展。

随后 Pirsig 还对「进取心陷阱」进行了分类:

  • set-backs:所有来自外部的困难,比如时间等资源不够,其他人和事带来的伤害和挫折等等
  • hang-ups:所有来自内心的阻挠,比如焦虑,缺乏意义感,没有耐心和信心等等

作者自己对每一种陷阱和里面的细分项,都有相应的解读和应对措施。我当然不觉得它是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诊疗手册,可以直接按图索骥对症下药。但是一方面,带着这个概念去审视自己是不是进入了「进取心陷阱」肯定是有益的;其次,读一下同时既是这个领域的专家,同时又是患者的人,带有半自传性质的自我剖析和经验总结,肯定也是有益的。

祝各位,终有一天能找到办法,接纳我们疯狂的自我与我们理智的自我,我们内在的伟大与我们现实的平凡,最终和自己彻底和解。

当这么多地方在裁员的时候

I) TL;DR

国内外的科技企业最近一直在裁员。

Twitter 这样每天亏几百万,只有单一利润来源(广告业务)的公司裁得猛烈就不说了,连利润和现金流很好的业务,抖音、微信、王者荣耀,也裁。有很多同学在问我,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以及该怎么办。

我不是专家,讲一点点自己的看法。

II) Why

我觉得最核心的原因是经济周期叠加科技发展的周期。

上一次经济危机之后,人类进入低利率周期。这为追求高回报的 VC 进入低边际成本的软件公司创造了充分的条件。

疫情后,通胀和利率上升,VC 自己的资金成本上升,投资迅速减少。这会带来一系列后果:对消费者通过补贴的方式起量基本上不可行;大量公司的叙事从增长转向盈利,开源节流;科技公司的估值暴跌…

另一方面,这个经济下行的周期又叠加了科技发展的周期。人类科技已经有很多年没有实质性进展了。Ben Evans 四年前就说,广告和媒体的大山被攻克了之后,数字化里最重要最有趣的问题也就被解决了:没有山峰可以攀登了。

我们可以看到科技行业在寻找下一座山峰:加密货币、Web3、元宇宙、AIGC,但凡此种种,大部分都还只是「下一个故事」,而不是「下一个座 山峰」

当这些高不确定性的创新投入还没有收到成效,而经济下行就已经来到,大量科技公司开始裁员变成了不可避免的事情。

III)How

应对这样的前景,个体能做的事情是不多的。但我比很多读者虚长几岁,经历过一两次泡沫破灭,所以还是建议不要啥也不干等着。

1)锻炼好基本功

不管你是管理者还是个人贡献者,都可以在行业挤泡沫的时候,挤挤自己的泡沫:把时间重新聚焦到最重要的基本功的锻炼上。

在企业里你的主要工作其实是说服其他人:哪怕你是一个工程师,沟通技术选型,确定问题的优先级,主导新的解决方案,都是在说服别人。对说服别人贡献最大的技能就是写作:Joan Didion 说写作是为了找出你「在想什么,为什么这么想,以及它意味着什么」。只有当这些都变得清晰时,你才会变得有说服力。

在企业里另一个主要工作就是拿结果。看到一些困扰你的事情,就去解决它。告诉别人该做什么或揭露什么东西做得不好,都不会增加你的价值。获得成功最可靠的方法是建立起解决问题的声望:虽然它会给你带来更多的难题需要你解决。

还有一个基础能力,是很多年轻人需要锻炼的:与在个人生活中不会成为朋友的人合作。根据我的观察,大多数工作中的分歧都是变相的性格冲突。不要试图改造他人的想法,不要让其他人感觉到被攻击,找到相同利益点解决问题。

2)安排好生活

不要让工作成为你生活的全部。

在我们做个人贡献者甚至刚管理的阶段,我们总被要求,同时也要求自己,成为公司最聪明的那一撮人:拥有绝妙的想法,热情地为它们争取资源,并积极落地拿到结果

我敢打赌,你老了之后,不会自豪地回顾自己交付过的那些 OKR 或者改善过的销售指标。围绕真正重要的事情来设计你的生活

同时,要早一点开始培养下一代领导人才。让他/她有自己的舞台,自己也去尝试一些没有接触过的事情,偶尔失败失败

做到这点也会让你工作中的心态变好:在发生争论时,因为你并不等于你的工作,你不会感觉自己被攻击了。

这里有两个推论:

  • 避免在科技行业靠薪水过活,早点自由,因为这个地球上的任何行业,有多赚钱,就有多不稳定,并且转变经常比大部分人预期的要突然和丑陋得多
  • 做好计划,让自己在 50 岁附近退休,可能比在职业生涯的早期过着奢侈的生活更有价值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