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nciel

怎样读书(1)

目录

前面的话

我不是要讨论读某一本书的办法。

这事儿有很多人干了很多遍了。

老实说,干得一般,但我也没有比他们更好的办法。

天底下的书,实在是没法用一个套路去读的。

但最近隔离起来不许社交,有了很多可供阅读的时间,于是造就了两类朋友:

一类恍然大悟,原来自己之前不读书不是没时间,是懒。

这些同学随他们去吧。

一类异常迷茫,究竟读什么书才不浪费这好不容易有的时间呢?

我尝试分享自己的一点体会。

当然,这是个挺不讨好的事情:阅读毕竟是很私人的体验。

修仙、穿越、同人里面,可能也有好书,我没有鄙视链,是确实没读过。

仅仅是有限经验里的一点体会。

读书解决什么问题

在我看来,书主要给人三种不同的养分:

  1. 让你理解复杂而丰富的人性
  2. 让你增长某个方面的见识
  3. 让你精进某个专业的知识

好的书往往是复合肥,比如《昆虫记》,富含知识又充满了人性光辉。

这三类养分能解决什么不同的问题呢?

我觉得最佳实践是:

  • 理解人性并反复体会,迭代出更好的观念
  • 增长见识并反复运用,修炼出更深的智慧
  • 增长知识并反复实践,磨砺出更全的技能

这里强调「更」是因为观念、智慧和技能,不读书你也会有。

但读了书,它们会更好更完备,于是很可能:

  • 面对内在世界,你过得更加平静。
  • 面对外在世界,你变得更有良心。

下面具体解释一下这里提到的几个概念,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它们充满了歧义。

观念的内核

人的观念就是对各种事物的认知。

你在沟通的时候会发现,每个人都有自己观念的内核。

它们可能也被叫做「三观」,但是我不太确定那是正确的概括,所以叫它「内核」。

这部分如果不一致,无论两个人多想好好沟通,都很难。

比如过年的时候,父母和孩子肯定都对对方有各种善意,但是当他们讨论起相亲结婚、工作选择等涉及观念的话题,场面就不一定愉快了。

人的观念形成得挺早,但会一直受到外界的各种冲击。

老师、家长、朋友、网络。

人类社会被称为「教育」或者「系统」的东西,充满了各种观念灌输。

所以形成一个正确又稳固的内核,只能靠自己大量的阅读和思考。

这事儿要趁早 1

小时候我们有的多是「天性」,不是「人性」。

很单纯很可爱,但也骄傲,自私,怯弱,残忍。

Jean Piaget 说过,儿童由于和成年人的相处中长期处于「弱势」(经常被打骂的儿童更是如此),心理多少都是有一些「变态」的。

想必任何一个诚实的人都会同意这句话。

我们会把老鼠身上淋满油再点上火,仅仅因为好玩。

我们会不同程度地欺负弱小的同学,仅仅因为无聊。

难怪有些教育者认为如果把一堆青少年扔到岛上散养,《大逃杀》的场面就肯定会出现。

他们的解决办法之一,是把《蝇王》搞成中学生必选读物2

必选读物,那些精选出来的文史类作品,早点儿读完它们,让你看到人性的丰富。

还让你看到很多伟大的人物在各种处境下做出的各种决定。

做这些书单的人,希望你成长为一个心智成熟、人格健全、道德高尚的人。

真正爱你的人,可能还会给你看一些别的东西:里面有一些做人的道理,让你看到圆滑和世故的必要性,理解如果只是按着必选读物上的来,会吃亏。

所以高尚的一派和世俗的一派都会尝试向你传递自己的观念,于是你的观念内核可能同时受到《天龙八部》、《哈利波特》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影响。

但无论是哪一派,出于显而易见的原因,他们都不会鼓励你继续阅读和成长。

成长为一个独立思考,敢于怀疑权威,甚至敢于批判错误潮流的人。

毕竟他们都觉得自己的观念就是对的。

但你最好不要停下来。

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

继续读下去,你很快就会发现,古人并不比我们愚笨或者野蛮。

你想过的很多问题,遇到的很多麻烦,他们已经面对和解决过了。

并且很多时候因为社会风潮的原因,大量绝顶聪明的人一拥而上的解决同一类问题并且相互竞争,已经把很多不受生产力限制的创造性工作做到了极致。

旧体诗词被唐宋大家们搞到了极致。

戏剧在莎士比亚的年代到达了顶峰。

我很喜欢的插画,你只要看过 Gustave Doré的作品 ,或者 Alphonse de Neuville 给凡尔纳画的那些插图,就知道巅峰期也早过了。

读得越多,你就越会发现,限制这些古人获得更大成就的,往往不仅仅是生产力,而是观念。

在每个时代都有让后人回看时觉得十分荒谬的观念被奉为金科玉律。

就好像我回头看自己中学时期的照片,自然卷偏偏留着个大分头一样荒谬。

但什么东西变得时髦多少有偶然性,比如我就恰好遇到了四大天王。

有很多别的观念可能是负责控制的一方精心设计的。

有很多人不明白,流行的观念,和流行的发型、名牌包一样,看起来拥有了它们你会更自信。

但其实它们只会让你不自信,甚至会害怕。

你真的喜欢抽烟吗?还是怕那帮朋友觉得你不合群?

你真的觉得专政好吗?还是怕被专政了?

从《西厢记》的流行程度看,应该是有很多适龄青年觉得包办婚姻很糟糕的。

大家不是不明白。

是什么让他们自己做了父母之后继续折腾自己的子女?

是恐惧,害怕不成体统,害怕与众不同。

通过读书你得学会区分哪些是「真实的世界」,哪些是「灌输给你的观念」。

你可能没有勇气去大声维护自己的观念,但是你的第一个内核不妨是:

「现有的所有观念都可能是错的」。

这可以减少看旧照片时你发现自己为了顺应潮流而扮相诡异的尴尬。

但更重要的是,这是创造的基础。

创造而不是评判

拥有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并不是为了让你觉得愤世嫉俗或者高人一等。

这是一个很容易陷入的误区:网上有很多人,仅仅因为自认为拥有「正确的想法」,就可以趾高气昂地评价或者批判其他的人。

不要为信奉什么观念骄傲,包括你挑战传统得出的新观念。

人只应该为自己创造出来的东西感到骄傲。

所以你的第二个内核不妨是:

「挑战现有观念并服务于创新,而不是评价或批判其他观念」。

人类几乎所有领域的成就都是靠创新推动的。

成就越高的人,越愿意去思考约定俗成之外,还有什么3

因为只要挑战成功一个,就是巨大的创新。

「地球为什么不可以是圆的?」到「火箭为什么不能回收?」

这些聪明人因为很积极地寻找传统的突破口,所以各种传统观念对他们几乎没有束缚。

你可能会想,「不是说好平淡是真吗?我并不希望成为伽利略或者哥白尼,还是就遵从传统观念就好」。

训练自己去思考那些「不能想」的问题,然后动手去验证,好处并不仅仅是带来成就。

在这个人类面临的问题纷繁复杂,信息都是又别人 push 给你的年代,你获得好处会是非常广泛的。

包括分清楚「智慧和技能」,并且决定你想拥有哪一个。

  1. 很多人青春期之后的大量的阅读只是在找材料维护自己的观念而已。所以在人生后期很难学习那些可以让自己过得更好的新技能或者新事物,被普遍解释成大脑的可塑性变差。我觉得一个可能更大的障碍来自于人自己引以为傲的那些观念。 

  2. 相比之下我们的必读书籍是什么就很值得思考了。 

  3. 一定程度上这让我觉得 LGBT 的人在创造性的工作上可能就是容易表现得更出色一些:因为他们的身份就让他们对传统观念不那么在乎。比如《人类简史》的作者那么敢想,是不是因为他是个同性恋? 

Books, by Hey

我喜欢读书。

有三类看得最多。

数学和物理,深浅都敞开了读,它们告诉我世界如何运作。

心理学和脑科学,带点儿批判读,它们告诉我自己如何运作。

各种文学作品,在你以为你了解了世界和自己是如何运作的知识后,不去虚构的世界放飞一下,实在是太可怜了。

但神经学专家奥利弗 · 萨克斯 (Oliver Sacks) 说,看小说没有疗效:

在40年的医疗实践中,我发现只有两种非药物治疗对慢性神经疾病患者至关重要: 音乐和植物。

挺有道理的。

但音乐好办,随时接入,资源还极其丰富。

植物有点难,大部分人,家里,多肉、吊兰、月季、发财树;公司,多肉、吊兰、月季、发财树。

这就算不错了。

书中自有颜如玉。

没有照相机之前,百科全书里的那些水彩画,是书里植物的巅峰。

我第一次看到时,挺诧异:作为『插画』它们实在是美得有点太抢戏了。

后来我才知道,达尔文的祖父伊拉斯谟斯 · 达尔文 (Erasmus Darwin) 开创了一个流派叫『literary botanica』,在有点枯燥的植物学里混入大量充满人性的文学描述和绘画,来产生与人类心理上的共鸣。

最近生物多样性遗产图书馆(BHL)开放了超过 15 万件藏品(Google 贡献很大)的数字化版权,里面有大量这个流派的著作。

所以我们可以直接查看到很多过去要花钱才能捧回家的好资源了。

不仅仅是植物,比如和达尔文合作过的 John Gould ,他专门搞动物的,特别是鸟类,每本书都极其精美,试举一例(请用手指或鼠标滑动图片翻页):

  • 01
    Harpactes Oreskios
  • 02
    Harpactes Mackloti
  • 03
    Harpactes Reinwardti
  • 04
    Harpactes Kasumba
  • 05
    Harpactes Ardens
  • 06
    Harpactes Hodgsoni
  • 07
    Harpactes Massene
  • 08
    Trogon Viridis
  • 09
    Trogon Autrantius
  • 10
    Trogon Surucua
  • 11
    Trogon Elegans
  • 12
    Perionotkius Temnurus
  • 13
    Pharomacrus Pavonius

植物系列里面,我觉得最有意思的是 Rebecca Hey 的 The Moral of Flowers

这本插图百科全书,由 Hey 从著名文学作品里面精选出来关于每一朵花的引语,然后由伦敦园艺学会前制图员和雕刻师 William Clark 配图。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Hey 站在词语的角度分析了花朵的词源,描述了它们的栖息地,然后引用莎士比亚、弥尔顿等人的作品来探索它们的象征意义。

比如这种被中国叫做蜀羊泉的植物,它的英文名叫 bittersweet ,这个喜忧参半的名字本身就很有味道:

Don't touch me

她还根据自己的理解,给这些花配了质量很高的小诗。

Don't touch me

Flowers of the field, how meet ye seem,

Man’s frailty to pourtray,

Blooming so fair in morning’s beam,

Passing at eve away;

Teach this, and oh! though brief your reign,

Sweet flowers, ye shall not live in vain.

这本书最有趣的地方是,它出人意料的成功 —— 在一个几乎没有女性作家出版任何书籍的时代。于是,靠着这份成功,原本生活平淡的 Hey 得以系统的学习绘画,追求另一个看起来不可能实现的梦想。

但她最终做到了:15 年后,她初版了非常精美的树木百科全书, 里面全部用的是自己原创的插画。

所以,当阅读 Hey 书里这些植物,包括后来的莎拉 · 斯通 (Sarah Stone) 描绘的那些现已濒危或者灭绝的奇异动物的时候,我既能感受到自然万物在各种恶劣的条件下,仍然美丽生长的坚韧,更会感受到那融入一笔一画间,作者自己的那份坚韧。

这应该就是大自然教给我们的最宝贵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