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nciel

你问我答(2) - 如何管理中型团队

收到了来自「曦姐」的问题:

在传统公司做了一段时间业务,现在负责互联网化。里面有一个产研团队,从几个人发展到三十多个人了,管理起来越来越困难:我的要求(大部分是客户需求带来的产品改动),团队做不好;团队反馈的技术方面的问题(这个功能要三个星期,这个卡顿解决不了),我没法判断真假。应该怎么管理这个阶段这种规模的产研团队?

嗯,管理中型团队,如果只说一个要点,那就是「show the way」:展示「how」而不是「what」,并且通过「做」来展示,而不是「说」

1)告诉团队你的「要求」是不够的

你的问题里有一句话:「我的要求,团队做不好」。

我会有一个假设,你的「要求」是「what to do」,而不是「how to do」。我自己做管理,有一个很强烈的坚持,就是不在「what to do」层面要求大家。以下是几个原因:

  1. 这种做法不可持续:你告诉小伙伴你的要求,他们完成了,然后呢?你告诉他们下一个要求吗?你三十几个人的团队的人都等着你去要求吗?
  2. 在没有组织赋予你的管理权威时,你要和人合作肯定是不能通过「要求」的。你会讲述「why」,然后试着用自己希望如何去达成目的(how)来达成一致。提要求,是靠职位赋予你的权威,其实你是在偷懒。

正确的做法是,在内部培养开放的文化,让你的每一个下属(不管是直接还是间接的)都学会两件事:

  • 正确排列自己手头工作的优先级;
  • 自己做决定并培养做决定的能力和信心;

最终,让他们学会自己管理自己,自己琢磨出「how」和「what」:相信我,他们常常比你的想法更好。

2)以身作则营造开放的文化

除开很少提要求,我也很少搞内部培训,去宣扬某个目标或者主题。我只是做我的工作。

但有一点不同的是,我尽量让自己的工作过程开放和电子化。小到产品设计大到策略规划,我都会在一定范围内公开自己的文档,供大家阅读和评论。

这被我称为「RFC 驱动的管理风格」,在我带领过的团队里,大家往往都会遵循这样的工作方式。它带来两个方面的收益:

  • 当其他人可以看到自己在做什么以及为什么这么做时,人们往往会提高对自己的要求;
  • 当一个人的想法或者决定有问题时,其他人能够及时知道并介入。当任何人犯了错误或做了一些出色的设计或者决定时,每个人都可以有收获;

你来自传统行业,要通过自己学习,掌握技术,搞清楚技术团队估计的工时或者做出的判断是否正确,是费时费力的。但你的团队并不大,做好这两点,让每个员工都变成「管理者」,让大家能够最自己负责的关键路径进行决策,并为决策负责,团队的战斗力就起来了。

以上。

让人成瘾的究竟是什么

很多成功的业务,本质上是对老百姓提供便宜的糖脂盐(蜜雪冰城)或者多巴胺(抖音)。这类业务都涉及一个有争议的问题:「成瘾」。

我们对「成瘾」带来的危害,印象主要来自于一个著名的实验:将一只老鼠单独关在笼子里,笼子里有两个水瓶——一个装有可卡因或海洛因,另一个只是水。老鼠每次都选择含有可卡因或海洛因的水,直到它服毒过量死去。

传统意义上,我们认为「成瘾」是这些「导致成瘾」的产品带来的:酒瘾、烟瘾、药瘾、网瘾。但 20 世纪 70 年代,温哥华一位名叫 Bruce Alexander 的心理学教授认为老鼠实验有潜在的缺陷:因为老鼠被自己关在笼子里,除了服药别无他法。他设计了一个实验,把老鼠放在一个除开可卡因和水,还有五颜六色的球、优质老鼠食品、隧道和大量老鼠朋友组成的啮齿动物天堂。

实验结果是,大量的老鼠选择喝水,并且没有一只老鼠磕药过度死亡。同时,当这些老鼠被关进笼子,之前的成瘾实验结果马上就会重现。但这些成瘾的老鼠回到「老鼠公园」后,大部分都在短暂戒断现象后再次选择喝水而不是吸毒。

与老鼠实验有一点呼应的是《Chasing the Scream》这本书里提到的一个数据:20% 的越南士兵在越南服役期间吸食海洛因上瘾。当战争结束,那些士兵返回家园时,同一项研究表明,95% 的人停止使用海洛因。

所以,让人成瘾的根本原因好像不是这些产品,而是那个「笼子」:人类天生就需要社交。当我们快乐健康时,我们会与周围的人建立联系。但是,当我们因为受到创伤、孤立或被生活打败时,我们会切断社交,与某种能让我们感到宽慰的事物建立联系。它可能是黄赌毒,也可能是烟酒茶,也可能是手游或者抖音。

理解「成瘾」只是我们发生危机时,一种停止正常社交后对某种物质产生依赖的症状,对自己或者帮助身边的人去更好的生活是有很大好处的。虽然那些已经成瘾的人,大脑本质上已经受损,很多都会反反复复坠入深渊,但,不站在道德制高点上去批判这些人「堕落」,也不要把他们关进更加隔绝人世的「笼子」里,而是帮助他们和社会建立高质量的,稳定的联系,可能才是正确的做法。

写到这里,我想到美剧《This Is Us》里面那位胃癌晚期时日无多的瘾君子父亲,不禁有了另一个疑问:人究竟需要多少社交是比较合适的?因为很显然,太少的社交让人产生对某种物品的依赖,但太多的社交让人精疲力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