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nciel

晋级技术专家的清单

目录

「技术专家」是什么

最近公司开始整理职级通道。

大部分人上班其实就为两个东西在拼:职级和绩效。前面这个说明你的段位,决定了你的基本薪资(base 部分),后门这个说明你的表现,决定了你的浮动薪资(年终奖或者绩效等等)。

虽然结果的衡量主要看收入1,但它们显然不仅仅是钱的问题。

国内大部分企业的职级是乱套的,相对来说,外企做得早一点,所以一般会规整一点2。各个公司的职级发展到今天,已经逐渐标准化并且有了换算公式,你可以在levels.fyi上随时比较它们的要求和收入。

在国内离这样的标准和公开还有差距,只有一些坊间流传的匹配方式,并且大厂的职级这两年也在做一些优化。但靠着一线二线大公司牵头,产品研发运营等等岗位好像也是有了一个基本标准化的职级了。

本文所说的「技术专家」,主要是指软件工程师(包含开发、测试、运维等,但主要偏开发):

  • 在专业领域,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具备一定的前瞻的了解,在某个方面有独到见解,对公司关于此方面的技术或管理产生影响;
  • 对于复杂问题的解决有自己的套路,对于问题的识别、优先级分配见解尤其有影响力,善于寻求资源解决问题;也常常因为对于工作的熟练而有创新的办法,表现出解决问题的能力;
  • 可以带小团队,可以独立领导跨部门的项目;能够培训和教导新进员工;
  • 在圈子里有点名气。

对于国内公司,大概对标阿里的 P7 或者腾讯的 T3.1-3.2,如果在外企,则对标 Senior 以上(Staff 或者 Principle)。

没有菜谱只是品味

没有一个可以被所有人复制的成为技术专家的「菜谱」:你只需要打点计时,添油加醋,事情就成了。

你可能需要一些好的规划和好的习惯,但更多还是来自于大量地练习。

练习通常是从模仿开始的。我希望你的心态是让自己成为一个顶级的诗人,而我要干的主要是做个《唐诗三百首》的集子,作为你鉴赏和模仿的起点:好的品味是成功的一半。

另外,鉴于国内分享交流的意愿和系统思考的习惯等等原因,我列出的大部分都是英文的内容。紫荆吴彦祖说除开唐诗宋词其他的书都不要看中文的,我大体上是同意的,特别是在我们讨论的这个领域。

你的圈子

软件开发在技术层面外,主要是一个社会工程(Social Engineering),不是大英雄们躲在车库改变世界的工作。你获取再多的行业信息,读再多的书或者博客,参加再多的会议买再多的极客时间(霍老板不要打我),都没有你和谁一起工作,被什么样的人指导和影响重要。

如果你每周只有一个小时可以用来在职业发展的层面提高自己,滚出房间,约那些比你优秀的人聊聊

基本功

有一些更基本的东西,包括计算机的体系结构、数据库等等,就不在这里罗列了,默认你从入行干到现在这些都已经掌握了。

经典论文

很多人从学校毕业之后就不看论文了,有些工程师会在工作需要的时候,看一些特别经典的论文。我自己的感受是如果时间有限,读一篇高质量的论文,比读完某本书的一些段落要有意义得多。我是 ACM 的付费用户就因为它有类似于 ACM SIGOPS Hall of Fame Award list 这样的精选集,Papers We Love也是一个找论文翻翻的好地方, Adrian Colyer 的 the morning paper也值得订阅。

下面这些是我觉得在这个分布式的时代从事软件行业一定要读的论文3

书籍

论文、博客、讲座等等往往面向某个具体问题的解决。涉及到方法论或者体系化的知识,一般还得看书。下面这些是我觉得特别有用的,但是如果你还觉得不够,你在网上应该可以找到很多别的书单:

认知

技术专家做什么

知道这个角色究竟是干什么工作的,是很有帮助的,有个专门的网站请一些优秀的工程师进行分享,此外下面的这些也不错:

如果成为技术专家

看看别人是怎么规划和发展的:

实操

当你有了技术专家的基本功和认知,在实际工作中怎么干:

这里有这么多内容,看起来有一些吓人。但是相信我,如果你带着问题去读这些东西,它们比大部分的材料都要有趣。

  1. 在这个问题上,让老板骗你或者自己骗自己都是不对的。不要被老板们夸你的话搞膨胀了,也不要太关注自己的 title 是不是响亮。他付给你的报酬,你在市场里的价位,才说明你真实的段位。 

  2. 我觉得做得不太好的地方就是把 「Principal」 翻译成「首席」,搞得一个公司两三百个首席工程师,首席架构师。 

  3. 读它们之前你可以先读读 Peter Klein 的《如何读学术文章》或者 Keshav 的 《怎么读论文》。 

浮生三唱

我认识胡萌,是在初中。

一九九四年,他十三,我十二。

人很平常。

广中校门一开,漫出来满街的小孩儿,都和胡萌差不多。

平常的胡萌也有绰号,叫「荷尔蒙」。

但他并没有因了这绰号变得多么亢奋,还是那样,稳稳的。

我和疯子叫他胡子。

疯子也是绰号,那时候,我们总在一起。

我叫什么?不记得了。

但我喜欢他们。

很快,我们仨就好得非同一般。

跟一般的好得非同一般的男孩儿一样,我们结拜了兄弟。

我们甚至有一套见面打招呼专用的手势。

为什么觉得这样很酷?不记得了。

但我还记得整套动作,怎么握手,怎么击拳。

除开读书和装酷,我们踢球、看漫画、讨论姑娘。

我们讨论了姑娘吗?不记得了。

可能没有,胡子他太沉稳。

青春期的男孩儿大都神叨叨的,一会儿冲动,一会儿冷峻,维护起这个,看不惯那个。胡子好像总是垂绅正笏,不动声色。不但从没有什么争端因他而起,就算有事情主动找上门,无论来时多么气势汹汹横冲直撞,到了他面前,都像仪仗队进了太和殿,偃旗息鼓,被他低低缓缓地纳了。

他就连说话,也跟那殿上门枢开合一般,低低缓缓。

所以他的沉稳,确实有点不一样,很像个职业习惯。

那么小的人职业是啥?我不知道,但隐约觉得跟他父亲当过兵有关系。

高中开始,胡子去了文科班,疯子去了别的中学,大家聚得不多。

朋友间需要交流的更多是观点,而不是感情。所以和很多曾经好得非同一般的男孩儿一样,我们变得有点淡。

但我一直有他们的消息。

我知道沉稳的胡子大学去了自贡,读了一个沉稳的专业,找了一个沉稳的工作。

我想起他的时候,总想起《颐和园》里的郭晓冬。

是因为长得像?说话做事情像?我觉得这些都有点,但可能更多是我自己的希望。

那部片子,爱情浓烈明朗,有点爽;生活迂回苦涩,有点沉。我希望沉稳的胡子像男主那样,平时稳着,但也能和自己心爱的姑娘,干点疯狂的事情。

胡子马上用行动教育我,这都属于瞎担心:他居然和晓薇恋爱了。

居然应该是所有人的想法。

晓薇姓杨,是我们初中班上的一枝花。人长得很漂亮,又很聪明,成绩也棒。

和很多漂亮又聪明的姑娘不一样的是,晓薇特别简单直爽。

我们都叫她晓薇。

我觉得他们能在一起真好。

后来我就看到胡子和晓薇结婚生子,听说还进了同一个军工单位。

胡子在里面管安全和法务,日子过得稳稳当当。

那年我说,白石老人的印,很多人不知道背面是啥。胡子跑来回了我。

当时我想,他果然是个文科生。后来算算,那会儿他应该已经知道自己病了。

他得的是脑癌。

我和疯子约个两三个同学去看过他们一次,大家一起合了个影,背景好像是块匾,上面刻着李白的《将进酒》。

这种事情我总是很不擅长。

前天晚上 7 点 57 分,胡子走了,疯子告诉我,今早就火化。

迷糊中醒来,是个晴天,日头冲破云层,匆匆升起,像打响了革命第一枪,要赶着翻开新的一页。

我故意早去了一会儿,因为疫情,殡仪馆冷清得有点儿瘆人。一排排的告别室里,只有逝者,不见活人。我按着晓薇发给我的厅名室号,找到了地方,整个告别室里只有我们两个人。

他走之前几个月应该有点辛苦,我觉得那不是他,但写着名字的牌子竖在那里,只好相信。我对他说,「胡子,你终于解脱了,愿你的在天之灵接受到所有生者心中的善意和温情,并终得慰藉,一路走好」。

接下来干嘛我不知道,便走到告别室外面。

隔壁的一家,请了个唱诗班。家属捶胸顿足,悲痛万分。唱诗班穿戴整齐,歌声悠扬。

我们这边实在是有点沉默的尴尬。

我想,我的那些话虽然也是发自内心,但对于胡子,是不是不过是混在其他悼念者里的一句套话,太迟也太冠冕堂皇了。所以我又跑进去,「胡子,那我给你讲个笑话吧。你到了天上,别那么沉稳,先疯狂地笑,疯狂地闹,后面还有的是时间沉稳」。

他默默躺着,好像没同意,我只好呆呆站着。

八点整,其他人来了。因为疫情,主要是单位的代表。

晓薇也来了,我们没聊几句,仪式正式开始。致辞的人告诉我们,他是多次「先进党员」、很多次「先进工作者」、更是一个「好同志」。然后按照关系亲疏,职位大小,依次告别。

悼念是一种带着秩序的政治活动,牵挂才是众人散尽后呆坐碑前,对着虚空说些傻话的人享有的特权。

仪式结束,来了几个军装服务人员,就要把灵柩推到焚化炉那边了。

晓薇扑到身边同事身上哭喊,再也见不到他了,再也见不到了。

很多人也就哭了出来。

鲁迅说,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但当你看到自己的朋友这样和命运搏斗,却仍然只能一败涂地,总会感同身受。

于是我赶紧藏起情绪,混进人群。

到了车上,我翻了会儿胡子的朋友圈。他给自己起的名字,是「浮生三唱」,是他 2013 年朋友圈发过的一段词里的:

浮生三唱,不唱离觞。一唱明镜秋霜,再唱积尘小轩窗,三唱人已老,秋将凉。

他的签名,定格在:

死亡不是真正的逝去,遗忘才是。所以,请记住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