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nciel

疫情日记(6)

本系列是,疫情日记

出院人数超过了入院人数。

今天是个转折点。

但媒体上好像出现了两种声音。

无论认可更激进还是更保守的策略,你都能找到不少「证据」。

所以,「报道真相」的媒体本来就不存在。

因为世界上根本没有绝对的「真相」:都是某个视角。

甚至,「世界」就不存在:它只是一个人认知的总和。

想到「世界」,是因为有朋友说我,「冷眼观世界」。

「观」是肯定的,没有动手干实事。

而且是站在楼上,远观。

但我算冷眼吗?

本来应该专家领导们多出来写写文章,作家记者们多出来做做记录。这片土地上发生了这样的事情,他们的表现,有点冷。

我算是热眼吧。

最后,我看到的世界,他觉得是那么回事,那说明大家的认知,比较接近。

所以他是夸我。

觉得看错了的人,骂两句转身走掉,也没问题。

人类社会,认知最贵。

罗素在《中西文化之比较》里说,欧美的三大思想根源,希腊文化、宗教伦理和现代工业主义,没有任何一种,能够进入中国人的主流认知。

留着没讲的半句应该是,缺了个精神核心,中国人虽然迫切地学习西方文化和知识,却很难「复兴」。

罗素没料到,自己驾鹤仙去后,完成工业现代化的西方逐步放弃殖民地模式,西方世界,进入了「后现代」,或者说,「第二次现代化」阶段——着力点,在于金融全球化,市场全球化。

东西方空前和谐。

于是我们打算弯道超车。

我读本科的时候,中科院专门成立了一个「现代化研究中心」,说我们要两次现代化一起追赶,到 2050 年实现「第二次现代化」,并且描述:「如果说第一次现代化是对大自然的征服,那么,第二次现代化则是向大自然的回归」。

我一度也觉得弯道超车是可能的:如果世界要向大自然回归,东方的哲学,特别是我们的哲学,那肯定是要回到世界之巅的。

快二十年过去了。

可以看到,外部环境,西方的第二次现代化,或者全球化,丝丝缕缕,绝不是「向大自然回归」那样理想而高尚…不能从啊。

而我们自己,两个现代化一起搞,意味着一堆人家串行的小「化」,我们叠一起并行了: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城镇化、信息化…不好搞啊。

不明白这些,你就没法理解,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除开喜剧,为什么你总能看到默剧、悲剧、闹剧……

以后会怎么样?

第二次现代化,好像慢慢参与不进去。跟外面的世界,今后要靠猜,靠揣测,靠互相打听,靠互相吓唬了。

第一次现代化,好像至今还没有完成。国王又穿上了新衣,那个孩子似乎出生过,但是已经哑巴了,不会说话。

或者,根本没有出生过?

这些日记,也就记到这里。

疫情日记(5)

本系列是,疫情日记

天还晴着。

有邻居在争论吃不吃莲花清瘟。

声音挺大,穿墙入耳。

中医有没有用?我不知道。

只知道如果没有西医,我不会被关着天天核酸。

新冠会被划分成湿热还是寒热呢?

但康熙对把自己的疟疾判成热病的三个御医,挺狠。

不管吃不吃药,早餐得吃。

今天有大列巴。

这究竟是俄罗斯的还是哈尔滨的。

吃起来跟面包差不多细软,但葡萄干甜得有些齁人。

据说看天气冷暖,能放五到七天。

还热了几片糖藕。

这个能放几天?挺好吃的。

陈家洛离家十年,回到海宁,吃的就有糖藕。

他顺手喂了一筷子的,给他梳头的姑娘,是谁?

保存得更久的食物,就涉及发酵了,往往风味独特,催人泪下。

多半是因为古代多战乱和饥荒,各地才发明出这些干咸臭系列的作品。

有年去 NIT 踢五人制比赛,蔡瑜带我们去吃本地特产。这地方明明靠海,吃的却不是鲜鱼,而是一种叫「三抱咸鳓鱼」的东西。

那味道,我的妈呀。

昨晚公司群,同学群,陆续有人确诊。

其他地方是什么样,已经看不过来。

浦东还是保持着一种静悄悄的乱哄哄。

开了瓶可乐压压惊。

是个其实没那么熟的朋友,朱元清大哥,趁着自己还能通行,和好多菜一起打包送来的,钱也没收。

一共就两瓶,所以一直攒着。

结果糖分并没有像期待的一样,带来升腾而起的快乐,如礼花般在颅内绽放,让我欲仙欲死。

但足够让我想起浩劫中的王世襄。

作为名门之后,他之前应该是没有过过什么紧日子的。毕生心血收藏的古玩、字画、图书、家具,也都被抄走,肯定是跌到了人生谷底。

可他每天却仍然去郊区捉蛐蛐,玩到夜里,再回家写书:写出了几十万字的《画学汇编》,《清代匠作则例汇编》和《雕刻集影》。

做人就要有这么个劲儿。

我们这代人,受了点儿西方文化熏染,关于如何做自己,很多话比父母那一辈人,说得好,说得响亮。

但大都是假的,没有真本领。一段时间没人点赞,就没力气了。遇到点儿压力,就没胆量了。

怎么能像前辈们一样,过出点儿生死穷通,一任天裁的格局,该做事就好好做事,该开心就仍然开心,疫情,是个磨练心性的好机会。

能够如此,则山崩地裂,妖魔横行,也未必伤得了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