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nciel

《The Mom Test》

Rob Fitzpatrick 的这本书的全名很长:The Mom Test, How to Talk to Customers & learn if your business is a good idea when everybody is lying to you…

这个标题背后的意思是:如果你跟用户聊天,得有一些技巧以及对自己的约束,不然你很可能就会「被哄骗」。这样的哄骗未必是用户有什么不好的目的,本质上,它和你有一个点子去问自己的妈妈棒不棒一样:哄骗几乎是无可避免的。

然后整本书就是在聊这些技巧和约束,让你学会如何开始一场和用户间「真正的对话」,获得你的洞见。

整本书写得挺实在的。所有做产品和营销的人,无论 2B 还是 2C 都可以读一读。

下面是我的一些记录和思考

The Mom Test

这一章分两部分。

首先,是儿子 Rob 告诉自己的妈妈他想做一个电子菜谱,想问妈妈几个问题。妈妈为了不伤害自己的孩子,告诉他这个想法太棒了,还帮他做了一堆证明。

第二部分,是儿子 Rob 通过专注在母亲遇到的问题,而不是自己的解决方案上,取得了一些实质性的进展。

然后笔者带出了和用户进行有价值对话的三个要点:

  • 聊用户的生活而不是自己的产品
  • 聊用户生活中已经发生的,跟产品解决的问题相关的具体细节,不泛泛而谈更不展望未来
  • 多听,少说

然后书里举了一些正面反面的例子。

好的问题

  • 你平时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流程大概是什么样,用了什么东西?
  • 这个过程里面你不爽的是什么?
  • 为了解决这些不爽,你试过什么办法,为啥没有解决?

不好的问题

  • 你觉得这个产品怎么样?
  • 你觉得你愿意付多少钱?
  • 你觉得你会想买一个带 AI 功能的产品吗?

可以从例子里面梳理出一个共性:好的问题集中在用户的需求和问题,以及 TA 是怎么解决它的。不好的问题,出发点都是我们自己。

我读这个的时候会想,这几个好的问题里面,其实最重要的是第三个:

「为了解决这些不爽,你试过什么办法,为啥没有解决?」

如果用户抱怨说 TA 遇到了一个很烦恼的问题,但又说不出来 TA 尝试过什么办法去解决,大概率其实这不是个很刚性的需求。一个被鼻炎困扰的人,大概试过100多个偏方,一个说「我怎么吃都不长肉烦死了」的人,其实没有在烦恼。

Avoiding Bad Data

噪声对我们的判断有很大的干扰,但很多时候人其实是分不清看到的是噪声还是信号的。

所以人自以为是洞见的东西,大部分是迷信,在这种基础产生的思考和讨论,都是浪费 ATP。

作者对「跟用户沟通过程中的噪声」,做了个分类:

  • Compliments
  • Fluff
  • Ideas

Compliments

我觉得成人世界大部分的赞美是敷衍的,对我的产品的当然也不会例外。我听到有人夸魔镜,第一反应是问:「是吗,真的解决了你的问题吗?你之前怎么健身呢?为什么你觉得比之前的办法好呢?」

作者没有我刻薄,他很认真的写了个例子:

You: (end of the pitch) .. and that is why you need my product. Them: Sounds awesome! You: Yes it is it will save your business. Them: Really, really cool.

然后说,回到公司告诉大家这次会议很棒,是没有意义的。要继续问清楚,用户的需求是什么,为什么被我们的产品解决得挺好,这个赞才实在。

其实他跟我一样,就是怕敷衍。

赞美是好的,每个人都喜欢。

敷衍的赞美也可能给你动力。

创业是很孤独很艰苦的事情,动力很重要,所以大家喜欢被点赞的感觉。

但创业的人,大部分时候收获的不是物质回报,而是认知提升。

所以,不要浪费自己的时间,不要去寻求用户的点赞。真正地理解用户的问题,真正的解决用户的问题,才会有认知上实实在在的提升,往往也会换来真正的点赞。

Fluff

这里「Fluff」是指无用的信息。

如果你问了错误的问题,用户会给你很多「Fluff」。

比如:

「你会给小孩或者父母买一个魔镜吗?」 「是的,可能会。」

这不代表我们应该有面向小孩的内容或者老人的服务。这只是个开始,从这里寻找并且放大细节是非常重要的,比如:

  • 为什么要给小孩儿买呢?TA 现在锻炼身体的方式是什么?遇到了什么问题?难道你不希望 TA 锻炼的时候都去户外吗?

Ideas

Ideas Are Easy

书里说:

Entrepreneurs are always drowning in ideas. We have too many ideas, not too few. Still, folks adore giving us more.

每个用户都有自己的想法,而且大多数人都深信自己的想法是最好的。

这里的用户包括了内外部用户,里面当然会有 VIP 也会有管理层。

怎么办?Rob 建议你继续问下面的这些问题:

  • 你为什么想要这个功能?
  • 它解决了什么问题?
  • 没有它之前这个问题你怎么应对的?
  • 这个问题的解决对你来说有多重要?

Asking important questions

如果你希望每次对话完了之后,拿到的是认知的提升而不是噪声,一个很重要的准备工作是要保持整个过程是基本稳定的,特别是你问的问题是基本稳定的。

这就跟面试一样,如果你问的问题没有框架,非常随机,你给面试者的评价很难公允。

这本书讲了准备这些问题的几个原则:

  • 不要逃避甚至尝试扭曲「坏消息」
  • 不要过分关注细节而失去了整体判断
  • 对不同利益相关方准备不同但固定的问题清单

这本书接下来的几章讲解了一些战术上的问题,比如怎么保持轻松一点的氛围让用户愿意坦诚表达;比如怎么对用户提到的问题进行跟进;比如怎么寻找目标用户,怎么对用户进行分层等等。里面有基础的知识,也有很多精彩的例子,都很值得认真读一遍。

但我觉得最核心的部分,也是贯穿全书的理念,就是:

  • 不要谈论甚至推销自己的产品
  • 让用户说,让用户说自己的问题和需求
  • 一起聊聊这个问题和需求,获得真正的认知提升

放逐

我叫苏东坡。

身边的人,并不知道今后的人,会认为我很潇洒。

这不怪身边的人,也不怪今后的人。

我自己都不知道。

人们读「清风徐来」,读「大江东去」,读「十年生死两茫茫」,读「一蓑烟雨任平生」。

到了中元节,还总有人一边哼着王菲演唱我填词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边说我修苏堤,自研文房四宝,热爱酒肉汤锅,还跟佛印上奇葩说。

「真是个神仙人物」,那些人鹦鹉学舌地这么说我。

他娘的这是黄庭坚这个二愣子发酒疯说的,你们看不出来吗?

我二十出头,就被仁宗认为是未来的宰相。结果高开低走,下坡路走了整整三十年。

我没啥原则,想要左右逢源,结果四处碰壁。大半个人生,从仕途无望,混到温饱无望,最后,连安居都无望。

说我豁达的人,你们全家才豁达。

说我幽默的人,你们全家才幽默。

说我洒脱的人,请问,像我这样,本来想改换天地,失败后心事东流,身命虚空时,能怎么办呢?

不是没方法,可以自我放逐。

比如出国,像路飞那样,做一名快乐的海盗,七百多集连绵不绝,到 2021 年还没完没了。

比如出家,夕阳下僧衣洛桥,我看光阴似箭,被看光阴的人看我的光头反射着似箭的光阴。

最佩服东皋这样的,双管齐下,先出家再出国,琴棋书画纂刻佛经,全被评为终身院士。

但我没法自我放逐。

我已经被放逐了,轮不到我自己。

于是只能留在世间,留在群众当中。

最苦的那段时间,我人在海南,有万人如海。

却正好方便,藏下一身,忘记过往,换个身份,重新面对这个世界。

我喝很多酒,为了忘记很多事情。

但我记得菜市场那条街。

有个卖蛇的人,徒手从铁丝笼中抓蛇,投入沸水中。

蛇迅速死亡,被捞出后依然保持着入水瞬间痛苦扭曲的姿态。

还有戴着斗笠卖水果的阿婆,枯槁的手里有带着钩尖的刀,破椰壳如捅窗户纸。

这样的人,那条街上,到处都是。

他们似乎时刻在忙碌,又似乎时刻都很闲散。

他们似乎总在大声说话,又似乎从不发出声响。

他们似乎总是对人警惕地打量,又似乎永远都低着头。

太阳炙热,汗水蒸腾。

满眼是绿色,却没有树荫。

这时候我想起那个眉山的朋友,奶哥。

虽然长大之后没再回去过,但我记得出发去赶考的时候,他说,「加油」。

那时候,我还不知道香蕉长得像芭蕉,菠萝蜜长得像榴莲。

我也不知道奶哥没奶,为什么要叫奶哥。

但这句「加油」,我颠沛一生,却总记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