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nciel

再读《小王子》

最近蒙爷跟我抱怨,《小王子》这本书,讲了很多他看不懂的话。

「能看懂的地方,也有好些地方觉得作者的想法不太对劲。」

「你举个例子呢?」,我说。

「比如里面说大人都喜欢数字,都。其实很多大人,比如你,好像也没有这么势利。」

「谢谢你表扬我。但我怎么不记得里面有讲这个…」

只好再看一遍。

说起来,这本「世界上阅读量仅次于《圣经》」的书,我上次打开时印象并不深。

只感觉圣埃克苏佩里说的很多主题,甚至行文风格,跟芥川龙之介的《侏儒的话》还蛮接近。只不过一个是名门望族,做飞行员当禁书作家,在天上俯瞰人间已久;一个是孤儿般长大,一生为胃病、痔疮、失眠、神经衰弱所困,英年早逝。

于是《小王子》借王子国王玫瑰狐狸的口,在架空的世界里,话说得漂亮,问题聊得空灵;而《侏儒的话》里,就只有那个侏儒,疯狂吐槽,针针见血。

后来看到一部电影《阿德尔曼夫妇》。片子很好,看完后翻了些八卦,才知道是根据圣埃克苏佩里与妻子的爱恨情仇改编:写《小王子》的时候,两口子跑到美国。他跟老婆常有不快(书里自负任性的玫瑰原型正是妻子康苏尔洛),跟查尔斯·林德伯格的妻子安妮·莫罗走得很近(但书里想要被驯服的狐狸,原型竟然还另有其人)这两位也是传奇,特别是他们的儿子被绑架撕票的案件,被阿加莎改写成了著名的《东方快车谋杀案》。

所以这次重看,大富大贵但有过濒死经历的作者,开了上帝视角对人类的冷嘲热讽,自然涛声依旧。比如蒙爷说的片段,原来在刚开始的第四章:

我对你们详细报告发现小行星B612的这些细节,把它的号码告诉你们,都是由于那些大人们的缘故。因为大人们对数字情有独钟。如果你对他们介绍一个新朋友,他们从不打听他的基本情况,他们从不会问你:“他的嗓子怎么样?他喜欢玩什么游戏?他是否采集蝴蝶标本?”而是问:“他几岁了?有多少个兄弟?体重多少?他的父亲挣多少钱?”他们认为了解了这些情况,就了解了一个人。

如果你告诉大人:“我看见一幢漂亮的红砖房子,窗前摆着天竺葵,鸽子在屋顶栖息……”他们便无法想像这是一幢怎样的房子。你必须对他们说:“我看见一幢值十万法郎的房子!”他们就会惊叹:“多漂亮的房子啊!”

所以,如果你对他们说:“这世上确实存在一位王子,证据就是他可爱俊美,脸带笑容,他要一只绵羊。一个人要一只绵羊,就是他存在的证明。”他们会不以为然,耸耸肩,以为你是不懂事的孩子!但如果你对他们说:“他打那儿来的星球是小行星B612。”他们就深信不疑了,就不会用没完没了的问题烦你了。他们就这副德性。我们不要责怪埋怨他们,孩子对大人应当尽量地宽容。

这些思绪,多少收敛到关于人生价值的哲学思考。一旦以这把尺子来量普通人的日常生活,那岂止是不够美好单纯,简直大部分称得上碌碌无为,蝇营狗苟。

于是,里面那些如今我知道动了凡心回到地面的玫瑰狐狸的桥段,反而变得可爱起来。也许,这才是《小王子》让很多人觉得读了之后被抚慰的原因:人生很多时候,可不就像夜里飞行,坠落沙漠,充满了孤独与绝望。但总有缘分遇到些爱人或友人,让你觉得孤独但不寂寞,绝望但不无聊。

这些,怎么跟蒙爷讲明白呢?

创业维艰(15) - 如何低成本创业(1)

这是 invzhi 前面提的一个问题。

前段时间 Paul Graham 给自己小孩儿写了篇文章,里面讲了一个他反复提到的观点,就是尽早创办自己的企业。

创业,除开有可能变得很富有,还有一个显而易见的好处,就是不用听自己看不上的人指挥,可以努力去干自己想干的事情。

但现在很流行搞点儿副业赚钱:我身边有人在算命,有人在炒币,有人在做号…我不好分辨 invzhi 说的「低成本创业」是不是就是搞副业的意思,所以我下面要说的可能不是他满意的答案,😄。

I)创业和赚钱

创业不等于赚钱,赚钱也不一定是在创业。我这么说不是想要很爹味地说,创业比搞副业或者是别的赚钱方式高级。而是弄清楚创业这两个东西是非常必要的,无论从框架上还是从操作上。

创业的本质是要创造价值,它有一个硬性要求是不亏钱(哪怕融资,也是拿出了一部分未来现金流,不然就创业失败了):价格是验证价值的一个很好的判据。

但创业完全有可能没那么赚钱:如果你想要创造的价值是收留孤儿寡母,或者是梳理古代典籍的话。

同样的,赚钱手段也有很多,未必都是在创业。炒股炒币炒房,都可能赚钱,但没有创造什么价值。当然,现代社会最可靠的赚钱方式仍然是创造价值。这也是为什么有句俗话说「靠投机赚到的钱最后会靠实力亏出去」。

所以,如果想要搞点儿副业赚钱,我看市面上有很多,比如小马宋他们搞的生财有术,比如李一舟卖 AI 课程,还有很多没那么头部的知识付费的博主教怎么做号,怎么出海之类的。里面挺多头部的人我也聊过。我觉得他们是不是能持续赚钱,我持保留意见(为什么这篇后面会聊一点),但如果搞副业,看看他们总结的东西可能是有点用的:因为各种市场各种渠道总会有信息差和利差,只要控制风险和投入,是完全有可能赚到钱的。

下面主要围绕创业,继续聊聊。

II)创业的模式

既然创业是创造价值,选择模式我觉得无非两个维度。

一方面,人类认可的价值其实没有那么多。Ron Garret 认为就九种,比如物流、制造、仓储、能源、建筑、农业、医疗、科技、信息等等…我们从大学开始,往往就会开始进入其中某一种或几种技能的学习。选择自己非常精通,能够创造卓越价值的领域进行创业,是大部分成功创业者的起点。

比如上次聊到这个话题,是因为我觉得,LLM 这类技术会让各种外包行业发生根本性的变革。但用这类技术解决哪些问题,需要这个行业里的领域知识。并不是说,一个完全没干过广告行业的人,可以通过 GPT+Sora,生产文案和视频,就能入行接单了:本质上改变的还是成本结构,而不会是供需关系。

再比如,围绕信息的价值创造,主要就是撮合(连接供需),咨询(把有用但繁复的信息整理好并产品化)和生产有用信息这三种模式。前面两种都是可以利用技术进步,做出网络效应并形成壁垒的。最后一种则恰恰相反:随着技术的发展,复制和传播信息的成本一直在指数下降。所以从 Google 到抖音,他们选择的不是每次搜索或者每次看短视频让用户付费,而是做广告(撮合的一种)。从长远看,知识付费、视频博主、画家作家、编剧歌手…各种生产「有用信息」的人生存空间都会持续承压,不能只盯着平台上那几个塔尖的选手(说他们是平台树立起来让千军万马给自己贡献内容的诱饵也不为过)——所以我写小报童第一天就知道,这事儿很难赚钱,主要考虑是不是可能对读者和自己能有点啥价值。

另一个维度就是环境或者是趋势。比如,我毕业的时候,电信行业处于最后的高峰。几年之内,BAT 为代表的互联网公司站在了山顶。今天,整个大环境里最大的叙事,毫无疑问是中国和欧美的撕裂。那么能源、农业、医疗、科技,这些美国在全球出口品类里最大的几个,恰好是中国大量进口的几个。这么看,就能理解国家对互联网、金融、娱乐、消费品、房地产这些行业不那么重视甚至不那么待见的原因了。结合前面说的自己擅长的技能,选择一个大势所趋的行业,比具体解决什么问题,更重要。

甚至,哪怕你不创业,只是上个班,也可以问问自己,这个行业是趋势所在吗?我在里面有一技之长吗?

如果你具备不错的技能,又在不错的行业里面,应该会看到大量还没有被解决的问题。这时候要创业,成本其实并不会很高。下次我们就聊聊,如何选择机会,进行精益的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