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nciel

996和拼搏精神

之前 TGO 这边联系能不能到杭州参加个圆桌,后面说变成了分享。分享啥呢?这半年实在是忙,没准备出台。正犯愁的时候,996.icu引起了各种讨论,我想,不如来聊聊这个吧。

我第一次创业的时候,公司不但不打卡,还有不受限制的带薪年假:如果你觉得累了,想去休假两个星期缓缓,就去吧。实际上,我自己是没有太多时间睡觉的:不但后端前端运维都得干,还得拉网线刷路由跑业务陪客户签合同盯回款。

整整两年,没有休过一天假。

然而,我们团队里面,真的有一个人,去冲浪了。

从朋友圈看,他应该一直在冲浪。

我羡慕他,所以很认真地研究过work life balance

趁这次机会,把之前的和最近想到的,都捋捋分享给大家。

问题很严重

这个 20 万+的 repo 说明 996 的问题还是很严重的,连BDFL也出来发声觉得我们这么弄不太有人性。

但国内比较挺员工的,一般是不在大公司任职的闲云野鹤。绝大多数公司的技术管理者好像都选择了沉默。我理解这是一个不太好表态的话题,向着公司吧,员工觉得你丫一将功成万骨枯;向着员工吧,老板没准儿觉得你的技术团队还不够拼呢。

然后还是有很多高管出来反对「996.icu」。

有一些人觉得员工又矫情又家丑外扬:老板比员工辛苦多了,还扛着风险。

这当然是不太靠谱的观念。老板和管理层的收益没有办法完全和普通员工分享,压力和风险也就不要希望普通员工来分担。我见过很多公司,要做什么,究竟怎么做没想清楚,CEO 焦虑得不行,就去要求大家 996,这其实只是在传递自己的焦虑而已。

还有一些人觉得现在的码农们不就是产业工人吗,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当生产力过盛的时候,就会有这么一天。

这也是不太靠谱的观念。做技术的真烂大街了吗?从我几百场的面试下来,感觉靠谱的程序员仍然是「卖方市场」:他们的机会很多。另一方面,如果你觉得他们是产业工人,上班对他们就是工作,大家的要求也不过是「依法办事」。

最后一种观点是,追求卓越,不要在乎 996,反而,你应该为有一个996的机会感到幸福

这种观点颇有「正能量」,是很多管理者出来挺 996 的核心论点,但好像新华社也出来说「奋斗归奋斗,不能强制 996」。

其实我感觉可以冷静地看一下这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问题,不要一上来就是那么多评价性的话语和对立的姿态。

这不是一个现在才有的问题

1928 年冬天,凯恩斯发表了一篇文章,题为《我们后代的经济前景》(Economic Possibilities for Our Grandchildren)。文中凯恩斯预测到 2028 年,因为生产力不断发展,人类每周只需要上 15 小时班。

罗素不但在《幸福之路》里说,「一个人觉得自己工作重要是精神失常的前兆」,他甚至在 1930 年专门写了一篇《闲暇颂》(其实应该翻译成《慵懒颂》)。

这两位都觉得,当时的文化痴迷于将工作本身视为崇高追求,而不是将其视为一个完整生活的一部分,对文明的发展大大有害。

利兹大学商学院经济学教授大卫斯宾塞后来研究说,公司高管、经济学家和政治家赞美痴迷工作的这种姿态至少可以追溯到 16 世纪欧洲重商主义的兴起:「雇主一直在努力消解工作无法吸引人的本性,希望通过各种宣传让大家喜欢甚至追求它。」

但这种宣传可能会适得其反,斯宾塞的研究表明,在 17 世纪的英格兰,工作甚至被教会官方宣布为治疗罪恶的方法,但这造成了酗酒的工人急剧增加。

所以今天,对不管家庭,不顾健康,无情工作的美德无论怎样赞美,对于大部分从业者能有多少劝导的作用呢?

他们更关心工资为何涨得不够快。

这不是一个中国才有的问题

不管是Amazon的高压管理制度,还是每天睡 4 个小时每周至少一个通宵产假休 11 天的梅姐(Quora 上有人认真的研究有没有可能按照她每周130小时的工作时长来生活),还是 Musk 在 twitter 上教育大家 40 个小时一周的工作无法改变世界,还是最近引起一些讨论的 wework 的饮料桶:

Don't touch me

很显然,全世界都有一些很拼很疯狂的人,为了自己的事业非常投入。

但对于这样的文化,国外的反思好像比我们的深刻。

程序员,作家,赛车手,Ruby on Rails 的作者 DHH 在他的新书(他的每本书我都很喜欢,Basecamp 这个产品我也很喜欢)《It Doesn’t Have to Be Crazy at Work》里这么说:

「绝大多数疯狂工作的人并不是做实际工作的人。他们是经理,金融家和公司所有者」。

英国的社会学家 David Graeber 在《Bullshit Jobs》里面说:

「有偿就业,作为就业条件的一部分,员工把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他们不喜欢并且不是特别擅长的任务上,还不得不假装不是这样的。中层管理人员里这种类型的受害者最多:因为现代企业管理的主要手段是建立可量化的方法来评估绩效,这迫使中层管理者花费大量时间来评估和证明他们做了什么,而实际做事的时间越来越少。」

换句话说,尽管数据证明了长时间超负荷工作效率是下降的,但是人们仍然希望尝试,很大程度上并非因为它就是最好的工作方式。

HBO 在拍《硅谷》的时候甚至专门恶搞了一下「使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这一反复被创业公司提及的「伟大使命」。但我们还是可以看到,Spotify 说它的使命是「释放人类创造力的潜力」。Dropbox 说它的目的是「通过设计一种更加开明的工作方式释放全世界的潜力。」

为什么在中国软件行业爆发了

这么一个古老,又普遍的问题,为什么是中国软件行业爆发了 996.icu?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看看,为什么是软件行业。

为什么是软件行业

我的理解是,因为软件的复杂度,我们很多时候不知道怎么度量和改进软件团队的效率和质量,就只能以加班来博取管理层的信任:兄弟们都拼了。好的技术管理者最主要的衡量标准是看他能不能构建一支有效率的技术团队,其他的单向的技术能力与之相比,不是那么的重要。

如何正确的度量如何正确的改进我之前都分享过,这里就不再深入。

为什么是中国

主要原因当然是我们还很落后。这些年国内的研发水平有了长足进步,但是工程能力和组织能力还是有很大提升空间的,特别是大多数的中小公司,这属于发展中的问题。

另一方面,有时候国内这种拼法,多少会让人觉得我们把名利作为成功的唯一标准了,这也属于发展中的问题。

所以,发展中的问题,只能靠继续发展来解决。

拼搏精神

我是反对 996,特别是强制长期 996 的。核心的原因是,本来社会上的劳动力是足够多的。公司「招一个人给两个人的工资干三个人的活」,背后的原因无非是,人多了,沟通和运营的成本会高很多,要保持高的效率也需要很多基础设施的投入和组织能力的建设。

所以 996 不是合理的,只是对公司而言合算:它追求的是资本和公司的效益最大化,牺牲了员工的很多生活之外,更侵占了员工学习和发展的时间。

一个人如果觉得他累了,或者他有名利之外别的追求,我们要能够接受和尊重。不能把年轻人当成燃料,要当成产品去打磨。如果光讲拼搏,我们有过比 996 更狂热的时期,不是吗?

Don't touch me

但是,我也得说,把事情做到极致的人,大多数都有这份拼劲。究竟该怎么活,自己真正享受什么,喜欢什么,很多时候不是通过循规蹈矩的生活就能弄明白的,总得为什么东西拼过。

所以年轻人看待工作,也不能只算报酬。工作是一个机会,认识自己,认识创业伙伴,认识花花世界的机会。

同时,它也是绝大多数人通往更理想的工作或者人生,唯一的机会。所以,只要环境是公平的,只要你做着正确的事情,拼点儿真没什么。

欢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