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nciel

关于工作与生活

Don't touch me

前面说了,Work Life Balance的神话其实并不靠谱

毫不奇怪,在本座自己发觉这点之前,我的家人们早就发现了这点。所以当柳青患癌这样的消息一出来,总会有人跟我说,「你看看,难道你觉得她这样值吗?」

有趣的是,出了这样的消息,创业的人特别是老板们也会问同样的问题:「你觉得,她这样值吗?」

其实这样的消息真会让我有挺多想法的,所以不如在这里整理一下,以便今后不管是谁有了三长两短,或者是自己真的不幸中招,都可以直接拿出来交卷。

简单地回答那个问题:我不知道值不值,这是她自己才清楚的事情。

勤奋不会杀人

我记得看过卡斯帕罗夫和卡尔波夫对局之后的一个采访,记者问他们除开象棋之外有什么爱好。

你们都见过那些跑文体档的记者,这也算是个常规的问题。结果卡尔波夫憋了半天,说,「集邮」。

然后卡斯帕罗夫憋了三个半天,说,「没有」。

这并不是个例,很多职业选手他们把自己的全部身心都放在了自己的项目上。

再比如我很喜欢的作家村上春树。有人问他为什么一定要关了酒吧去写小说,他的回答是:

无论做什么事儿,一旦去做,我非得全力以赴不可,否则不得安心。将店铺随意交托给某个人,自己躲到别处去写小说,这种讨巧的事情我做不来。竭尽全力埋头苦干,还是干不好,就可以心安理得地撂开手了。然而,如果因为模棱两可、半心半意而以失败告终,懊悔之情只怕久久无法拂去。

很多心灵鸡汤会把这些误读为」你一定要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这其实很容易让人跳进火坑。从接触到感兴趣并不难,比如踢球,比如唱歌,比如写作,比如编程,很多人接触了会觉得很有兴趣。然而从爱好变成职业,就需要反复枯燥的练习并且和其他人进行竞争。如果你为一件自己仅仅是感兴趣的事情就调转了职业方向,很多时候都会感到后悔莫及。

要坚持下来真正熬出头,需要极度勤奋和高度专注,即便你的目标不是变成顶尖高手(那么大概不需要10000小时),过程也会非常苦。

但熬过就是另一番天地。

所以看到柳青或者李开复的新闻,嘴上送着祝福,私下却暗自庆幸「你看我平平淡淡多好」的心态最好别有。患癌这事情面前,我国基本还是人人平等(没仔细研究过,记得主要是环境、食品和生活习惯诱发的基因里面的坏道造成的),治起来却是天壤之别:据说中国人要让自己全家所有人遇到大病时都能得到良好的治疗并体面地死去,大概需要 2000 万。我相信这对于柳青或者李开复来说问题不大,而「平平淡淡」的你路还很长。

还是放心赶路吧:勤奋根本不会杀人,相反,我认识的大多数勤奋的人,都是健康且快乐的。

因为他们不蛮干。

勤奋不是蛮干

什么是蛮干呢?

  • 没有主观能动性只是应付时间的行为是敷衍,这样的人很可恶。
  • 有主观能动性但只会堆砌时间的行为是蛮干,这样的人很可怜。

在我看来 996 上班制度或者规定每周上班 80 个小时就是鼓励蛮干。

看看阿里的人自己怎么说996你就知道,如果你鼓励的是蛮干,那总是蛮干都得不到:很多人只是敷衍而已。

这件事情曾经给了我很大的困扰。

工作上我一直被给予了很大的自由度,我也会给大家很大的自由度。

老板对一切都非常满意,但却有一个心结:集体加班不够多。

他常常也不好直说(因为实际效果上看目前是比以前输出高了不少),经常是在时机合适的时候提点一下我:「我们今天开会出来公司里面空空荡荡的」或者「过去某某是经常在公司干到 12 点以后的」。

我能理解他,他在著名的 H 公司干了十几年,管了几千人的研发团队。现在出来创业,他和其他几个管理层也确实很拼。市场突围,产品研发的压力这么大,难免从自己的办公室走出来看到空空荡荡的屋子有些不开心。

但我也确实没法同意建立打卡考勤或者集体加班这样奇怪的制度。

花更多的时间就可以多做出来点儿什么的想法,对研发团队是不太有效的。

就算是读书的时候,也总是有一些人你看他/她花的时间不多,但就是考试考得好。

反过来,也总是有一些学生,花再多的时间都没有用。

如果你稍微仔细看看后面这类学生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处境,总会发现老师、学生和家长这三个角色至少有一个人心思已经不在提高成绩这件事情上了:可能是老师嫌学生烂,可能是学生嫌老师烂,可能是家长嫌学生烂…可能是每个人都觉得其他两个很烂…

研发需要看的是输出,是把问题搞定的能力,而不是谁在公司完成了三餐、球类运动、热门新闻追踪和存在感建设。

我见过很多想弯道超车的公司,搞运动般的加班,结果导致动作变形,连应该有的成绩都没法做出来。

这并不奇怪。

你去软件园地铁站门口随便拦住那帮背双肩包的,问问他们自己觉得质量不错又能上线的项目哪个是靠加班加出来的。

所以工作和生活?

所以工作和生活的节奏,是很私人的事情。

这意味着两方面的意思:对于个人来说,你应该保证自己有选择它的权力。而对于组织来说,不应该对个人进行过分的干涉。

组织和个人努力的方向,都应该是让有效时间内输出最大化:说简单一点儿,即便有必要加班,目的都应该是为了能尽早达到按时下班,而不是在公司里面形成一种」多花点儿时间就能做出更多东西」的错觉。

拿我个人来说,很长一段时间以来都很忙,每周工作时间常常超过 80 个小时。虽然也知道人生是玩5个球之类的道理,但却并不觉得自己的选择有什么问题:目前确实有那么多事情需要处理,自己又很愿意花时间去处理它们。

旁边这张图是表达,有很多道理我是知道的。只不过认定了工作和生活没法兼得,所以我准备串行处理:工作的时候疯狂工作,生活的时候好好生活。这样我既不会遗憾该勤奋的时候不够勤奋,也不会觉得什么像样的生活都没有过过。

我从小就是这样:如果自己想做的事情,在喜欢的时间,就希望尽全力的做个痛快。而如果是在不对劲的时间逼迫我,再喜欢的事情也不想去做。

所以我崇尚的节奏是年轻时(我还年轻么?),工作上勤奋一些,生活上享受一些。人上了年纪,有很多乐趣还可以慢慢享受:比如看书、旅行等等,有很多乐趣就已经不复存在:比如工作、美食、踢球和别的什么羞羞的乐趣(这里是不是可以另外开一篇讨论…)。

这样的选择非常私人,很可能是错的。但在组织的层面,用输出来衡量大家产出,比一切别的制度都重要,这肯定是对的。

因为这样的制度是真正公平的。

很多厉害的人在选择工作、领导或者团队的时候,能分辨和规避那些糟糕的选择,但往往会搞不清 nice 和 fair 谁更重要。

提醒一下,nice 是奴隶制时期奴隶主常常玩的把戏,fair 才是商业社会运作的根基。

不分青红皂白要求你加班,到了下班时间迫于气氛大家都不好意思走的公司当然去不得。 但公司对大家都不错,经理对大家都不错,这样的地方对真正有追求的人也未必是好去处。

反过来,那些面试的时候会说「我们加班非常多哦」的公司,未必就不能去。如果他们的考核方式是公平的,做的东西你也感兴趣,加入的时间看起来又比较正确,那很可能比去一家茶水间堆满了糖果前台比你历任女朋友都漂亮的公司要明智得多。

欢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