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nciel

谁会杀了搜索引擎?

a16z 最近有篇文章,主题是说,搜索引擎如 Google,业务仍然没有被 AI 助手影响,是因为人们问 AI 的更多是好奇心驱动的信息类查询。这类查询虽然占比高,但真正带来广告收入的消费决策类查询只要还在 Google,影响就不大。

但这篇文章认为,「从 A 地到 B 地究竟怎么去性价比更高」这类问题早晚被 AI 接管,那时候 Google 麻烦就大了。并且它认为身位最好的是 Amazon 和 Shopify。

正好,今天看到 Modern Retail 上的另外一篇文章,详细介绍了几大零售商自己的 AI 助手。

文章数据说,随着大部分用户自己就用 ChatGPT 这类工具,「三分之一的消费者告诉我们,他们至少定期使用这些代理来研究品牌和产品,作为他们购物和决策过程的一部分」并且「46% 的消费者表示他们信任从这些助手那里获得的推荐。」

第一个感觉是,进展比 a16z 写得还快。

但这也不奇怪,在 AI 的世界里,模型机理变化不大,Scaling Law 仍未失效,算力越来越平权,数据越来越稀缺。航旅纵横要出一个 AI 飞行小助手就比大厂更快更容易,因为数据都在它那儿。

第二个感觉是,未必如 a16z 所说,是 Amazon 这类电商公司杀死搜索引擎。

因为我们花钱买的既有商品也有服务。服务这部分本来就不在电商,淘宝上个 AI 助手,你还是在百度上找去哪儿健身。

光说商品这块儿,是的,电商公司和搜索引擎比,更加靠近购买决策点。和传统零售商比,数据采集、基础设施、研发能力等方面的领先优势就摆在那儿。

但前面说了,整个 AI 的瓶颈现在全在数据而不是入口或者计算上。

形成商品购买的推荐,需要供需两端的数据。

供给侧有两个核心数据。这个产品好不好,和这个产品多少钱。

产品好不好:电商公司数据看着比传统零售商多(因为有买家评论和买家秀),但这些数据里面有刷的,有恶意的。加上产品的品牌会在各个通道传播,最后总体从统计上,不太会出现一个品牌线上和线下评价有很大差别的情况。

产品多少钱:除开冲动消费(这个本来也不是 Google 的金主,AI 也抢不到),大部分消费决策一定是全渠道比价。用户被淘宝的 AI 通知购物车里的产品有好价,总还是想去京东甚至线下再看看。没有哪个渠道能拿到全渠道的数据,电商的数据也主要是公开的那一点儿。

需求这一侧,用户究竟是什么画像,有啥消费习惯,拍脑袋想,电商数据比较多。但仔细盘盘,消费的各个方面,电商笔数多,总量未必大。稍微慎重点儿的,买房买车,珠宝首饰,都还是要多问多摸多看的。所以一个人非常立体的消费数据,电商好像也没有。

所以,说不定支付宝和微信支付眼前倒是可以好好琢磨一下这个事情

  1. 国内大部分人无论线上还是线下,哪个渠道付费,都这俩,不怎么用现金了,于是它们数据最全;
  2. 支付网关分析消费数据,给人一种中立感,不管是供需两端都没有某个电商来干这个事儿的反感;

第三个感觉是,我不会用。

首先,消费本来就不是我生活里重要的事情。我很难想象自己需要一群 AI 研究什么时候该买啥然后帮我形成建议,代价是我得告诉它全部的需要和癖好。

其次,也许更重要的是,在这个推送的时代,保留选择权好像对我很重要。不要说商品或者服务,哪怕内容也坚持不被推送。我总会怀疑,如果有AI 助手把购物推荐干得很好,它背后的人类,会开始有些不地道。

内容为王

最近连续看了 Quartz 易主后 Zach Seward 无限唏嘘的分手长文,和 Medium 现任老板 Tony Stubblebine 讲带领公司绝处逢生的详尽内幕

两人有类似的槽点,却有相反的态度。

Zach 认为自己付出心血的 Quartz 在被收购后,从高质量媒体变成了选取热点话题用 AI 大量生成内容的平庸网站。他嗤之以鼻外,还提出一个观察:

The media business often feels like a battle between idealists and cynics. Most of my favorite news startups of the current era have chosen the non-profit path, which has its own major challenges, but at least cynicism is not one of them.

也就是说,他觉得高质量的内容产出已经是「理想主义者」的事业,可能得走非盈利性组织这条路。

而 Tony 则坦言 Medium 雇来的业内顶尖编辑团队制作的内容的确精良,但就不如用维基百科的内容搭一个煽动性标题(看来只要有人类的地方就有咪蒙)卖得好。但是在 O’Reilly 管过线上业务的他态度要现实得多:他裁掉了所有编辑,关闭了所有精品内容栏目,并且说:

Medium is best when it is giving voice to people who aren’t trying to be professional content creators and we think those voices (you) often have the most valuable stories to tell.

一方面,经历过几代互联网,看过各种高质量内容平台(天涯->知乎->小红书)从大神密布到逐渐平庸;一方面,FITURE 也算下了血本做内容的公司,对他们的问题我还真有点思考。

互联网在解决连接问题后,到处都说「内容为王」,但实际上内容始终是个辛苦的生意:平台性的公司,比如探探,全公司休假用户自己还在互相探。王者荣耀、原神每年需要天价成本去更新内容,一不小心用户就失去兴趣,而游戏已经算内容行业里模型好的类别了。

背后的原因可能是两个。

首先,一个内容平台变大的本质就是用户「大众化」,需要解决「大众需求」。大众的需求其实千百年来最坚挺的就那么几个,往往跟严谨、全面、深度思考等等都没有那么大关系。

其次,现在内容消费非常碎片化。因为原因一,很多观众可能看两个小时 007 主要目标也就是邦德拔枪和邦女郎掀裙子那几下。叠加个原因二,刷个抖音是爽多了。

抛开这是不是个悲哀按这个路子下去,你们人类会不会从某天开始就不看电影和小说了。 不说,从生意角度,这些短平快的直给在用户决策中的占比越来越不可忽视,绝不仅仅是在内容行业。

Bloomberg 最近就有篇分析 Hampton Inn 为何在美国酒店业独领风骚的好文章,说早餐可以 DIY 又热又甜的华夫饼,才是它致胜关键,但:

Hamptonality may come and go, but waffles are forev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