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nciel

三亚

中国自古有两大岛屿,今天分别叫台湾与海南。

海南没有一亚二亚,但有三亚。

为啥这么叫,说法很多,没一个听着靠谱的。

因为带娃,我来过很多次三亚。

这一趟,同行的侄女说,三亚好像她爸爸出差常驻的商丘。

乍一听有点奇怪,但我理解她的点。

去掉旅游滤镜,三亚和很多三四线城市一样,有点乱又还没到乱糟糟,有点档次又到处露着些随心所欲。最要命的是,所有商店都卖差不多的东西。

生产与供应都集中的今天,这不仅是城市的烦恼,也是所有人的困扰:过去,人们和年纪差不多的人撞衫。现在,二十六的海南人和六十二的俄罗斯人在三亚撞衫,因为大家都穿着同款优衣库甚至,大家不仅仅撞衫,还撞脸。

三亚的核心 CBD,还横着条有天幕威尼斯运河的「三亚风情街」,灵感显然来自澳门威尼斯人购物中心。船里船外,风情得非常用力,唯独不太有三亚风情。

但什么是三亚风情?为了搞清楚,我们晚饭吃了黎族菜。

因为黎族之于海南,就仿佛印第安人之于美利坚。

挺好吃的,难怪苏东坡刚来海南那么 emo,没多久也可以乐呵呵地去会黎姓朋友。

这时的东坡,早已经不是写出《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东坡。

年老力衰,悲欢皆尽,只剩疲惫。

靠的是每天自比陶渊明,躲到酒里去。经常半醉半醒,找不到路。好不容易看到牛屎,就沿着它们找家在哪里半醒半醉问诸黎,竹刺藤梢步步迷。但寻牛矢觅归路,家在牛栏西复西。

陶渊明是真可以从容醉去,一片冰心在玉壶的。

苏东坡也有一片冰心,但不是在酒壶,就是在夜壶。

还惦记着著书立传,还惦记着何日归乡。

所以,这世界其实傻瓜都能找到路,但只有诗人才知道该如何迷路。

也许,在劫难逃是他们深思熟虑之后的一个选择。

无「事」一身轻

这里的「事」,说的是「叙事」。

之前在评论区说,我最近跟叙事「有仇」,就有同学贴了链接说,叙事多好啊

不是一回事。

「叙事」,自古以来,就是「叙述事情」。

这没什么好不喜欢的具体到,一个怎样的事情被怎样叙述,我和每个人一样,都会有好恶。但「叙事」作为一个总体上的行为,我肯定谈不上对它喜欢或者讨厌,更不会「有仇」。

是一个朋友最近说,对下面这句话颇有共鸣:

…的体验虽然不错,但不符合我的叙事。

让我想起来了,「叙事」表示「一个人对自己生命过程的描绘和意义的框定」的那层含义。

来自英文中 narrative 的一层意思,中文不这么用。

我第一次读到,是看了 Seth Godin 推荐的《Story Driven》。

书有点啰嗦,理论基础是当世影响力最大的人格心理学家人格心理学家是研究个体独特人格特征和行为模式的心理学家,他们探讨遗传、环境等因素如何塑造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并致力于消除人格偏差、塑造健全人格。代表性人格心理学家包括弗洛伊德、荣格、奥尔波特、班杜拉等人。 Dan McAdams 的「三层人格模型」:

  1. 性格特征(Dispositional Traits):之前的研究者大部分关注的部分,形成在 2-3 岁,一个人的最稳定、最基本和最容易理解的方面,构成个性的基础盘。
  2. 适应性特征(Characteristic Adaptations):一个人因为动机和目标发生的适应性的变化,在 7-9 岁形成,并且会根据想要什么和重视什么继续变化。极大影响人的动机、目标、价值观、信念、关系模式等。
  3. 叙事身份(Narrative Identity):通过过往经验、当下感受和未来期望,形成的对自己生命过程和意义的框定和描绘。一般在青春期后期到成年(15-25 岁)出现,是大部分人写自传时人生故事的开端。

这套理论既获得了学术意义上的成功(比如 Jonathan Haidt 著名的《The Happiness Hypothesis》也是基于此),又获得了世俗意义上的成功(McAdams 自己用这套理论分析小布什的书卖了 350 万册,大家纷纷呼吁再来一本特朗普的),以至于现在 McAdams 在学校主页上对自己的介绍都写研究方向是「叙事心理学(Narrative Psychology)」。

那么我讨厌它什么?

几句话说不清楚,但我试试。

西方哲学通常把「自我」概念化为一个稳定、有控制力的实体,类似于肉身的领航员。因此才有「Cogito, ergo sum」「我」是思想、感受和行动等事物的体验者和控制者,并且它是稳定和连续的,所以「我思即我在」。

特别是文艺复兴后,「上帝死了」。对宗教祛魅的西方人迫切寻找着某种超越性的事物,最终很多人把目光投向了内心正如昆德拉所说,有的人仍然忠诚于价值,有的人需要价值却不知道价值何在,有的人对价值不再的世界淡然处之。这个世界是如此纷乱,我们的一生该怎样把握自己的命运呢?得找到心中那个锚点。好像现在找不到,部分西方人准备回归宗教。

从康德开始,西方各位长老反复寻找,维特根斯坦算是第一个开窍的。他在后期认为「哲学中最重要的不是论证,而是提供一个新的视角来看待事物」。

我们看的哲学实际是文学,我们看的文学实际是新闻,我们看的新闻实际是八卦。

这算刚刚赶上佛教、道教差不多两三千年前的教导?

因为在东方,「自我」从来是幻觉。

但「无我」并不是虚无,而是不断思考,不停重塑。

这思考和重塑从来没有稳定连贯的内核,但只有用它来决定人的信仰,归档人的记忆,认同人的身体,创造人的判断,人才没那么多情绪和冲突。

所以,我讨厌「叙事」这套理论,核心原因是它最容易出现在劝人「找自己」或者「做自己」的书里面。

其实拼命去确定一个叙事,或者寻找一个自我,大概率只会加剧精神上的痛苦。

世界实在是太复杂了。人也实在是太复杂了。做自己没多大意义,人每天都有很多个自己。保持思考,保持好奇。

我这么说肯定很多人不同意但我这么想已经很多年了。我在关于我里面引用罗素的那段话也无非是类似的意思。Brevity is for the weak… ,但最近正好看到两个东西。

一个是无人知晓最新一期,孟岩对话阿娇

一个是陈鲁豫慢谈最新一期,对话窦文涛

阿娇上来就说,希望有一个高手对她一无所知,不带任何标签和叙事去观察和欣赏她。

很巧,文涛聊了两遍,为什么不做功课的访谈可能才是更好的访谈:因为现在的人都被各路「老师」驯化了,提问都在展示自己的叙事,对齐对方的叙事。

我的推荐不仅是因为这些,而是当孟岩说起阿娇时,当文涛说起父亲时,他们传递着卫豆十年前教会我的道理。

当我们和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人相处时,一定要认真地温暖地对待对方。这样的相处注定不只是轻松愉快的,因为一定会触达彼此的黑暗面,所以很多时候,我们会选择逃避。

不要逃避,不要想着叙事,不要浪费时间。老天爷肯定会残酷地夺走对方,大家肯定来不及好好告别。我们唯一不会后悔的,就是尽心尽力地对待了对方。

不仅对人应该如此,对自己真正感兴趣的爱好,对自己在从事的事业,也应该如此。

Fuck the narra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