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nciel

江湖儿女(10) - 如何准备重要方案

I)TL;DR

无论是个人贡献者还是管理岗还是,工作中,我们会输出各种方案。区别只是这些方案面向的对象不同,讨论的问题层级和复杂度也不同。

如何准备重要方案?在不同阶段有很多技巧,好像很难一概而论。但是回顾自己的工作经历,好像我有个一以贯之且长期有效的原则:「永远不要等着其他人来批判你」。

今天就来聊聊它。

II)Why

人都会趋利避害。

所以在展示自己想法的时候,有一个强烈的本能就是「报喜不报忧」。在职场上,为了自己的方案获得支持,展示它富有说服力的一面,好像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但实际上,当方案的评审者发现你写方案有这种「倾向」时,也会自然而然地进入「挖掘真相」的模式。

换句话说,你为了「赢得信任」做的粉饰,其实会「破坏信任」。

那么正确的做法是什么?

III)How

1)自己充当最凶狠的批判者

有本我很喜欢的书叫《Think Like a Super-GM》,书里的 GM 不是总经理,而是国际棋联最高等级的头衔,Grand Master——特级大师。

书的内容很丰富,这里只说一点,就是作者研究发现,特级大师和一般棋手最大的区别,是他们在头脑里对自己凭直觉想出的最佳出招证伪的时间,是后者的 8 倍

For grandmasters, this is 4:1 — they’ll spend 1 minute finding the right move, and another 4 minutes trying to falsify it, whereas for amateurs this is something like 0.5:1 — 1 minute finding the move, 30 seconds making a cursory effort to falsify it.

这种想尽办法证伪自己假设的做法,非常反人性,也因此非常难实践。

但你可以刻意练习它。

如果项目存在风险,强调它。如果团队存在冲突,揭露它。用红色字体 highlight 出方案最大的不足:所有的方案都是权衡的结果,永远不要等着人来说这里有问题,你来告诉大家,这里岂止是有问题简直是很糟糕,但是因为什么,你做了这样的权衡…

2)开放互信的评审过程

按照这个原则准备方案,很少会遇到大量的挑战,因为你想得比大部分评审者深刻。

并且当分享方案里积极的观点时,大家也更容易接受和支持,并且这是一种对方案中已提示的风险完全知情的状态下,仍然坚定的宝贵支持。

但仍然有时候,评审者会补充你错过的视角或风险,甚至唱反调。这个时候你会发现采取这种策略最大的好处:它带来一个开放互信的评审。

开放互信的评审,首先意味着,方案里忽视的部分大家不会理解成隐瞒,你针对挑战做出的解释也不会被轻易理解成「借口」。

更重要的是,当反击那些不靠谱的批评时,立场清楚,腰杆很硬。

3)注意把握比例

在方案里面拿出一些章节,合理地呈现出风险点、应急预案等等就可以了。要记住,目的是为了构建更鲁棒的路径,降低不确定性,同时赢得大家的支持和信任。

所以不要让这部分抢戏。它会让方案显得可疑,或者让你的观点显得摇摆。更可怕的是,它会让上级觉得你把管理责任上缴了:看,有这些好处和坏处,我做不了判断,需要你们评审方案的时候替我做一个决定。

以上。

给老款 Sonos 加上 AirPlay

多年前受 Rudey 的蛊惑,我买了人生的第一套 Sonos。

我自己还用 Raspberry Pi 挂了个 1T 的移动硬盘跑着些服务1

  • transmission:我看电影主要是通过它下载到移动硬盘上;
  • NFS Server:绝大部分设备都良好的支持 NFS 协议,包括投影仪上的 Kodi 或者 Sonos;
  • Samba Server:给小朋友或者朋友的设备共享硬盘上有限的目录;

这么设计是因为折腾 NAS 对我这样经常搬家的人来说太重了。但什么东西放云上,什么东西放本地,我又有自己的需求:

  • 手机上的照片、视频之类的,一方面文件有多又大且基本是贵重的冷数据(不会常常打开来看,但一旦丢了就很心疼),一方面大厂的备份加送了有 AI 支持的排序和检索,所以我选择相信 Google、Apple(海外)的线上备份服务的2
  • 电影、音乐、书等等,我一直不太相信线上服务,因为这么多年下来,看到了太多线上服务倒下或者歌曲灰掉,所以:
    • 音乐:有研究说人主要会反复听自己 14 岁到 18 岁的时候听的歌。我没有那么绝对3,但这么多年下来,也就攒了个 100 来 G 的 MP3 文件夹。我在移动硬盘、电脑和手机上都有这个文件夹,并且云上也做了备份(因为一旦本地的存储和备份出问题,要再收集一次这些音乐就没太痛苦了);
    • 书:最近几年我养成了看电子书的习惯。大部分书我都不会保存。所以只是在电脑和手机上同步,移动硬盘和云上都没有;
    • 电影:除非觉得要二刷,一般看完就删除了。所以只在移动硬盘上有,偶尔拷一两部出差路上看看;

这套系统,我上班它下载,一点儿不耽误。并且因为就俩盒子,我每到一个地方,几分钟就能让投影仪或者 Sonos 把硬盘上的电影和音乐播放起来,所以多年以来,我十分满意。

Don't touch me...

可娃越来越大,听什么歌逐渐有了自己的主意。我开始以为给他们各建一个目录,维护一个他们的歌单也不麻烦。但很快就发现,小朋友的爱好是按月变化的。今天还在《爱如火》,明天就要《山丘》,一会儿是 Stephanie Beatriz,下一秒就要周杰伦全套…于是搜索然后推流变成了刚需。

有一个看起来比较容易的解决方案就是在 Sonos 上绑定 QQ 音乐或者网易云音乐的账号。不过,这些客户端上越来越多的歌灰掉了,变得不太好用。所以我准备用类似于洛雪这样的客户端搜索然后 AirPlay4推流给 Sonos。

看了一下,有两种方案。一种是通过 AirConnect,一种是通过 SharePoint Sync。后者有限支持 AirPlay2,适合需要把 Sonos 集成到类似于 HA 生态里的用户,但配置相对复杂很多。而 AirConnect 就是一个可执行文件,下载运行:

wget https://github.com/philippe44/AirConnect/raw/master/bin/aircast-linux-arm
chmod a+x aircast-linux-arm
./aircast-linux-arm-static -l 1000:2000 -f aircast.log -d all

如果没有出错,手机和电脑就可以找到这个设备了:

Don't touch me...

然后就可以在 Raspberry Pi 上增加一个系统服务,让它自动启动。实际用下来,除开会在一开始有几秒钟起跑的时间,其他都还挺正常的。

  1. 当然,除开服务,也有一些基础的配置。比如安全设置和 ssh 的登录,绑定固定 IP ,有基础的编译软件包和写 Python 脚本的环境等等。 

  2. 追求极致「self-host」的同学,当然可以自建 NAS 然后搭 immich 这样的服务,但对我来说收益很小。 

  3. 比如窦唯我就是是这几年开始经常听的。 

  4. 因为我主要是苹果的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