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nciel

竹子必须是高洁的吗?

蒙爷问:我们有个同学,写作文打了个比方,说「人不应该像竹子一样里面是空心的,名不副实」。老师就跟 Ta 说这么写不对,因为竹子在中国文化里是高洁、正直、坚韧的美好形象。Ta 很不服气,我听了也有一点,因为竹子高洁只是个刻板印象,它事实上就是空心的。我们就又去问老师,老师跟年级里面其他语文老师讨论了一下,还是说,这个比喻确实不妥,不能这么写。你觉得老师的说法合理吗?

学习这件事,除非是扒开脑子往里灌(实际上那叫洗脑不叫学习),就应该有讨论。同学之间,师长之间,在讨论时采取什么方法什么态度,是学习环境是好是坏的核心判据之一。老师的说法是否合理我先不给结论,就从这里聊起。

英国的科学家也是文学家 C. P. Snow 在《两种文化》里,把知识分成了科学知识和人文知识两大类。这两类知识,讨论起来具体有什么样的方法与流程,这里不展开到底何为事实何为观点,如何立论如何讨论,我有计划系统给你讲讲。 但提纲挈领地说,在「现代」社会里,科学范畴的讨论,应该主要看「正确不正确」,人文范畴的讨论,应该主要看「美好不美好」。只要混进了其他东西,什么主义啦,道德啦,传统啦,就很可疑。

你可能会觉得,讨论人文,容易混进其他的东西。讨论科学,光每秒跑三十万公里,能混进啥?

其实不是。你也知道,布鲁诺宣传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论,教廷以「异端邪说」罪,把他 BBQ 了。达尔文提出进化论,今天还有不少相信上帝的人觉得他有这样的想法完全「不道德」。

但的确,跟讨论科学相比,人文方面的讨论,混进去奇怪的东西概率更大。曾经有段时间,我们这儿证明对方的观点错误,就不聊对方构建的体系是不是更有价值更美好,而是主要从证明对方是个坏人开始,并因此发现了大量的间谍、走资派、黑五类和现行反革命。

这种讨论问题的方式,可能会让你惊讶,但我却非常熟悉。在我成长的过程里,也问过各种「奇怪」的问题。有一些老师会认真对待它们,还有一些会说,「你怎么这么不听话」,因为只要问问题的人是「不听话」的,问的所有问题都不成立了。

等到我长大,会发现这种讨论方法处处都有痕迹。比如我们有些书或者电影,宣传时上来就说,以什么什么主义为指导思想,弘扬了什么什么精神。我一般看到这儿就赶紧关了不敢再看,因为我很爱看书看电影,自己有一套「美好不美好」的标准,也愿意讨论——但我可不想这些讨论里混进我是不是健康向上或者热爱祖国这类的怪东西。

说到这里,可以给结论了。我提三点,供你参考:

  1. 在我看来,老师的处理接近满分:她不是告诉你「没有为什么,记住就行了」,更不是让你「听话」。哪怕你们反复挑战,她仍然就这个比喻本身在讨论;

  2. 如果说非要提点儿建议的话,我觉得不从「是不是违反传统」这个角度去聊,而是讨论清楚「把徒有其表的人比喻成竹子究竟是个美的比喻,还是个一般般的比喻,为什么历史上大家一般都不这么去比喻」,会更有建设性:
    • 首先,我们打比喻的时候确实需要考虑这个喻体在社会大众价值观里究竟是什么印象,比如我们不会说太阳像💩一样金灿灿的,这不是传统不传统的问题,它就是不美好。
    • 如果再看点儿书,你会发现你同学的比喻其实差得并不远:虽然大家对竹子褒扬有加,说笋子「嘴尖皮厚腹中空」这是 34 岁就任《永乐大典》总编纂的解缙,写的对联:「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后来毛泽东曾经引用过。 的,就有不少伟人;
  3. 最后,在一个社会里,大众普遍信奉的价值观或者认知,是不是就得遵守?我觉得未必,人应该锻炼批判性思维,独立思考。如果爱因斯坦「尊重传统」,牛顿的理论今天也还没被推翻。但人要做到这点,对自己对环境的要求其实都不低:
    • 能做到这点的人,不管研究科学还是文艺,在很多地方被称为知识分子。以后你看谁是谁不是,千万别看他的介绍,要看这人讨论问题,是不是在聊「正确不正确」或「美好不美好」;
    • 地球上能容下知识分子的地方,曾经总体上是一直在变大的。当年罗素出了本书叫《婚姻与道德》,里面对同性恋和开放婚姻有些超越那个时代的观点,因此被开除了教职,只好走穴。后来他这本书拿了诺奖,可见很多事需要个过程。所以卡伦·霍妮说现代人类学最大的贡献之一,就是不断扩大「正常人」的范围。但不幸的是,现在它有逐渐变小的迹象。你生活在身边的人持各种观点想法都被视为正常的社会,还是生活在大家被要求有同一个想法的社会,我相信随着年纪的增长,你自有判断,那时候再聊吧。

不二与偏要二

今日七夕,没有情人,只好过成了劳动节。

中间穿插着聊天,好几个话题链接到「不二」,像是佛祖派了劝降队要把我招安。

但更可能是大家都没有情人,只能聊这种散天。

还在看这文章的估计也没有。

正好问个问题:「你觉得买奢侈品奖励自己的生活态度,是不是不如追求一些更深刻或更长期价值的生活态度高尚?」

这个问题里,有半部佛法。

还不仅是佛法:中国儒释道三个团队携手攻关的课题,说到底无非是苦乐之道,延伸开来,最终就是什么值得做,什么不值得做。

我们小时候会被教育说,当然是后面那种更高尚。

因为中国传统的修行,常常从「离欲」做起:儒家搞「存天理、灭人欲」;道家搞大隐中隐小隐,乐见自心,乐见自然,乐见「无」;佛学从「戒」起,清心寡欲。

所以以奢侈品为乐这种生活态度好像上不了台面。

但佛经里还藏着「不二」冯唐有本笔力不太够,很吵闹的书,也叫《不二》。安排了个叫这名字的小和尚,让帝王(唐高宗)、权贵(韩愈)、高僧(五祖和他著名的弟子们),跟他一样天天想着怎么和鱼玄机翻云覆雨,来讲一个人生无非就是这个样子别瞎琢磨的道理。 ,就是不去区分是非、爱恨、美丑、善恶、内外,想什么就去弄点儿什么,来什么就把什么接着。

相信我,这真不是消费主义者为了乱花钱瞎解释的,而是佛陀自己从华严、阿含、方等、般若、法华走到涅槃,确切地知道,根本没有什么值得什么不值得的统一规定,而是一段段边走边唱而已因此平常人不要妄想抄几遍金刚经就有了平常心。就像鲁迅说中国的古文,不读也罢,最好不读。你看他的文章就知道,这是读得很多且读明白了的人才有资格说的话,如果只是按他的结论去办,那就糟了。

今天,好像「不二」的人蛮普遍了,所以前面问题的常见答案是:「这两种哪有什么高下之分呢,我喜欢长期就追求长期,不妨碍老子出门买块百达翡丽做单位上最靓的仔啊。」

这放到二十年前,应该是有慧根的表现。

但我这里记两笔,是因为朋友说,还是觉得后面那种生活态度更好。

我挺喜欢这种「我偏要二」的态度。

中国人几千年来的故事里,百年身、千秋笔、儿女泪和英雄血,就是比其他的东西好像要「高尚」一点,总被传唱。可能是因为,它体现了人在和自己、和他人、和自然相处的时候,一些超越性。

小到抚养儿女,照顾父母,大到团队与家国,有很多地方是需要它们的。

今天好像有一股力量在努力把这些超越性的东西从我们的社会生活里清理出去,这是不对的。

人很渺小,但是人不应该因为自己渺小就要消灭所有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