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nciel

创业维艰(9) - 怎样获取外部资源

I)TLDR;

大到企业,小到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需要很多的外部资源。获得它们当然没有可以依葫芦画瓢的一个「不二法门」,但这么多年我有一个感受,就是在找对人的基础上,跟这些人寻求建议而不是直接要资源,是成功的关键。

下面就具体聊聊。

II) Why

融资、销售线索、联合推广、合作伙伴介绍……企业需要各种各样外部资源。并且,只要干得不是太差,找到拥有这些资源的人是不难的。

我看过挺多人教大家去准备 BP 或者类似的东西,来搞定这些人。实际上,见到对方开门见山要资源,大部分时候是会失败的——除非双方之前已经有了深入合作,建立了彼此信任和认可的关系。

如果对方没觉得大家有关系,也没有建立的预期或者说不知道可以怎么建立,咋办?我认为最好的建议,可能是看着挺不着调的 Pitbull 跟 Christina Aguilera 合作的Feel This Moment里那句歌词:

Ask for money, get advice. Ask for advice, get money twice.

第一次听到这句颇有禅意的歌词,觉得前面半句好理解,后面半句不知所云。后来我发现,还真是这么回事。

III) How

1) Ask for money, get advice

对方愿意见面,很多时候是 Ta 的圈子里有人推荐,加上 Ta 是个素质不错(勤快、开放、愿意接触新机会)的人。

但这不代表人家有任何实际的兴趣。所以急匆匆说明自己的诉求,多半收获的是一些友好的回应和建议。

2) Ask for advice, get money twice

先把需要对方什么资源放到一边,跟对方系统性地讲一下,自己为什么做这件事情,思考是什么,路径是什么,目前进展如何,遇到了什么问题。然后问问对方,在 Ta 看来,有什么建议。

首先,拥有你渴望的某方面资源的人,大概率给出的建议都是值得一听的。我想这是那句歌词里面说的 get money twice 里的 first blood。

其次,更重要的,是这为双方建立了一种初步的关系。对方会通过你的讲述知道你的业务逻辑和商业模式,这也是展示个人和团队素质的好机会。

最后,球在你这边:

  • 如果你觉得对方的建议靠谱,人也不错,一段时间之后(通常几个月,不要太着急)你可以来找 Ta 反馈采纳建议之后事情的进展。很多投资人和行业领袖都是喜欢解决问题的人,只要发现他们持续对问题的兴趣,你的 get money twice 里的 second blood 就不远了;
  • 如果你觉得对方建议不太靠谱但资源还是很好,就过几个月再去跟对方更新一下你的进展,看看对方有什么新的建议。多几次,看看认知在不在一个层面,大概率大家随着认知的拉齐,如何合作会逐渐清晰;
  • 如果你觉得认知有鸿沟,就止损吧;

3) 对于个人同样有效

我们通常跟上级或者前辈寻求支持。

一定要分清楚自己去要的是一个「授权」还是「建议」…管理者最反感的行为之一就是下属把责任上交:

「这个双十一的投放策略我做了两个版本,老板你选一个吧。」

这实际上告诉了老板:「这是你选的,出了问题你负责。」

「这个双十一的投放策略我打算这样做,你有什么建议吗?」

讲述自己的方案,邀请对方共享上下文并给出建议,这体现了对所询问的人极大的尊重,同时因为还是由你承担责任,对方往往会给出很真实的建议和帮助。往往通过这样问问题,就可以搞清楚组织里面谁是真正支持你的人。

以上。

创业维艰(8) - 反脆弱

I)TLDR

下周 iTech 有一个峰会,在跟几位分会长开会前会的时候,有人又又又又提到了这本书。

Shit happens,特别是创业,特别是这两年还创业。

反脆弱是好的,但聊下来,我发现好些人对反脆弱的理解和执行,有点歪。在创业语境下,比较好的反脆弱是:

  • 把减少错误和容错看得同样重要,甚至更重要;

  • 把反脆弱当成组织而不是个人的任务;

II)Why

这篇文章说的,不要只容错,不要一个人反脆弱,也可以用在生活和家庭中,只是我的侧重点是创业。

塔勒布写这本书,讲的是原则。所以很多人看了,都会关注和提升自己面对不确定性的能力。

这没问题,但理解两件事情。

首先,面对不确定性,我们究竟是应该尝试尽可能减少问题的发生,还是让我们的组织和系统能够更优雅地处理问题?其实两种方法都很重要

我们只能减少我们可以想象到的问题,所以应该把资源更多的用于容错,这种做法很诱人,但往往是错误的。

其次,有很多创业者或者管理者,谨慎管理着负面信息,尽全力保护团队,自己扛着所有压力

这样的人很受团队爱戴,做一个受人爱戴的人也很诱人,但往往也是错误的。

因为扮演这样的角色,可能自我感觉过得很「反脆弱」,但是整个组织却是十分脆弱的。

那应该怎么办呢?

III) How

1)先尽量减少错误再容错

要想通过提高容错空间增加弹性是非常耗成本的。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你要确保数据安全可控还不丢,基本上两地三中心的数据中心是需要的,但它很贵。

创业公司的资源非常有限,通常情况下,我们还是应该把精力花在尽量减少我们已知的、可能出问题的点上。

这往往已经有足够多事情要做了;对于 P9 以下大部分职级的同学来说,这才是经验和能力射程内的工作。

2)让组织具备「反脆弱」性

我当过「受人爱戴」的管理者。

但后来我发现,创业公司里,最好的管理者不该这么做。

现金流不好,产品市场表现不佳,竞争对手数据起来了…Shit happens,管理者必须带领团队迎接甚至拥抱它们,即使是痛苦的。

不要去保护团队,而是赋予团队权力。管理者不要自以为是下属只要拥有足够信息,他们可能根本不需要协调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且经常比你想出来的还要好

塔勒布讲的道理是没错的:「反脆弱的事物会从混乱中获益」。但在创业语境下,它得是一个系统,有骨骼,有肌肉,有神经,才能承受压力并变得强壮,而不是靠个人。

这里容易有误区,是因为「稳定性」对于高效执行非常重要,因此很多过去的管理手段都强调领导力的一部分是个人承受压力,来为团队提供稳定的环境。

但「稳定性」只有在稳定是真实的前提下才长期有效。今天,不确定性如此剧烈,跟团队分享实情并锻炼大家适应变化的能力会更有效。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