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nciel

圣诞老人的源起

Don't touch me...

又到了回答「圣诞老人为什么要给我们礼物」,「圣诞老人为什么不开车」,「圣诞老人的家里为什么那么多鹿」的日子了。

我问过的几个国际友人,占多数的说法是:今天我们看到的,坐着雪橇、身材圆胖、留着白胡子、身穿红衣服的圣诞老人,是可口可乐公司创造的。

今天有点空,我稍微查了一下,这个说法并不准确。可口可乐的 Haddon Sundblom 那些广告作品的确普及了圣诞老人的形象,但在这之前几十年,现在我们看到的圣诞老人形象就已经成型了。

但和中国过年的时候出来的各路大神不一样,圣诞老人不是从天而降,历史也确实不长。他被塑造或者说打造的过程,仔细看起来,其实更像是一个比初音未来还早的虚拟偶像养成的过程。

这一招,不可谓不妙。毕竟,为了保障人民群众喜庆祥和的节日气氛,还是虚拟偶像比较保险啊1

13 世纪

Santa Claus 其实是 St. Nicholas 的非官方写法,源于荷兰语 Sinterklaas (Sint Nikolaas 的缩写)。

他据说是一名 4 世纪左右的希腊圣徒(他生活的地方现在属于土耳其) ,以秘密的馈赠而闻名,比如把钱放在鞋子里;也以公开的馈赠而闻名,比如给一个虔诚而贫穷的基督徒送了三份嫁妆,避免他的三个女儿成为妓女。

Don't touch me...

在俄罗斯 Novgorod 的 Lipnya 教堂里可追溯到 1294 年的 St. Nicholas「Lipensky」-来源

因为在现实生活里扮演了很多儿童的守护神,St. Nicholas 逐渐被构建为一个给小朋友送礼物的角色。在他的荷兰版本 Sinterklaas 的世界里,他被赋予了更多北欧和日耳曼人在 20 世纪基督教化之前崇拜的神 Odin 的形象:带着一根棍子,骑着一匹巨大的白马,在屋顶上空飞翔。同时还拥有一些淘气的帮手,他们在烟囱旁听着,知道屋子里的孩子们是好还是坏。

在整个中世纪,欧洲纪念 St. Nicholas 的节日通常在 12 月 6 日,非常流行。但是在 16 世纪的宗教改革之后,这种庆祝活动在大多数新教国家消失了:除了荷兰,那里对 Sinterklaas 的庆祝活动保留了下来。

17世纪

对现代圣诞老人形象的另一个重要贡献是 Father Christmas,也被称为 Old Father Christmas、Sir Christmas 或者 Lord Christmas。

这是英国民间传说里,跟留着大胡子的旧神 Woden 很相似的一个形象(基本上就是 Odin)。他通常代表节日期间快乐的精神,但与孩子或礼物没有任何关系。

英国最早的圣诞拟人化可以追溯到 15 世纪:一首圣诞颂歌提到了「Sire Christmas」。然后圣诞节作为「天主教迷信和无神自我放纵」的象征被禁止了一段时间。下面的版画则是在内战后,英国再次把圣诞节恢复为一个神圣的日子后不久出版的。

Don't touch me...

Josiah King 的《The Examination and Tryal of Father Christmas》(1686) - 来源

1810

尽管美国东海岸到处都是荷兰殖民者,但直到 19 世纪早期「Sinterklaas」这个名字才正式横跨大西洋,从而诞生了美国版的 Santa Claus。

独立战争之后,深受荷兰风俗文化影响的纽约(它以前叫做新阿姆斯特丹你们知道吧),St. Nicholas 的影响力与日俱增。1804 年,John Pintard,一个古文物研究者,创立了纽约历史协会,并推动 St. Nicholas 成为整个城市的守护神。1810 年 12 月 6 日,协会举办了第一次「St. Nicholas 日」晚宴,Pintard 委托艺术家 Alexander Anderson 画了一幅圣诞老人的肖像,并在晚宴上分发。

在 Anderson 的画像中,St. Nicholas 仍然是一个宗教人物。同时,画里他也开始把礼物放在炉边的长袜里,回报孩子们的善良。

Don't touch me...

John Pintard 委托 Alexander Anderson 画的 St. Nicholas(1810) - 来源

虽然「St. Nicholas 日」从来没有像平塔所希望的那样大行其道,但 Anderson 塑造的「圣诞老人」的形象却大行其道。

就在这几年,作家 Washington Irving 在他的讽刺小说《Knickerbocker’s History of New York》中写到了 St. Nicholas。他描绘的圣诞老人不再是昔日不苟言笑的主教:他欢快地驾着驯鹿拉的雪橇飞行,从烟囱里给小朋友带去礼物。

坐实圣诞老人形象的下一个关键步骤,是 1822 年 Clement Moore 写的题为《A Visit from St. Nicholas》的诗:它后来更为人所知的名字是《The Night Before Christmas》。

Moore 借鉴了 Irving 的描述和 Pintard 加入的荷兰元素,并从德国和挪威的传说中加入了更多类似 Odin 神的元素,创造了这个会眨眼、滑雪橇的圣徒,并且给他的飞行驯鹿起了名字。

1863

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让圣诞老人的形象更加立体。

其中 Thomas Nast 的贡献值得一提。

作为漫画家,Nast 在 1863 年出版的《Harper’s Weekly》上一幅名为《A Christmas Furlough》的大型插图里,为圣诞老人做了个定妆照:

Don't touch me...

1863 年《Harper’s Weekly》插图《A Christmas Furlough》的细节

在后来,Nast 在绘画中又给圣诞老人在北极安了个家:家里不但有制作玩具的工作室,还有一本大书,里面写满了淘气或乖巧的孩子们的名字。

1864

尽管 Nast 已经把驯鹿、雪橇等随身用具准备就绪,但那套著名的红色套装还没有准备好。在这段长达几十年的时间里,圣诞老人被描绘成各种颜色:蓝色、绿色和黄色。

比如 Moore 在 1864 年出版的诗《A Visit from St. Nicholas》里配的插画里,圣诞老人是这样的:

Don't touch me...

Clement Moore 的诗《A Visit from St. Nicholas》里的插图 - 来源

1868

到了 1868 年,Sugar Plums 的广告里,好像第一次让圣诞老人穿上了红色的夹克:当然,作为一个中国人,你不可能不注意到,他的帽子是绿色的。

而且他看起来忘了穿外裤。

Don't touch me...

Sugar Plums 的广告,第一次让圣诞老人(以及他的鹿)穿上了红色 - 来源

1881

转眼到了 1881 年,Nast 在这幅名为「Merry Old Santa」的插图中,为现代圣诞老人的形象一槌定音:

Don't touch me...

Thomas Nast 著名作品的彩色版本 - 来源

下面是他当时发表在 1881 年 1 月的《Harper’s Weekly》上的插图的完整版本:

Don't touch me...

1902

《绿野仙踪》一书的作者 L. Frank Baum 在一本名为《 The Life and Adventures Of Santa Claus》的书中详细阐述了圣诞老人的故事,并且增加了许多细节,这对于圣诞老人的传说的普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然而,从 Baum 这本书的封面,我们可以看出圣诞老人仍然不像今天一样需要被强制穿着红色制服出来上班。

Don't touch me...

《The Life and Adventures Of Santa Claus》(1902)第一版封面 - 来源

在这张由澳大利亚画家 Frank a. Nankivell 为 Puck 绘制的封面上,是我第一次看到圣诞老人跟今天的圣诞老人没有什么区别的造型(当然,好像又有点区别,hmmmm,圣诞老人请注意你的人设…)

Don't touch me...

Nankivell 在《Puck》的封面上画的 Stana Claus (1902) - 来源

1906

但红衣白领的形象,仍然没有稳定。我还是可以找到 1906 年加拿大多伦多百货商店的小册子里,圣诞老人穿着黑色领子衣服的图片:

Don't touch me...

Toronto 的 Eaton 百货商店圣诞商品名录 - 来源

可见,大家各自拉分支没有个主分支的开发方式,并不适合虚拟偶像的打造。

1913

在世界需要一个主分支的时候,插画家 Norman Rockwell 横空出世。在整个 20 世纪 20 年代,他绘制了许多圣诞老人的形象,是确定圣诞老人现代形象的关键人物。

下面是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一幅早期插图。

Don't touch me...

Rockwell 为《Boys’ Life》画的封面(1913) - 来源

下图则是 Rockwell 为《Saturday Evening Post》设计的许多圣诞老人主题封面中的两张。Sundblom 后来在可口可乐干的事情非常类似:就是为圣诞老人赋予非常人性化的一面,而不是像之前一味进行卡通化:

Don't touch me...

Norman Rockwell 的两个封面,左边的出版于 1920 年,右边的出版于 1922 年 - 来源

国际化

从一幅 1914 年的日本插图可以看出,Rockwell 版本的圣诞老人已经传播到了亚洲:

Don't touch me...

日本插画里的圣诞老人 - 来源

澳大利亚最早的圣诞老人图片,可以追溯到 1930 年:

Don't touch me...

1930 年 12 月 25 日《The Queenslander》的封面插图 - 来源

公众人物化

圣诞老人形象稳定之后,就已经开始干公众人物需要干的事情了。

比如在美国,这张一战的宣传照里,圣诞老人还只是打个辅助:

Don't touch me...

美国食品管理局的海报(1918) - 来源

到了二战,圣诞老人就直接参军了:

Don't touch me...

美国紧急情况管理办公室的海报(1942) - 来源

所以,孩子们,如果你们疑惑,大过节的,圣诞老人挨家挨户送礼物,也不开个车,多累啊。

你们的担心,是很对的:千万别当人类的神,连偶像都不要当2

  1. 人类对完美人设的需要究竟是什么时候开始的,我不知道。感觉我们这一代人的偶像,都还只是术业有专攻。比如马拉多纳,我们欣赏他在球场上的表演,没人会觉得他场外是个好人,同时也不太在乎。可能看到声名显赫的人在道德上被摧毁,就可以让普通人有一些胜利或者至少「你们也不过如此」的感觉? 

  2. 话说,天朝最开始,信的是巫教道教。这对神是很友好的,因为没有偶像化的神,有形象的是祥兽和羽人。直到佛教传入,带来那么多有头有脸的神来竞争,道教也就开始造偶像神了。而且因为时间紧指标重,凡尘里稍微表现优秀一点就有可能被拉去干活,连门上的神荼郁垒都变成了秦叔宝和尉迟敬德。 

也许你不是懒

Don't touch me...

又到了年底。

成年人的日子每天都不好过。

但年底这段,通常是最难熬的。

因为这是回顾和总结的季节。

你会想起那些承诺过但最终没有交付的事情。

然后你会觉得自己或多或少出了点儿问题: 懒惰,拖延,没有效率,不负责任,沉迷于手机或者游戏,等等等等。

这些懊恼的感受是强烈的,因为:

  • 这些事情你给了承诺是因为它们对你确实重要;
  • 这些事情没有完成你没有其他人可以怪;
  • 你甚至讲不清楚就是没有办法开始的原因;

强烈到什么程度呢?

你最后发现好好做一个年终的总结和回顾也没有办法交付。

随着年龄的增加,关于这个问题我还发现个有意思的现象:职级越高的同学,这方面的困扰好像越严重。

换句话说,它不是懵懂少年的迷茫:青春的困难在于你不知道会面对什么,等明白自己真正的得失时,往往为时已晚;而成年的烦恼在于你非常明白前面是什么,但你不知道怎么改变或者怎么做到心安理得。

所以我一直想跟大家聊聊,怎么改变,又或者怎么心安理得。

但这是一个特别难写的话题。因为它本质上涉及了人在生命里最重要的一些命题。

其实不太适合用写文章的方式聊。

这篇 blog,我觉得更多算是在墙壁上敲一个小洞。

对我自己来说,是开一个小头,后面可能围绕「complexity」,我会写一点自己的所知所想。

对大家,我就当抛个砖吧。

没有用的:自省和反思

有一天,你醒来的时想,「今天我一定要把这个东西弄了」。

然后到了下班,你还是啥都没干。

晚上 11 点,你还没开始,一边想明天再说吧,一边有个可怕的感觉:明天还是会重复这个循环。

因为这个循环重复无数次了。

你在做任何你比较看重的事情时,都有可能走进这个「循环」。

当你凝视这样的深渊,发现它也凝视着你。这时候你最需要提醒自己的是:

你并不懒惰。 你不是不负责任的人。 你不是没有纪律的人。

这样偏「道德审判」的想法我们先不说有没有道理,首先它就没有用:你越这么想越不会去做它。

当然,我一直就觉得,内省是特别无聊的做法。

正确的认知应该是:你感受到了「内生的抵抗力」。它是人成长中需要面对的一个方面,并且它也是可以被管理的。

有用的:认可和接纳

稍微读一些跟认知或者学习有关的书,就会知道,人不愿意对有不确定性的事情做投入是进化需要:本能上我们会选择更熟悉的,更具有惯性的那条路。

你看得越多会发现,大量的科学家都在研究类似的问题,只不过给出的框架不一样。比如:

  • Daniel Kahneman 在《思考,快与慢》里面的「系统 I」和「系统 II」;
  • Peter Senge 在《第五项修炼》里面提出的第一项就是「超越自己」;
  • Stephen R.Covey 在《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里的第一个要求是积极主动;
  • Art Kleiner 在《The Wise Advocate》里面说的「High Ground」和「Low Ground」;
  • Mitchell Waldrop 在《Complexity》里面讲到的那些关于熵,关于混沌,关于结构的东西;
  • Jeffrey Schwartz 提出的爬虫脑等等;

可以说,人在面对复杂局面的时候,如何做决策,它既是科学,也是艺术;既有技巧,也是修行。

我自己比较喜欢的框架是 Cynefin Framework,下一篇就写它吧。

但总得来说,当你面对一个重要的事情要推进或者决定的时候,「内生的抵抗力」出来拖住你,你要认可和接纳自己的这部分。

这不是我们需要对自己进行道德批判的阴暗面。它是我们的一部分,跟我们拥有的所有才能发育于同一个土壤: 我们的大脑、我们的成长历史、我们的原生家庭和我们所在的组织的文化等等。

这是你感到特别挣扎的根本原因:无论哪边获胜了,你都要放弃一部分「自己」。要学会接纳它就是我们要去做一些想做的事情时需要面对的痛苦,而不要把它变成我们动手去做的障碍。

你并不是懒,你只是不知道怎么去学习,怎么去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