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nciel

《万神殿》第二季

治哥在群里分享了一个视频,让我想起来之前看的《万神殿》第二季

这部剧讲的核心话题都是被反复讨论过的:

  • 平行宇宙以及我们的世界是不是别人玩的一个游戏;
  • 心智从肉体中分离并上传从而永生后带来的冲突;
  • 时间旅行来回穿越对其他人对自己生活的影响等等;

它受到广大人民群众好评,主要是因为设定上的巧妙构思和严谨呼应当然,能做这么好,很主要的原因也是站在了一堆巨人的肩膀上。

但带给我更多感动的,却是剧情里的那对高中生情侣——神一般的 Caspian 和后来超神一般的 Maddie——在面对种种问题时的那份单纯、青涩和无畏。

人都会追求精神层面的东西。可以说虽然每个人对于具体什么是「幸福」,理解大相径庭。但享受幸福生活的愿望基本上是共同的。

于是就常常感到绝望:因为各种东西包括青春年华会从有到无,各位亲友包括自己会从生到死,各种关系包括爱会从炽热到消失。

人的大部分哲思,都是讨论在这些令人绝望的约束条件下,究竟什么是意义,什么是幸福,什么是 human being 里的那个 being…

这部剧做了很多非常棒的展示当然,看同样的东西,每个人的感受不同,我写的可以说都是我的脑补。

比如,Caspian 搞定了稳定上传心智,就消灭了「死」。但随之而来的,是「生」失去了意义:绝大多数人类选择刚刚出生不久就杀死肉体上传精神,从而在虚拟宇宙过上自己定制的天马行空的生活。

再比如,当 Stephen 在虚拟宇宙里拥有了无上权限,消灭了「无」之后,「有」也失去了意义:毕竟挥挥手就可以平地起高楼,让沧海变桑田时,高楼、沧海和桑田还有什么价值呢?

这有点像《圣经》里,人类的开始,是亚当和夏娃被逐出「永远快乐」的伊甸园。这听起来是「痛苦」的开始,但明白人都知道,消灭了「痛苦」的地方,肯定也消灭了「快乐」。我们不用去深究上帝设计伊甸园究竟是好意还是恶作剧,但只有傻子才愿意在那样的地方永无止境地生活下去。

于是 Maddie 和Caspian 这两个多少有点算问题少年的小孩儿,他们在一起之后,却比那些有着宏大目标的成年人,比那些傻乎乎按照父母的意志循规蹈矩的同龄人,都过得更像样。

但并不只是因为他们收获了爱情。

爱情既不是喜欢,也不是爱。

喜欢是对方的特质命中了自己的喜好,想要去占有。它是基因指挥的,一对多的,所以人没法一辈子只想占有一个人当然,有人会说自己不是这样,我觉得比较虚伪。

爱是看到对方不够好的地方,还愿意做很多,让对方更好。这要求对他人的理解,并且大部分时候不但不占有,还是纯付出。所以长时间爱另一个人,往往只发生在血缘关系中,特别是父母对自己的孩子。

理想的爱情,需要喜欢和爱相互混合。人有这样的缘分,并不容易,很多关系都是将就而已。

剧里安排 Maddie 在 Caspian 为众生放弃自己生命前他这么做说明了他是个人,因为只有人才会追求活着的意义甚至为了意义放弃活下去,其他生物只要能活着就不会选择死。 ,战战兢兢地和他打破处子之身,算是爱情故事里的常规操作。

为什么爱情片里的男女主角总得上个床?

因为「性」这件事情,里面充满了呼唤和应答,渴求和允许,拆除防御和解除武装,放弃装饰和袒露真实。两个终于下定决心要在一起的人,这种互相敞开和贴近,互相依靠和收留,打破一切规矩和束缚,去共同创造共同拥有共同赴死又共同活过来的活动,确实是表达爱最好的语言和形式。

「这个人总算跟我是一边的了。」

(这里面可以没有的安排,是 Maddie 就这么怀了个 Caspian 的小孩儿。所以我会教育自己的孩子,遇到爱的人,多睡几次,但戴好套。)

但接下来 Maddie 在 Caspian 牺牲后几十万年里,孜孜不倦地仿真各种平行宇宙,直到进入那个可以影响结局的宇宙,就不是常规操作了。

这个结局并不温馨,却足够真实。

喜欢了,胡思乱想了。
靠近了,胡作非为了。

这之后,爱最好的语言或者形式,就不是「性」了。

而是孤独。

因为人活着,就还想占有。

比如 Maddie 的母亲,肯定对她逝世的父亲也有过真爱。但面对上传之后的漫长时光,也选择了那位同样是华裔的前同事。这实在是人之常情。

甚至人死了,都还想占有。

所以 Stephen 才会搞出自己的克隆人 Caspian,让他解决之前上传心智的 bug 好让自己永生。

只有甘于孤独,可以证明爱。

当然,有很多现实的人会说,Caspian 那几乎永不可达的距离,才能带来 Maddie 几乎永恒的追寻。重新拥有 Caspian 之后,可能过不了多久她就会觉得,不过如此。

有道理,但我不赞同。

人最宝贵的,本来就不是并不稳定的爱,甚至不是长长久久的厮守,而是几十万年跑一个个仿真时那点儿执念和傻气。

这是人最大的弱点,实际上也是人最大的优势。

不信你看,那些上传了自己的人类,拥有了无限的生命,各种的能力,已经接近于神了,但他们并没有谁取得比 Maddie 更大的成就。

岂止是这些接近于神的人没有什么成就。古今中外各路神仙,他们除开创造了一身软肋的人,有过什么像样的成就呢?

什么是幸福

这是上周 33 的一个问题。

在现代社会,「幸福」已经是一个被过度宣传和销售的概念。各种励志的、积极心理学的书籍和视频满坑满谷,人们因为没有过上幸福生活充满了焦虑。

I)「幸福」的历史

我哲学读得少,自不量力地把这个讨论了几千年的问题,稍微往前捋捋。因为在我看来,大部分现代社会聊这些话题的人,并没有把问题聊得比前人明白。

探讨如何用幸福对抗人生苦痛的第一个高峰,可能是伊壁鸠鲁为代表的「享乐主义」:主张精打细算且以最有效的方式使痛苦最小化,来得到幸福。

有多精打细算呢?他认为像苏格拉底或者柏拉图那样追逐影响力的生活是错的。正确的做法是远离责任(要什么功名利禄呢)和社会活动(谈什么恋爱养什么娃呢)。过简单生活,追求精神和肉体的享乐就好。

你看,「躺平」其实是有祖师爷的。

但尼采跳出来说,痛苦不能通过享乐来缓解,而应通过意义。如果所经历的痛苦指向意义,人会觉得有价值;如果单纯享乐而没有意义,仍然不幸福。

这话读起来很有道理,一时让很多人,特别是上流社会的人,把意义感作为人生的终极追求。

但其实没啥可操作性。毕竟,搞不清「幸福」是什么的人,难道就能搞清「意义」是什么吗?

于是边沁出来说,人的意义,就是「追求大多数人最大化的幸福」——意义和幸福被他放到一个公式里了。

然后他设计了包括「强度」、「纯度」、「持续时间」等在内的七个指标,制定了这些指标的计算方法和优先级,来量化人类行动的「效益」,也就是,给参与者增加了多少幸福感。

这种比「享乐主义」走得更极致的想法被称为「功利主义」,很符合老外量化一切的思维模型。

然后有两个人造反了。

约翰·斯图尔特·密尔,边沁的一个追随者的后代,也是「功利主义」的信奉者。但他发现自己被老爹按照边沁的公式带大,却并不幸福。有一天他恍然大悟:「若以幸福为目标,则很难实现幸福。人类生活的目标,不应该是幸福的最大化。」

他的《论自由》里把边沁的想法做了很多批判性的扩展,加入了自由主义的思想,并且对幸福进行了分级:马斯洛后来沿着他的思路发展,整出了五个层次的需求。

罗伯特·诺齐克,也是信奉自由主义的美国哲学家,避开讨论具体什么是幸福或者意义,设计了一个很巧妙的思想实验:如果有一台机器,躺进去就可以实现各种愿望。你可以变成世界上最伟大的诗人,最富有的商人,最有权力的政客等等。代价是你会瘫痪在机器里,靠插管维持生命,并且这个选择不可逆。

大部分人还是会选择不进入这台机器。侧面证明了,功利主义认为人把幸福作为终极目标来追寻是错的。

这之后,海德格尔和维特根斯坦继续策马扬鞭,聊幸福的人却有很多开始关注亚里士多德的 eudaimonia。这个词有的地方直接翻译成幸福,其实不太对。亚里士多德强调它要通过行动和习惯来实现,是做的事情本身,而不是把事情做完之后获得的状态。

如果仔细去读亚里士多德强调的操作方案,会发现车还会继续倒着开。比如,他认为美德或者美好生活,就是在两个极端之间达到的平衡态:在胆怯和莽撞之间存在勇敢,在吝啬和挥霍之间存在慷慨——这不就是我们的「中庸」嘛…所以,人类面对的很多终极问题,可能真是几千年前就已经被推导到人类可以到达的极限了

II)我觉得什么是幸福

前人花了那么多力气,核心就是建立了一个观点:类似于马斯洛那样,划定需求的层次,然后认为越高层次的需求被满足就越幸福,错在没有考虑「个人旨趣」。

例如,有的人就喜欢一家人其乐融融,这种「爱与归属」的需求在老马的分级里面比「自我实现」要低,但是可能人家就不觉得功成名就带来更多的幸福。

我就不在这儿聊自己的是什么了,但建议大家去看看陈嘉映老师的《何为美好生活》,特别是第六章,然后仔细想想自己的究竟是什么。

因为在 2023 年的总结里面也说了:人这辈子,有些东西是逃得掉的,有些东西是逃不掉的。

逃不掉的那部分,就是你的个人旨趣,如果你没有搞清楚它是啥,你就还没有自我,谈什么自我实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