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nciel

创业维艰(12) - 如何说服难说服的人

I)TLDR;

创业过程有很多时候需要说服别人。

有的人很难被说服:可能是自信,可能是顽固,可能是捣乱,原因很多。

这篇主要讲讲这种时候怎么办。

II)Why

我们都看过很多关于乔布斯的材料。

他有非常厉害的地方,但人无完人,也做过不少错误的决定。

比如他曾下过决心不做手机,下属劝了好多年才下场。再比如 iPhone 成功后,他又拒绝了第三方应用和应用商店等后来被证明改变了苹果这家公司走势的点子,下属劝了一年多才开放。

可以这么说,如果乔布斯身边没有一群知道如何改变他想法的人,他可能就不会改变世界。

如果你跟公司的高管们聊天,几乎没有对老板完全满意的。世界上充满了傲慢、顽固和自恋的管理者,跟乔布斯比可能只有程度上的差异。怎么去影响他们,我总结几条。

III)How

1)技巧性地打碎对方的 EGO

难被说服的人往往有一个共同的障碍,就是他们的「傲慢」。

但如果直接上去这么说或者哪怕是暗示对方不懂,就会让 Ta 进入一个防御模式,更难解决问题。

一个很好用的技巧是,「你是懂的,听你讲讲」。

要知道很多人之所以傲慢是因为「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而不是人品真的有多差。耶鲁大学心理学系曾经做过一个实验,让学校的学生评估自己对电视机或者抽水马桶的理解程度,大部分人都会信心满满。但是真要他们拆开了掰细了说清楚每个环节究竟怎么工作的,他们就会意识到自己知之甚少。

所以,先夸一下对方,让对方充分说出观点,在过程中逐步让对方理解自己知道得并没有那么多,拿回控制权,是个很好的策略。

当年康宁的 CEO 维克斯就是这么搞定乔帮主的。本来康宁自己有方案解决 iPhone 的划痕问题,但是帮主试图输出自己的观点。维克斯飞到乔帮主面前,请他解释自己打算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讲着讲着,乔帮主通过简单的互动已经明白自己在班门弄斧了。维克斯走到一块白板前说道:「让我教你一些科学知识,然后我们进行一次愉快的交谈。」

最终康宁拿到了订单,并且按照自己的方案解决了玻璃的问题。

2)设计好进入点让对方一起打球

难被说服的人第二个共同障碍,就是他们的「固执」,或者说,倾向于不变。

所以得邀请他们下场一起打球。

这个概念最早在好莱坞编剧圈流行,他们称之为「game of catch」,其实就是我们经常看到的两个人戴着棒球手套把球在彼此间扔来扔去的「接球游戏」(写到这儿的时候请允许我心里吐槽一下《The Catcher in the Rye》被翻译成《麦田里的守望者》)。

菜鸟编剧才会整套剧本全盘托出,并且为自己的本子不停争取和辩护。资深的编剧一般会留下大量空白,邀请导演和管理层一起来想场景怎么搭建。

背后心理学的理论是,人们对一个事情主要会按照「内部可控性」和「外部可控性」去思考。而在某个领域权力越大的人,越相信「内部可控性」,于是越难做出一些决定和改变。

比如,普通股民眼里的 A 股,影响它涨跌的各种因素,企业、政策、经济、庄家,都在自己控制力之「外」。无论是温和的变动还是剧烈的整顿,这些人常常会拥护。

而证监会,会觉得这是自己的管辖范围「内」。从小的建议到大的决策,都会非常谨慎地考虑,并且大部分都会驳回。

当年 Apple TV 的想法是 Mike Bell 提出来的。他一开始跟帮主说想做个串流的设备时得到的回复是「Who the fuck would ever want to stream video?」

Bell 已经习惯了老帮主通过攻击来宣示自己控制权的做法。于是他趁着有次开会说,人们不可能在每个房间都有一台 Mac,然后转向乔布斯问:「有没有什么办法建造一个东西让用户可以播放自己想要播放的内容但是不用搬动电脑呢?」

帮主接过球,想象了各种可能性之后说,「这应该是个串流的盒子啊」……

3)正确的赞美然后再开始反对

难被说服的人第三个共同障碍,就是他们的「自恋」。

自恋的人背后常常有某种自卑。小时候成绩不太好的管理者往往不乐意被下属告知他错了;以前不太富裕的领导者常常因为脆弱的自尊而失去理智。

事实上,中国美国的研究都说明,这类管理者只要给他们恰当的赞美,他们是能够表现得既理性又谦虚的:因为人家既然自恋,骨子里就是相信自己有天赋,也接受自己有缺陷的。

乔帮主刚回去当 CEO 在员工大会上被怼的视频估计很多读者都看过。

大家聊得比较多的是帮主的回应多么得体多么高屋建瓴。

其实最精彩的细节是一上来的前五秒钟。

提问者的第一句是:「you’re a bright and influential man」,然后帮主马上说了:「Here it comes.」

你看,提问者也是高手。

恰当的赞美是什么意思?一个基本原则就是跟后面实际要提的建议和意见是错开的,所谓图穷匕见,不能前面的图上就画着匕首吧。

这应该比较好理解。如果对战略方向有意见,就不要夸对方战略上深思熟虑。如果要说人事安排有问题,就不要说对方知人善用。不然显得阴阳怪气,好像在讽刺。

你看,苹果这位提问的兄弟,先夸夸帮主的聪明和影响力,这是大家公认的,帮主自己也很认可的自己的优势。这么夸,夸得很到位,自己也不失节,没拍马屁。然后,他就可以怼一下帮主不懂技术了。反过来,帮主也才能平静地接受批评,跟他讲我不懂没关系,这是你们的事情,老子关心的是什么东西能卖几十亿美金…

以上。

Layer & Pace

受计算机协会的邀请,今天得去移动做个人工智能的分享。

题目很大,《人工智能的成果、问题与展望》。于是拖拖拉拉,这会儿才开始写胶片。

写到「展望」的时候突然想,「展望」这东西好玩之处就在于,如果回头看,几乎从来没有谁的展望是准过的,但是人们会继续期待它。

如果不是要上台,我想我的展望大概只有一句话,就是 2024 年会比 2023 年更加疯狂。

群里正好有人说,疯狂的年代,利好身心灵行业,比如算命。

其实要我这样的人去展望未来,跟找人算命,底层大概是一回事:人们需要确定性。

脑子里蹦出的,是斯图尔特·布兰德那本书里面的插图:

layer_pace.png
图1.Layer and Pace

我们所处的世界,其实是分层的。每层变化的速度有快有慢,比如流行风尚,恨不得天天变。商业模式,以年为单位变。而越往下,比如我们的文化,处处还是几千年农业社会孕育出来的样子;自然的大环境,更是以亿为单位的年头在变了。

布兰德认为,这种速度的差异,其实是好事:

  • 上层变化更快,会带动下层的变化,避免僵化;
  • 下层变化更慢,会给上层约束条件,避免冒进;

我觉得他的洞见很有道理。

在一个真正持久的系统中,每个层次都应该被允许以自己的速度运行,由下面的层次提供坚实基础,由上面的层次保持活力。

不管是一个公司还是一个国家,如果把管某一层的方式或者要求,拿去管理别的层次,那是要出问题的。

同时,另一方面,每个人在这样疯狂的年代,应该找到适合自己和团队的节奏和层次。

如果你喜欢新技术,喜欢跟用户打交道,就应该呆在最上面一层。不管是折腾产品还是做主播打造个人影响力,总之不要浪费了自己的热情。

如果你喜欢钻研业务体系甚至是构建基础设施,那就老老实实地干,做好持久战的准备,不要羡慕台前的人起高楼。

好了,写完这页小报童,继续写胶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