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nciel

诗人与歌手

大家好,我想死你们了。

看朋友圈,大家春节都过得挺轰轰烈烈。

比如我们的群主 tomohirof,迷上了塔吉克斯坦青年男歌手迪玛希。

他应不应该排名在谭晶和赵雷之后,据说引起了很大争议。

我好奇地打开电视,里面播放着大大回访 40 年前插队的西北农村那些感人肺腑的画面。

这不禁让我想起另一个同样是家族在西北发迹的皇帝,唐玄宗李隆基。

皇帝这差事,从小前额叶被训练得比较发达,以免三宫六院之外,还要搞酒池肉林。

于是天底下什么都是自己的,却很难狂欢:偶尔狂欢了,自己都觉得尴尬。

但这帮李姓皇帝是胡人,没之前的皇帝那么多励精图治的理性偶像包袱。

所以唐朝没迭代出什么哲学思想的新版本,专注于狂欢。

康熙年间编的《全唐诗》收了大概五万首诗,孤篇压全唐的《春江花月夜》的作者张若虚,却只有两首被录入:因为唐朝还没有发明活字印刷术,大多数唐诗都失传了。

但总数仍能有五万这么多,全靠举国狂欢,K 歌房生意兴隆,老百姓口口相传。

这么说起来,《全唐诗》完全是几朝大众评审和专业评委筛选出来的传世榜单啊。

那对比一下排名靠前的选手,就很有趣了。

古代的乐器和乐谱都简单,歌手也没有产业支撑,多以伎或者妓的身份卑微地活着。

而且声音无法保留,一曲终了,哪怕你是大珠小珠落玉盘,也只能消散在风中了。

所以词是意境的主要载体,诗人扬名立万。

后来科技进步了,声音和影像能够被录制和重播,作词的人渐渐势微。

最近,歌手的声音被软件修补得越来越好,脸也慢慢整成了一张,内容又变得越来越重要了:只不过现在叫做 IP 了。

这大概也算各领风骚数百年。

不过不同之处就这么多,更多是相同之处。

玄宗点赞最多的李白,出生在碎叶,算起来就是现在的吉尔吉斯斯坦。

他的诗飘逸潇洒,瑰丽奇骏,跟他是个洋人,血液里还被允许保留着主司本能和放纵的酒神,很有关系。

玄宗为什么对他点赞最多?我觉得后天经受过严格训练才获得了一些地位和成就,但前额叶却变得过分发达的人,欣赏和仰慕天赋异禀但前额叶却不那么发达保持着天真烂漫的人,很好理解。

当然这烂漫不能漫出了堤,比如要说起来,李贺的意境应该比李白还要璀璨奇幻,但一个成了「诗鬼」,一个却是「诗仙」。

所以我们身边的高级知识分子和专业乐评人们,喜欢真天赋加好性情的外卡选手迪玛希,很好理解,这就是天外飞仙流嘛。

相比之下,「诗圣」杜工部这种七世祖开始就是高级公务员的科班汉风代言人,就挺像我们的中共党员,国家一级演员,前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歌舞团独唱演员谭晶老师。

技巧高超,招式规整,谭老师那从小硬桥硬马习得的童子功自不必说。

真正厉害的地方还在于人家洋溢着仁民爱物的情怀和浓烈爱国主义色彩,能够抛却实际的生活经验,用自己智慧的双眼去观察,丰富的内心去体会人民群众生活中的苦与乐,有那么强烈的社会意识和写实精神。

大众评审看到这样一位靠自己卓越的专业技能成为亿万富翁和行业领袖的艺术家,为自己一声声召唤出高粱地里那野性刚劲的《九儿》,当然不能不为这份德艺双馨所感动,票刷刷刷地就涌过去了。

而赵雷呢,就有些像「诗王」白居易了。

怎么当 K 歌之王?要能流行。

宋朝的《冷斋夜话》里面说:「白乐天每作诗,问曰解否?妪曰解,则录之;不解,则易之。」

大妈听不懂的都改掉,这很民谣。

难怪把作品交给著名乐评人顾况的时候,顾老师说:「长安米贵,居大不易」。

这翻译过来就是:「北京生活成本这么高,唱民谣的比当民工的还多,很不好混啊。」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

无比关心民间疾苦的白居易成功后,不但在首都买了房,自己学会了酿酒,并且「蓄妓玩乐」,写了很多 demo 送给心爱的姑娘呢。

唐代孟棨的《本事诗·事感》里就记载:「白尚书姬人樊素善歌,妓人小蛮善舞,尝为诗曰: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

你以为现在夸美女的「樱桃素口小蛮腰」是怎么来的?

都是人家白诗王女朋友的名字。

当然,这也是不少人容易对民谣歌手产生的质疑:他们音乐硬实力有限,比较容易走向平庸和俗气。

比如许巍就只有那么几个和弦嘛。

比如宋冬野就在号子里面嘛。

我觉得如果你因为对坚韧而质朴这种品德的肯定,或者对诗和远方这种追求的向往而追逐民谣,那你可能选错了方向。

说起来,温润如玉的光良要诗和远方一些。

说起来,偏要给套马的中国观众奉献灵歌唱腔的袁娅维要坚韧一些。

民谣歌手的光采在于他们尝试去思考、理解和描绘的,是普通人的生活,因此有独特的创造力和生命力。

因为政治环境的因素,中国当然很难有 Bob Dylan 那一卦的民谣歌手。

但也许我们能拥有自己的 Leonard Cohen。

赵雷跟他们比文学性还有差距。

他的《成都》也不够成都,让很多知道成都有玉林西路玉林东路但没有玉林路的成都人焦急万分。

但和白诗王不同,人家是生下来就有北京户口北京房产的人啊。朋友们,这样家庭背景的民谣选手多起来了,我们的 Leonard Cohen 总还有些盼头。

快感与禁忌(3)

性和爱,长期以来被认为一个是下半身的事情,一个是上半身的事情。

上篇无非在证明,性要不要发生,愉快不愉快,基本上是脑子而不是下半身的事情。

那爱呢?

你很可能觉得,它是精神层面的。

精神恋爱比肉体关系高级,是人类社会普遍具有的文化认知。

1979 年美国的《洛杉矶周刊》上有个著名的征婚广告:

我不要肉体的关系。

我只想那个人能和我的精神做爱

肉体简直变成了禁忌。

基督有地狱魔鬼贞操带。

儒家有贞节牌坊守宫砂。

爱情则被人们歌颂和向往。

祭坛下的罗密欧与朱丽叶。

坟头上的梁山伯与祝英台。

简爱过后有简单爱。

卡门过后有旺角卡门。

杜十娘过后有再见阿郎。

「精神伴侣」甚至变成了一些关系里面很正式的身份认可。

人们对「爱」的这种认识,跟心理学的历史其实很有关:有人说心理学作为科学,有很短的「历史」,很长的「过去」。

这句看似矛盾的话,其实很有道理。因为「我是谁」这个问题人类问了自己快两千年,但直到 1879 年 Wilhelm Wundt 在德国莱比锡大学成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人类才开始使用实证的方法探讨「我是谁」:这被认为是现代心理学的开始。

但 16 世纪的哲学家洛克提出的「白板」学说,以及卢梭和笛卡尔等后世学霸的演绎,让行为主义长期统治着学界:于是也统治着社会大众对人性的认知。

比如,中国心理学开山祖,做过浙大校长的郭任远先生 1929 年写过:

行为不是遗传因素的外化,不能用遗传那一套词汇来表达……性欲是社会刺激的产物,有机体并不存在原本就有的对异性的任何反应,更不用说它有什么天生的性欲了。

如果你觉得 1929 年的人有这样的错误理念也很正常,那么你可知道,2005 年哈佛校长 Summers 因为说了句「经统计女生学理科不如男生」,就差点儿被追求政治正确的人轰下台?

扯得远了,不能让爱等太久。

热恋的爱

美国罗格斯大学人类学家 Helen Fisher 对 166 个不同文化背景的地区进行了研究,发现热恋在心理和生理方面有惊人的一致之处:

  • 强烈到眩晕的兴奋感
  • 食欲降低
  • 对爱人的认知扭曲(无限放大优点,缩小缺点)
  • 对客观世界的认知扭曲(不会察觉这么腻别人都很烦)
  • 强迫观念和性欲膨胀
  • 情绪扩大化(开心和伤心都变本加厉)

为什么会这样?神经生物学家 Lucy Brown 招募了一批热恋中的人,给他们看自己恋人的照片和普通朋友的照片,发现两种行为发生时,脑区被激活的区域完全不同。

看到热恋对象时,大脑的理性判断中心,前额叶皮质会钝化。同时,大脑负责控制社会认知的颞极(temporal poles)和颞顶叶(parietotemporal)也会钝化。

这和醉酒时大脑的状况非常类似,所以说爱情让人醉,实在不是一个比喻。

但是这样的状况会持续多久呢?社会心理学家统计的结果是大概 9 个月到 2 年。

知道这些难免会让人怀疑婚姻制度的设计。

社会鼓励热恋中的人在热恋期结合,离婚却要劝你想清楚再来,是不是反了。

那么,热恋期之后的爱是什么?转化成了亲情?还是仅仅靠着道德、法律和两个人的「智慧」,走向白头偕老?

长久的爱

1929 年美国生理学家 Walter Cannon 创立了所谓的「战斗或逃跑反应学说」。

他认为位于丘脑下部的应激中心,会让人类根据情况作出是打还是跑的决定。

并且男女不同:男性更倾向于战斗,女性更倾向于逃跑。

这套理论成功解释了人类大多数「反应」。

是「陪君一笑三千场」,

还是「不爱我的我不爱」。

是「一入侯门深似海」,

还是「仰天大笑出门去」。

但科学家发现,这没法解释父母对婴儿的爱。

连着几个晚上没睡,对着哭闹不休不可理喻的新生儿,人们既不战,也不逃。

嗯,有部分父亲觉得有些想逃回去上班。

但母亲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只想得到小朋友。

直到 2002 年,研究催产素的美国神经科学家 Shelley E. Taylor 想到了另外的解释。

她自己是女性,所以觉得,很明显,当你有一个小孩的时候,「战」或者「逃」都不是好选择:毕竟人类不是梅花鹿,生下来就跑得像阵风。

于是她在《Science》发了一篇文章《The Tending Instinct》,指出人类的抚育本能说明,处理危机时,人类除开有「战或逃反应」(fight or run),还会有「抚育并成为朋友」(tending-and-befriend)这个反应。

那么我们在什么时候会有这种反应呢?

Talor 进一步研究证明,这是催产素的作用。当一些特别的事情如生育、哺乳和性高潮发生时,男性和女性位于下丘脑的脑垂体都会分泌催产素。

女性的雌激素会加大催产素的作用,而在男性激素比较重的环境下它的作用会变弱。

弱是说,男性偶尔会想放下手里的孩子去打两把 dota 或者逃去上班。

但仍然足够造成社会关系更稳定地缔结:强烈的快乐、回馈和满足感,形成了父母与孩子,父母两人之间的充满「爱」的关系。

研究表明,催产素会钝化你存储记忆与恐惧的杏仁核,让你更愿意承担风险。

这也是为什么催产素被苏黎世大学的 Markus 教授用来治疗社交恐惧症:这种催产素喷雾配方甚至被人买下来之后做成了香水,在网络上贩卖,名字叫做 Liquid Trust。

后来,威斯康辛大学的 Cart 教授为了进一步证明催产素在稳定长期的关系上独特的作用,做了个补刀的反向实验。

前面我们提到过,草原田鼠是忠诚的一夫一妻制实践者。

跟人类还不太一样,伴侣死后,绝不续弦。

Cart 把催产素阻断剂注射到它们的大脑里面。

这些田鼠立刻停止了父慈母爱,相伴终身的生活,开始到处留情,四处打野了。

所以,那些被邀请做「精神伴侣」的朋友,你们要好好想想,做爱是人特别是男人分泌催产素的主要途径,如果只有精神交往,你们有没有一段可以预期的长久关系呢?

要不要先咨询一下蔡琴?

原来这就是爱?

热恋的爱是因为脑子醉了,长久的爱则是因为催产素作用,很明显,我提到的这些常识会让很多人觉得不太舒服。

这是因为行为主义的思想,也就是「心」与「物」是分割的,影响了整个现代社会的思维方式。

精神上(心)的满足和生理上(物)的满足并不是彼此分割的两个世界。

心的满足并不比物的满足高级。

作为一种基础的情感,爱理所当然有基础的生理核心存在。如果它是我们后天学会的,像踢球或者编程一样的技能,大概村上春树的书就很难卖出去:因为引不起共鸣。

而且前面也说了,并不是两性的爱才如此。

还是拿我们对小朋友的爱举例,母亲生育时分泌的大量催产素,用完了之后怎么办?

你有没有发现大多数小孩出生几个星期后就开始学会笑了?

为什么他/她笑的时候,你觉得也想笑?

很多人觉得理所当然,但人类是唯一会笑并且传染笑的动物。

进化生物学家 Symons 说过,我们之所以有强烈的感情,是因为驱使我们到达这种情绪的目标太困难,于是进化会通过快感来满足达成了目标的你。

对成人来说,和有情人终成眷属,养育小孩,都很困难,大脑会让我们被婴儿的笑传染,觉得快乐,获得鼓励。

对婴儿来说,要活下去很困难,大脑让他感到快乐,并且通过笑这个表情传递这份快乐,免得被送人。

我不开玩笑,笑这个功能发育延后或者干脆没有的婴儿,多半是脑部受损的婴儿。他们很多都被狠心的父母送去了专门的机构或者别人。

而成人和小孩虽然都需要氧气,但是吸到氧气并不会让我们觉得有快乐情绪,因为这件事情实在太容易了。

当然,上面这句话是不是一直有效我很担心。

这里我本来写的是火星救援里面马特戴蒙吸到氧气的愉悦,但是远在澳洲的妖叔昨晚发了一条朋友圈,让我改变了主意。

但,心的满足不是比物的满足更高级,并不是说,人就应该受制于物上的满足。

千辛万苦追到喜欢的人,跟吸食毒品,刺激的是大脑同一个地方,是不是躺在家里吸毒就变得合理了呢?

无比忠贞的田鼠,注射了药物之后就变得花心,明白了感情这种「心」在管的事情被「物」轻松冲垮,爱情还有没有意义呢?

事实上,因为心物并非二元,情绪会导致你分泌各种激素,影响你的生理机能。

从美国埃默里大学的 Ning Quan 和 Jay Weiss 的动物研究开始,越来越多的数据证明,压力与免疫系统失调及癌症有关。

中风的病人拍照时无法让自己的嘴角上扬,但是初恋走到床前,笑成弥勒佛。

这里已经不是心在影响物,而是干脆搭了另外一个通道。

所以老祖宗说「相由心生」,并不是迷信,而是有它的科学道理。

正确的期待

凡事都因为你有正确的期待,才可以有正确的对待。

那么我们对看起来这么靠不住的爱,究竟应该有怎样的期待?

如果我说你接受心物并非二元,基因和环境都会影响我们的行为,就比较容易有正确的期待,你可能会觉得,这句话很容易理解,接受起来一点儿也不复杂。

但其实,非常非常难,很多经过职业训练的科学家都未必能够做到。

比如,出轨的明星是因为他道德差,还是有生物上的合理性,甚至,他是不是干脆就是会阻断催产素的「344 等位基因」携带者?

比如,小朋友的语言天赋好,是因为你按书上说的跟他多说话,还是因为遗传?你应该按照教育专家的意见对孩子进行各种后天培养,还是争取发现孩子基因方面的优势并单点放大?

比如,如果人类基因测试变得非常简便,基因导致的缺陷也已经被探明,那面试的时候要不要做一个?相亲的时候呢?或者干脆,出生的时候呢?「劣品」会被怎么处理?如果不是一个小孩的缺陷,而是一个人种呢?

你对哲学、生物学、心理学和人工智能等学科了解得越多,你就越会发现,还有大量的人没法接受,人性的光辉和阴暗面,都是由基因和环境共同决定的。

认为人的好恶仅仅是受后天文化影响的结果,既造就了无数把自己的孩子按自己的意愿塑造的父母,也造就了千篇一律的水泥盒子一样的住房。

认为一切罪恶都是社会的产物而没有天生的坏人,使得恐怖主义像瘟疫一样蔓延,甚至有些人权组织要求危险的精神病患也应该被社会尊重要放出来散养。人们似乎忘了,认为人性可以通过大规模的社会运动进行重新塑造的实践,几乎总是带来人类历史上最残酷的暴行。

又扯远了。

主要我对爱提不出什么喜闻乐见的建议。

比如接受人的行为是变化的,有些感情会有变化甚至是会有结束的一天?

给心爱的人说这样的话,应该会吓得对方选择不战而逃吧。

其实不是对长期的关系有什么怀疑或者抵触,但千万不要建立在对两人良好品质和深厚感情的信念上。

这更不是说你在和伴侣相处时要提醒自己他对你的好是他播种的本能使然或者这不过是大家刚认识 9 个月他的催产素还在大量分泌。

重要的是你们可以让对方感到这么快乐,以人相爱的门槛之高,无论心理上还是生理上这都已经是个奇迹。

把相爱当成命运的恩赐,好好地对待对方。

好好地对待是指,坦然的面对人性,关注彼此真实的感受,并及时进行沟通,而不是迎合一些理论或者规则宣扬的「理所应当」的感受。

比如加班很多的丈夫,总是不做家务。你心里面很介意,但是因为你「爱」他,就应该默默地收拾,绝口不提?

不要把爱当成两个人长期关系的基础,要面对冲突,认真处理,好好修复。

在软件开发的初期,人们做了很多事情希望能够写出没有 bug 的软件。

比如做非常详细的需求文档,层层 review,甚至先编写伪代码。

但软件总会有 bug,特别是大型系统,注定是要走向「腐烂」的。

这并不妨碍我们倾注热情和心智去编写软件。

只是现在,除开功能之外,我们学会了好好关注可维护性和「failure-oriented」。

所以,婚礼现场的司仪,如果真是要对质量把关,与其问双方是否相爱,倒不如问一下如果一觉醒来,对方不再爱你,你们是否仍然能够做到让对方不后悔和你在一起的分分秒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