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nciel

我在看什么(5) - 《A General Theory of Love》

这本书,是正经的学术著作。几个作者是研究 limbic system(边缘系统,包含海马体及杏仁体在内,支援多种功能例如情绪、行为及长期记忆的大脑结构)的大拿。

里面有蛮多有意思的结论,比如音乐对大脑的作用,情绪的神经谐波,还有一个核心话题是,感情究竟对人有什么样的影响。

他们观察到,关系破裂——比如感情里分手或者工作中被背叛——带来的强烈反应,是一种原始的,大量哺乳动物都会有的反应:

Take a puppy away from his mother, place him alone in a wicker pen, and you will witness the universal mammalian reaction to the rupture of an attachment bond — a reflection of the limbic architecture mammals share. Short separations provoke an acute response known as protest, while prolonged separations yield the physiologic state of despair.

这种情况下,人一开始会烦躁和焦虑,然后进入昏昏欲睡的状态(通常伴随着抑郁症)。而且,如果是突然关系结束或者长时间的预期外的分离,带来的不仅仅是心理上的损害,对心血管功能、激素水平和免疫反应都会产生破坏力。

然后书里说,好在,就像它的副作用一样,一段良好的,充满信任的关系(不管是爱情还是友谊),也会校准边缘系统让人进入一个比较良好的状态:

A relationship is a physiologic process, as real and as potent as any pill or surgical procedure.

……

Total self-sufficiency turns out to be a daydream whose bubble is burst by the sharp edge of the limbic brain. Stability means finding people who regulate you well and staying near them.

读到这里,我会觉得,这算是,从科学上论证了,从某段不好的关系里走开,或者,经营一段好的关系,人就可以过得舒服一点。

但哪有这么容易呢?人,大部分时候,就像 Alain de Botton的那个著名视频里一样,是很难改变的。

所以,虽然这本书,名字翻译过来,大概叫《爱的基本法则》。但真正的基本法则,我觉得是在下面这本《Between Friends》里。

我是看 Hannah Arendt 和 Martin Heidegger 的情书集,偶然发现这本书的。Hannah Arendt 是德国的作家和政治理论家,也是我心里面 20 世纪最睿智的女性之一。她 1944 年在曼哈顿泡吧的时候,偶遇同样是作家和政治活动家的 Mary McCarthy。从此两人保持了接近三十年的通信。

这本书之所以很值得读,是因为你可以看到大概两位非常理性的女性,在严谨地对彼此的作品提供全面的反馈,精彩地讨论从意识到康德到政治的各种话题之外,又分享了挺多人类最不理性的困惑ーー爱情。

简单说,有点像两个谢耳朵在偷偷交换恋爱心得:并且是以一种不知道以后会被公之于众的坦诚状态。

里面有一段,就是 McCarthy 在爱上那位 Broadwater 后,告诉 Arendt 对方虽然有一些问题,但自己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他。

Arendt 引用了 W·H·Auden 的诗,劝自己的朋友不要试图当「crooked corkscrews of the heart」,因为人是很难改变的。McCarthy 在回信里面辩论说,如果是这样人和人之间还爱个毛啊不如自己是啥样就继续自己过得了:「What’s the use of falling in love if you both remain inertly as-you-were?」

Arendt 的回信很精彩,特别是那句「 you can’t expect somebody who loves you to treat you less cruelly than he would treat himself」,讲出了人类几千年来很多悲剧最核心的问题。

但,McCarthy 还是没有听从好友的劝告,继续保持着和 Broadwater 的接触。

结局是什么,我现在不会告诉你们…

AI 会抢人类的饭碗吗?

前不久玩了一下 Stable-Diffusion,也让蒙爷搓了几张:

Don't touch me... Don't touch me...

prompt 如下:

3d Littlest Pet animal, flowers, forest, nature, Greek mythology, master painter and art style of Noel Coypel, art of Émile Eisman-Semenowsky, art of Édouard Bisson, K_lms, 50 steps

然后他就问,「这样的 AI,是不是会让很多人没有工作?」

「不只要抢工作吧,还会像《Wall·E》里面那样,反过来统治人类?」,我故意这么问他。

「那应该不会,因为人类还搞不懂大脑究竟是怎么工作的,所以还搞不出来 General AI1。」

看来,天还是没有白聊。

但 AI 会抢人类的饭碗吗?作为一个中老年 AI 不从业者,我觉得是,「Yes and No」。

短期内确实会

人创造内容到它们被消费,主要是「构思」——>「创作」——>「批量复制」——>「分发」这么几个步骤。

文明发展的过程中,我们一直在解决这个链条上的瓶颈:

  • 脑子里想的如何被更好创作出来是个瓶颈
    • 文字和纸张出现了;
  • 大量复制这些内容让更多人消费它们成了瓶颈
    • 印刷术出现了;
  • 高效分发这些内容让更多人消费它们成了瓶颈
    • 报刊杂志,广播电视出现了;
  • 数字化和互联网,消解了「批量复制」和「分发」被捆绑在一起,由媒体控制的局面:复制和分发变得几乎是免费且无国界的,于是大量(良莠不齐)的内容创作者开始低成本发行自己的内容获利
  • 从「构思」到「创作」的门槛和效率成了新的瓶颈2
    • 各种 AI 辅助工具出现了;

虽然现在 AI 的工具完成的作品还像玩具,但就跟之前某个瓶颈被人类盯上了一样,里面的问题肯定会被解决的。从事初级内容生产岗位的人3,如果掌握不了这些工具来升级自己,肯定会丢工作。

长期看也不会

人类历史上每次出现一些带来效率极大提升的科技进步,都会有反对的声音4,批评者不但会论证它抢人工作,还会列出一堆的问题。

这种织布工看到织布机的焦虑,挺容易理解的。但不用那么多人参与织布的民族,后来并没有种族灭绝:人们可以花更多时间干更有价值的工作了而已。

所以,短期内看,对一些人是有点残酷:科技就是会不断进步。石器时代的结束,不是因为石头用完了。但「构思」到「作品」的过程,因为 AI 参与,门槛和成本大大降低,肯定也会让更多人有更多时间把自己更好的想法实体化,从而创造更多的价值5

同时,下面这些事,也许会发生。

搜索走向衰落

按需生成,会慢慢代替「搜索」:当你可以用 Stable-Diffusion 生成插画,要 Pinterest 干嘛呢;当你有了 Copilot,要 StackOverflow 干嘛呢?

因为「搜索」的弱化,SEO 也将弱化。营销从业者开始用生成的内容去碰瓷平台算法,这种做法现在已经非常普遍(比如自动在小红书或者知乎铺稿)。

后面甚至可能会有类似于 DDOS 的内容攻击。

垄断化的 AI

除非你是做一个类似于 Meta、Google、OpenAI、BAT 这样 规模的公司,创业搞 AI 还有没有什么真正的前途呢(真正的前途,指并不是融几亿美金找一个领域搞几年)?

因为一方面,训练最好的 AI 模型需要极大的硬件投入6,和大量的数据。

另一方面因为这些大公司提供的工具里内嵌的 AI 特别好用,会给它们带来大量的用户,也就是更多的钱和数据。

这是个有双边网络效应的事。

放下 AI,往机器人领域搞搞,应该会有点前途:现实世界仍然有着非常多的细节没有被建模。就像网络爬虫索引了网络上的万事万物一样,肯定有一类机器人,被用来对物理世界进行详尽的扫描和数据化。这个东西需要的技术比较 niche,也不太依赖一个十亿美金的集群。

创意更多,公司更小

公司制在人类历史上出现的时间并不久。

这里面很多管理方法、流程制度,是为了让几百几千人一起协作完成某个事情演化出来的。

当人从创意的产生,到作品的产出,到复制分发,都越来越数字化,越来越采取异步而不是同步的协作,人类的工作和生活肯定会再碎片化一点。

说不定慢慢回到穴居时代,大家有个部落,但没有大众,只有小众。没有公司,只有作坊。

  1. 我给他说 General AI 而不是通用 AI,不是为了显摆英文,而是翻译成通用 AI 确实有点没太对,但是我也不知道翻译成啥才能贴切。 

  2. 这是所有内容平台都花大力气做工具的原因,比如抖音会把剪映做得很好。 

  3. 给新闻配插画的,写简单财经体育报导的,做租房等标准合同的… 

  4. 有个专门的网站,叫做「悲观者档案」,记录某项发明出现时,反对者的声音:比如自行车出现的时候,有人甚至担心它会摧毁地方经济,并且让妇女道德堕落。 

  5. 当然,就跟每次门槛消失的副作用一样,我们肯定会看到大量垃圾内容被生产出来。 

  6. 现在每个大公司都自己搞芯片,也是为了不被卡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