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nciel

江湖儿女 - 如何规划一天的工作

I)TLDR;

对我有用的方法:

  • 坚持去做(或者至少不断接近)那些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事情
  • 使用 done list,每天只安排三件重要且必须完成的事情
  • 这三件事情里面尽量也有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 这三件事情里面自己不那么喜欢的,做起来困难的,先做
  • 其他时间的安排随意一些,但尽力去做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事情

II) Why

这个季度给自己了一个任务,就是跟不少于 20 个基层同学 1-1。

发现很多基层的管理者,仍然会遇到一个难题,就是如何更好的管理自己,特别是管理好自己的时间。

这方面「术」的东西有很多,每个人适合的也不一样。

比如我,我曾经认真研究和实践过 GTD 的大部分方法,发现对我都没用——但仍然是 GTD 一个小分支的番茄钟我又用起来比较顺手。

少数派上经常都有的那种从抽屉式笔记到 todolist 到复盘一整套的方案,我看起来总是觉得自叹弗如。

所以我跟大家聊了一下「道」的层面,这里也分享给大家。

III) How

在我还在研究 GTD 的阶段,我会用不同的颜色表示不同类型的事件(这样主要是方便统计不同类型的事情上花了多少时间,因为我曾经错误地觉得有所谓的 work-life balance),给自己定日历,把一天按照待办事项排得满满当当。

然后很多时候它会失效,我会对自己的「不自律」感到失望。然后庄严地计划好第二天的安排,然后再失望一次。

的确很容易失望,因为高手们看起来都很自律。哪怕是作家或者画家这些创意工作者,刻板印象里应该过得很随性。但他们里面的顶尖高手,经常都会强调自己在固定的时间进行固定的产出,来对抗「稍瞬即逝」的灵感。比如每天跑步和写作的村上,比如我很喜欢的画家 Chuck Close ,他说:「灵感是给业余爱好者的,专业人士只是出现并开始工作」。

后来,我换了一种思考方式:可能这些人 并不是因为「自律」,能够坚持(看看他们在私生活方面就知道),而是因为他们真的喜欢干这些事情。就像我自己,哪怕已经十二点了,如果手里面的事情做完了,正好有一部想要看的电影,我也会非常享受地看完它。

所以我换了一套方案。

  1. 坚持去做(或者至少不断接近)那些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事情

上班不应该是劳改,也不应该只是为了混口饭吃。上班是你不断「内观」和「外照」,从「认知世界」到「认知自己」,然后更好的「认知世界」再「认知自己」,的一个循环。

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尽快接近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事情,并且从事它。

  1. 使用 done list,每天只安排三件重要且必须完成的事情

首先不要小看这个数量。

据我的观察,一天能把三件事情干好的人,坚持几年下来,已经和其他人比有很大不同了。

其次,我一般会尽量保证这三件事情里面也有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最后,一个小技巧是,这三件事情里面我不那么喜欢的,做起来困难的,我会先做。因为通常一天开始的时候,总是你力气最足的时候。并且做完这个,后面有更好的事情等着,也是一个不错的心理预期。

  1. 其他时间的安排随意一些,但尽力去做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事情

随着成家,有小孩儿,时间安排总有很多的「不自由」。留一点给自己,什么是想做的就去做;做什么有乐趣就坚持做。

不要再因为自己不自律感到失望,人的自律相当有限。要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这其实常常需要比你随便想想要多得多的勇气。

以上。

创新团队的人才画像

魔镜业务交给其他高管之后,最近在看两个创新业务。

我跟自己的小伙伴们开玩笑说,我们是「刘邓大军」。

公司的正规军是「四野」,兵强马壮,装备精良,守着已经打下来的根据地。

我们冲出去,打得到「大别山」,就有自己的根据地,打不下来,就被消灭了。

这么讲,是玩笑也是现实:因为在公司做创新业务本来就有很多要注意的事情,特别是在现在这个经济形势下。

过去很多时候国内的公司做的是「Copy-to-China」,一个在美国验证的业务模式,比如门户、电商、社交, 这个阶段其实是拼执行力为主。

现在,不管是流量的情况还是经济的情况,不太支持这么玩了。美团、字节,都很难找到单一对标的美国公司(所以如果不创新,最好的模式大概是「Copy-to-EastAsia」,也就是把国内验证的一些模式搬到东南亚)。

必须创新,但是怎么创新?

今天先讲讲创业公司在「创新」项目里的人才画像,也就是怎么组这个局。

创业公司和大公司里「创新」最不一样的地方就是比较追求短期效益:基本上你不太可能探索特别前沿的东西,也不可能做特别长期的投入。

这个阶段要做的大量决策,跟我们从小到大接受的训练是相反的:谨慎思考,周全计划,关键节点有备份方案…

Paul Graham 说的「Do things that don’t scale」,Facebook 的「Move fast and break things」,都是在教育大家,克服自己的直觉。

所以,第一个标准是「韧性+开放」。说实话这是很不容易的,因为一般比较坚韧的人,往往比较固执;比较随机应变的人,也比较容易三心二意。有一句话叫「Strong Opinions, Weakly Held」大概说出了具备这个素质的人的表现。

第二个是要「多面手」

一方面,团队要动得比较快,人就得少。Amazon 说两个披萨可以喂饱是团队最佳的规模,很多时候的确如此。

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创新其实大部分时候是「旧要素的新组合」。Ronald Burt 甚至用图论去分析组织架构,寻找里面的「Structural Holes」,来确定哪些人可能适合出创新成果:说白了就是在组织架构里横跨多个职能的人,更容易创新。

最后,在具备前面两点基础素质的前提下,还是要注意搭配。同样是多面手,有的人喜欢搭架子,有的人喜欢丰富细节。有的人有秩序感,有的人喜欢瞎捣腾。

不要小看了瞎捣腾。

我们都知道蜜蜂是通过「waggle dance」来告诉同伴食物的方位。但是老早科学家就发现,有的蜜蜂看到了指示,却仍然会自己探路。

科学家把这些蜜蜂叫做「rogue bees」,对它们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它们并没有任何的方向,就是完全随机的往某个方向前进。

一开始科学家不知道这是为什么,后来他们发现,原来这样才能让蜂巢长期有食物。因为没有它们,蜂群会利用已知的食物源到极致:这样看起来是对信息的高效利用,其实很容易陷入局部最优,然后饿死自己。

你需要团队里面,有一些人引入随机性,虽然可能这些同学短期内没有啥有用的「产出」,但是一旦他们找到一个「新花坛」,往往就够大家好好吃蛮久了。

如果你不是业务决策者,也可以用这些标准来量量自己。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创业创新的,大部分人比较适合在一个动作比较固定的道路上精益求精。当你的特性和你从事的工作性质不太一致的时候,肯定会感受到非常的痛苦和迷茫。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