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nciel

创业维艰(16) - 如何低成本创业(2)

昨天有位老朋友找我吃饭,聊了一些自己创业的想法。

正好,针对 invzhi 的问题,我们上次讲完了对创业的理解,以及模式的选择,要开始聊如果具备了相应的技能和看到了待解决的问题,如何精益地启动创业。

今天就来简单说说我的看法。

其实在 PMF 那篇里面讲过,PMF 实际上分为 「MVP+Pivot」两个阶段,前面以产品能力为主,后面以渠道能力为主:

有一些人形容这两个阶段就像打篮球时中锋的篮下动作:你首先需要一个验证了的产品,作为支撑脚。这只脚站稳后,你的 Pivot 就像另一只脚,往往需要在各种渠道里面来回腾挪,最终找到一个可以得分的突破口。

个人认为,这是今天的创业,和我们在一些书上或者知识付费内容里的创业最大的不同:如果团队像过去一样,花了几个月把产品搞出来,然后开始想,如何获取第一批用户,这个创业多半会失败。

背后有一个核心问题就是今天网络的新增用户在变少,流量的红利没有了。而用户在各个流量平台分配的注意力和时间又千差万别,所以流量的分布很破碎。

没有红利,支离破碎,意味着必须在一开始就想好自己的首发渠道,并且切实掌握这个渠道里的 know-how。

这背后还有一个问题是,软硬件的各种分层让今天做产品变得空前容易了。99%的初创公司在技术上没有差异化,工程上的难度也不大。现在国内就有超过 900 万个 App,十来亿个网站:事实证明,大多数产品的成败核心变成了有没有选对渠道。

这里面还有一个反直觉的事情是,大部分市面上可以找到的推广或者投放方面的分享都是无用的。因为:

  1. 这些跑出来的产品通常是赚钱的,而你不是(意味着没有充足的投放费用);

  2. 大部分成熟渠道上的案例被公布或者写成策略分享的时候,套利都接近结束了;

那要怎么办呢?

I)种子用户

种子用户的数量,根据用户画像和客单价可以调整,比如:

  • 做 B 端,高客单价的业务,可能一两个种子用户就够了;

  • 做C 端,低客单价的业务,则可能要 1000 个左右的用户;

会有一些网站讨论种子用户的获取,比如这里:link

但我认为渠道可以按两个维度去看:触达力和控制力。

通常来说,触达力越强的渠道,来的人越五花八门,于是控制力也就越弱;反过来,控制力越强的渠道,来的人互动性越好,但是人数会比较少。

种子用户阶段,肯定是选自己控制力足够强的渠道:一方面,这个阶段需要用户大量的互动,来不停检验自己产品上的假设,优化设计和体验;一方面,足够小的触达范围也可以在产品成熟之前,保护自己的想法不被其他公司特别是大公司抄袭。

但同时,这个阶段不要忘了同时测试一下其他一些渠道。不用花什么成本,就可以做个 landing page 看看打开率之类的;加入一些行业协会,尝试构建自己的影响力,这其实也是渠道能力,并且能学到很多东西。

II)首发渠道

通过满足种子用户的需求,不断迭代产品,完成了 MVP 的验证之后,就需要切换到可以更加广泛地触达用户的首发渠道。

究竟哪个渠道首发是适合的?这没有公式客套,跟产品有关(为什么叫 PMF,对吧)。比如有 70% 以上的毛利,客单价还不错,又是刚需且复购比较高的东西,大概可以尝试抖音。

并且,跟最初的种子用户怎么来一样,如果这个时候没有个大概的答案,往往意味着你的创业已经遇到麻烦了。

投放、地推还是裂变?背后其实都是产品的属性和现金流的分配。思考题:

  • 为什么特斯拉不走 4S 店,而要做直营并且进商场的一楼卖车?

  • 为什么前几年微商很火现在好像很多干不下去了?

最后,这个过程里面要密切关注的一个数据就是自然流量的比例。

我通常会给产品设定一个自然流量比例的指标——一方面,这是货真价实的产品力;另一方面,营销拉动的成交量往往不可持续。

如果开线下店,要搞清楚有多少是自己感兴趣,走进来,并且成交的。销售要在聊天的时候,大概问明白初次触达在哪里(以前听过我们吗?),这次怎么想要来看看(从兴趣到行动,关键是哪个点击中了?)等等;

线上这部分就更容易分清楚一点,因为有很多平台的数据和业务自己的埋点,

以上。

文学有什么用?

上回聊《小王子》,跟蒙爷坦白我能力不够,没法给他讲明白。但我俩成功地把问题收敛到了,「我就爱看科学看赛车,文学有啥用」,约好这周交卷。

和去骑会儿车出身汗,或者琢磨力热声光电相比,读文学作品让你觉得索然无味。

这个现象应该是普遍存在的。

今天的教育比较强调技能的习得。你爷爷奶奶那一辈,写诗搞文学还会有很多人仰慕。今天,你可以看到各种调侃「文科生」的段子,「文学青年」好像也变成了个骂人的称呼。

全世界范围内,人文科学都处在低谷。

为什么?

首先也是最根本的原因,是科技改变了人类的精神生活。随便谁都能聊两句宇宙起源的今天,价值空前多元,意义土崩瓦解,不仅「上帝死了」,包括宗教、艺术在内的所有人类曾经觉得有超越感的事物,都被理性主义搞残了。承载着对人性的关怀和探索之重任的文学,随着大势所趋,也在生活中变得可有可无——诺奖给了歌手 虽然鲍勃·迪伦是一位我很喜欢的歌手,他的民谣歌词也确实很有文学性。 被看成是个标志。

其次,科技也改变了人类的现实生活。由算法精心准备的海量信息,将用户的时间切成碎片。世界各地的教育机构都发现,孩子们阅读长文本的能力正在逐步退化

但我想,这或许正好说明文学将迎来它的机会。因为我们中国有句话,叫物极必反。焦虑不安地面对着个人发展、家庭生活、经济危机甚至是战争迷雾的现代人,或许很快就会意识到,对意义的抛弃只会让自己变得更加无依无靠。而人类历史上创造的包括文学在内的所有不可替代的东西,那些使得我们之所以成为人的根本,大都无法单纯用理性去梳理和框定。

那么,文学究竟有什么用?

认识世界

眼见为实的成本很高,无论是金钱还是时间。

但不费什么力气,你就可以在书里请出国王,进入太空,请诸葛亮出山,让伏地魔入土。

是的,你现在看过最大部头的作品,应该是《哈利·波特》。侦探、武侠、儿童、科幻…常被称为是「通俗文学」或者「类型文学」:言下之意,每个类型有自己的套路,且难登大雅之堂。

能感觉到,你对自己「文学名著」看得不够多,会感到有点不好意思。

其实没关系。我也是小学看了外公的金庸套装,开始了书虫生涯。所以上面的「言下之意」,我只愿意同意前面的一半:类型小说确实有自己的套路,但俗不俗,还是得看情节角色是有血有肉还是虚头巴脑,核心目的是表现人性还是满足欲望,而不是只看类型。

并且,人处于还没有被这个世界说服的孩童时期,总是直接表达和满足自己的需求的。类型小说未必俗气,但通常把巧思花在别处,对生活里的那些感受和情绪通常比较直给。因此和文学大师们的作品比起来,是更合适用作启蒙的。

这肯定不是终点。很快你就会发现,好的文学作品,并不刻意制造戏剧性也就是说,它们不专门为了让你感到恐怖、神奇、伤感或兴奋,来搭建故事。汪曾祺、阿城这些中文圈子的顶尖高手,故事总是很淡,很多留白。米兰·昆德拉也说,《唐·吉诃德》好就好在,那种「人在无限大的土地之上一种幸福而无所事事的冒险旅行」的特质。

但不用急,记得我们说过的「先打猎」吗?现在读得浅一点,杂一点有什么呢?有兴趣,愿意读,就很好了。

Quantity has a quality all its own。

认识他人

读书会让我们拥有更好的同理心。

作者都是人,跟你一样,被某位母亲生在某个国家,有自己的饮食习惯,有自己的社会关系。

于是好的作者有两类。

第一类,我称 Ta 们这是我写东西的一个习惯,用「他们」总感觉对不起伟大的女性们,所以都用 「Ta 们」。这不太适用于偏正式的文本,所以你先别学。 为「蜘蛛侠」好了。

蜘蛛侠擅长在巴掌大的一张网上精心布置,努力经营。这张网的背后有时是实际的土地,比如陈忠实的关中,莫言的高密,福克纳的美国南部,巴尔扎克的封建大巴黎;有时是概念的集合,比如汪曾祺的高邮,刘震云的延津,契诃夫的俄国城乡结合部。无论哪种,网中的故事人物,与这个地方,与作者的关系,往往很深刻。你会看到对世界上某时某地某人最真实最透彻的描写,对你理解他人大有好处。

这些人的一部分书,也是《哈利·波特》之后,我会推荐你先下手去翻的。

另一类,我称 Ta 们为「机器猫」。你应该猜到了,「机器猫」可以随时从口袋里掏出个新鲜玩意儿,或者推开「随意门」带你进入另一个世界。

「机器猫」基本在我们书架的右边,可以稍后再看。哈谢克,卡夫卡,博尔赫斯,格雷厄姆·格林,村上春树,这些作者营造的世界丰富而多样,却都很吸引人(这是因为这些世界虽然是虚构的,里面的人却很真实)。

要真正理解它们,需要一定的阅历,所以可以再等等。

另外,有个额外的收益不能不提:无论「蜘蛛侠」还是「机器猫」,都偏爱失败者。因此文学作品里有人恋爱失败,有人经商失败,有人起义失败,有人治国失败,有人突然失败,有人一直失败。

学会接收自己的失败,学会体谅他人的失败,比学习怎么成功,要重要得多。

认识自己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读书让我们认识自己。

你从小是个喜欢幻想的孩子。上课常走神,各种本子上全是你的漫画作品,躺在床上也经常云游四海。

所以我给你说,你可以多读读唐诗。因为我们的文化强调群体性,强调纪律。古诗是为数不多的,被广泛允许的,很个体很主观很性情的东西我先喜欢李白,后喜欢杜甫,说不定你也能找到几个对脾气的。

我们每个人,都比我们被允许承认或允许表现出来的样子要奇怪得多。

因此,我们常常无法说出我们真正的想法。那些你会爱上的书有个独特的共同点,就是都会有人站出来替你说话。

是的,最好的作者好像比我们自己更了解我们。Ta 们找到最合适的词句来描绘我们内心中那些细碎、脆弱而又不愿意轻易端出来给大家看的独特瞬间:夏天的第一口冰西瓜,在音乐课上怕自己唱歌不好听感受到的焦虑,当朋友告诉我们新业务突飞猛进时那种夹杂着嫉妒的开心…

作家撕掉伪装,推倒围挡,其实是绘制地图,让我们能够安全地、无压力地去找到并正视我们无处安放的那部分自己。

各种学科,包括如经济、法律、新闻、哲学这样的人文学科,都在追求统一的认知和理论当然,不同文化统一的方向和主题可能不一样。比如我们讲究天人合一,西方天是天人是人,人和天有时候互相闹闹脾气。 ,只有文学、电影、游戏、绘画等为数不多的艺术领域,评价标准中仍以创造性和独特性作为重点。

所以我说过,弄明白爱读谁的诗,或者爱看谁的书,就加入了属于自己的部落。

文学,它提供了让你保持思考的独立性的最坚实的堡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