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nciel

We're not machines

互联网时代,海量的信息唾手可得。

如何赚钱,如何理财。

如何恋爱,如何养娃。

如何分配内存,如何选购墓地。

如何给土豆烧鸡勾芡不容易烤焦。

如何在公共厕所撇条不溅起水花。

大都是关于如何正确地做事的。

有时候,不光是正确。

还优雅,精准,高效,美好。

但生活里有太多不如意。

懂事的那天起你就知道自己得死。

社会贤达为了防止大家自暴自弃寻欢作乐,就生产了「文化」。

「你不能把控人生,但你可以把控自己啊。」

今天正巧一个重庆的朋友聊天时提到了文化。他说,重庆的文化还是码头文化,山贼文化,像他这样的谦谦君子比较少。

虽然是开个玩笑,但会让我想到文化与异化,以及为什么谦谦君子比山贼要好。

异化是个外来词,alienation,说的是现代文明让人脱离了生命力满满的本来模样,变得扭曲。

人类创造出来文化,常常是异化人类的。

并不是所有人都喜欢蓝天白云。

就有人喜欢阴冷的雨天。

就有人喜欢同性。

就有人喜欢皮鞭。

这世界只有母亲的乳头是它本来的样子:人一见便知,是用来含的,会很好吃。

其他的一切都是你被教会的。

谦谦君子比山贼好也是。

时间久了,人变得喜欢被教,习惯正确。

这就是逻辑思维这类服务大卖的原因吧:你除开给阴阳师充了2万,毕竟还花了些钱让高手传你新知,多么正确。

但读书找人代练,然后被掀开脑门灌进重点,真的是好的体验吗?人生在世,每天都有人告诉你重点是什么,还不够吗?

这让我想起来,创投圈的人都号称自己读过的一本书,《从0到1》。很多人拿里面的一些观点,来印证自己的思路,甚至直接做一些动作在公司里面落地。

其实他的作者Peter Thiel,是技术圈里面为数不多的支持Trump的人。有人问他为什么支持Trump这种Luddite,他说,任何事情有80%的人都支持,他就有义务出来唱反调,把对立面推向极致,然后让真理浮现。

我对真理兴趣不大,亲近美好与正确的反面,完全是本能的。可能是觉得看得多一点,待人接物角度宽一点,就不会被任何观念绑架。

毕竟目的、效率和正确,是机器擅长的。

我已经花了太多时间在机器上。

But we’re not machines.

Are we?

假唱与套路

最近药店更新略少。

不怪他们,年过完了嘛,还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更要紧。

但为了治 hai 病 ren 救 hai 人 ji,总不能就这么一直荒着。

所以今天编辑自己出来随便扯扯。

扯就是闲聊,想到哪儿写到哪儿,不会有什么主题。

好处是如果您读到一半,就已经出恭完毕,可以安详地提起裤子。

这比张小龙的「用完即走」还体贴。

「用不完也可以走」。

但,扯什么呢?

有同学建议扯扯「你最不擅长的」。

那应该是,娱乐八卦。

但人家会学习嘛。

于是本座打开朋友圈,准备扒拉扒拉有料的娱乐贴学习一下。八好掌柜的太高端,但 Evie 转的这篇看起来学习曲线比较平滑,虽然标题很长很上头(你们娱乐圈的标题为什么老这么长这么上头):

「林妙可和杨沛宜,2 个因奥运而红的荧星,9 年来却奔走着截然不同的童年」

为什么不叫「童星」叫「荧星」当然是娱乐圈在考验本座的普通话功底,但,这篇貌似娱乐实则在探讨富裕家庭的母亲如何不把自己女儿培养成妖精的文章里,让我觉得想扯几句的一段内容其实是:

2008 年 8 月 12 日,仅四天后,奥运会开幕式的音乐总监陈其钢在接受采访时主动爆料:开幕式的那首《歌唱祖国》并非林妙可自己唱的,林只是对嘴型,声音来自于另外一个女孩,名字叫杨沛宜。或许连陈其钢也没有想到,这个消息火速传开后成为了世界性的新闻。当年美国《时代》周刊列出 2008 年世界十大丑闻,奥运会假唱居然被位居其中。

世界十大丑闻?

要知道,2008 年我们发现天朝的奶粉有毒,并且不是个别厂家,而是「行规」。

这种让我们淘了快十年洋奶粉的事情不上十大,为什么假唱能上十大?

因为,人类现在对「真」有很奇怪的执念。

奥运会开幕不想有假唱。

春节联欢晚会不想有假唱。

连单位开个年会都不想有假唱。

过去我们人类不是这样的。

60 年代还有静婷这样的「代唱歌后」。从林黛到胡燕妮到郑佩佩一直到张艾嘉,别人在台前唱歌,声音其实是她的。

没有人觉得这有什么问题。

台前的大大方方承认,照样拿表演奖项。

台后的大大方方灌唱片,做百代首席唱将。

人们为什么变得这样敏感?

我觉得这是消费主义带来的道德评价,而不是对「真」本身有多么大的热爱。

信息通过介质传递,总会失真,人其实是没有那么在乎的。

最早的矿石收音机,声音细节丢得一塌糊涂。但你可以想象,第一次通过电波听到其他人类发出的声音,那种原始的感动。

静婷的年代,也不像现在,满街都有屏幕在播放视频。人们偶尔看场电影,有台前靓丽的美女,有身后美妙的歌声,很满足,谁会质疑那帮明星是假唱。

这好比我们第一次使用 QQ,加了一个千里之外的陌生人开聊:不但对方说的内容真不真实我不在乎,甚至对方是不是个真人都无所谓。重点在于这种新鲜的介质,它在传递信息——随便什么信息——带来的跨越时空的感觉太棒了。

新鲜劲儿过去,聪明人其实也就会明白,根本没有可能在媒介上追求所获信息的「真」:操纵时空,制造幻觉,实在是媒介的本质。

但消费主义带来的心理预期是,我付了肯德基的钱,来的就不能是顺旺基。

就好像前段时间王菲的演唱会。

有粉丝出来说,只要她出现就好,谁管她气够不够,跑不跑调。

就有人跳出来批评:这样的脑残粉,把人的重要性摆在音乐前面,不是合格的歌迷,也不尊重音乐的专业性。

尊重音乐的专业性?

首先,认为现场和录音棚要听起来一样才是好音乐的话,最好是在家听 CD 或者 MP3,比较「尊重音乐」。

现在科技这么发达,本座这样五音不全的选手,只要肯花时间,都可以制造出让人不觉得耳膜受侵犯的「音乐」。

讨论王菲的气够不够,有没有跑调,是美学判断。讨论粉丝可不可以不管她气够不够,有没有跑调仍然很爱,是道德评价。

那些拿某某某到多少岁现场仍然多么棒来批评王菲的人,仍然不是在维护「音乐」,只不过是在维护消费者权益:我在那家老店点的是肯德基人家就是肯德基,怎么到你这儿我点的是肯德基来了顺旺基。

这种批评我很赞成,所以我觉得,以后王菲开演唱会,可以参考奥运开幕,假唱就好。

其次,「尊重音乐的专业性」更是伪命题。

真正的艺术家,投入全部心智,寻求的正是某方面的突破:从而让能接受到这部分信息的人,获得前所未有的震撼。

他们突破现有体系里关于什么是可能的,什么是可以的,什么是好的的各种既定标准,和「专业」和「权威」进行对抗。

脑科学研究者说,让你感觉起了化学反应的音乐,对大脑的刺激是所有人类活动里面最立体,最接近性爱的。

你看《爱情与化学》里面说拉小提琴的音乐家,真情投入时,裤裆变得鼓鼓的。

你看投入的歌手,投入的乐手,投入的鼓手,和他们欲仙欲死的粉丝们,哪个能够控制自己 I’m coming 的面部的表情?

所以音乐哪用考虑专业性?你在和爱人亲密的时候,该不会还在考虑,自己接下来这一下的角度和力度,专不专业,而对方的反应,有没有尊重自己的专业性吧。

只有用专业技能「服侍」你的人,才有专业性可言:所以这些人不叫艺术家,叫技师。

这让我想起知乎上一个提问,「为什么大家看不起网红脸但有很多人整成网红脸」。

假唱、修图、整容,都可以被归为伺候消费者的「套路」。

冯诺伊曼说过:「到底有什么是电脑做不了的?只要你把被认为是电脑无法解决的问题描述清楚,电脑总能找到一种方法解决它。」

其实我们也可以说:「到底有什么是没办法套路的?只要你把被认为是无法套路的消费需求描述清楚,消费主义社会总能找到一种方法套路它。」

所以,根据你觉得海底捞那种「360 度冰天雪地裸体跪服流」让你觉得贴心,还是被冒犯,就知道你自己是个什么档位的消费者。

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显然让套路变得越来越容易。

信息爆炸带来的创新便利,是属于少部分具有筛选信息和主动搜索信息能力的人的。

更多的人只会被服侍,被喂养。

所以在今日头条里面点美女图片的产品经理,可不要嫌心里偶像是乔布斯的自己设计出的东西被老板骂还不够 low。

所以认为奥运会开幕式上清纯可人的童星,应该献上完美无瑕的声音感动自己的观众,假唱也正是满足你需求的套路。

沮丧和愤怒的不应该是买单的普罗大众:那些需要替身,需要整形,需要活出消费社会需要的样子的人,才是被现代「文明」异化了的可怜人类啊。

这好像扯到了另外一个话题:保真与异化。

但今天已经扯得略久,不如就此打住。

突然想到,像本座这样库存丰厚脑洞乱开的选手,在人越多的地方,话越少。

毕竟公共场合,发表文字和言论还是「公共」一点为妙。

这个日常的自己算不算也是在假唱,在走套路呢?

难怪说,一段感情最好的部分就是私底下关起门来聊天。

客官们有什么想聊的话题,都可以给我们留言。大家一起聊一聊,增进感情。

咱们改天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