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6z 最近有篇文章,主题是说,搜索引擎如 Google,业务仍然没有被 AI 助手影响,是因为人们问 AI 的更多是好奇心驱动的信息类查询。这类查询虽然占比高,但真正带来广告收入的消费决策类查询只要还在 Google,影响就不大。
但这篇文章认为,「从 A 地到 B 地究竟怎么去性价比更高」这类问题早晚被 AI 接管,那时候 Google 麻烦就大了。并且它认为身位最好的是 Amazon 和 Shopify。
正好,今天看到 Modern Retail 上的另外一篇文章,详细介绍了几大零售商自己的 AI 助手。
文章数据说,随着大部分用户自己就用 ChatGPT 这类工具,「三分之一的消费者告诉我们,他们至少定期使用这些代理来研究品牌和产品,作为他们购物和决策过程的一部分」并且「46% 的消费者表示他们信任从这些助手那里获得的推荐。」
第一个感觉是,进展比 a16z 写得还快。
但这也不奇怪,在 AI 的世界里,模型机理变化不大,Scaling Law 仍未失效,算力越来越平权,数据越来越稀缺。航旅纵横要出一个 AI 飞行小助手就比大厂更快更容易,因为数据都在它那儿。
第二个感觉是,未必如 a16z 所说,是 Amazon 这类电商公司杀死搜索引擎。
因为我们花钱买的既有商品也有服务。服务这部分本来就不在电商,淘宝上个 AI 助手,你还是在百度上找去哪儿健身。
光说商品这块儿,是的,电商公司和搜索引擎比,更加靠近购买决策点。和传统零售商比,数据采集、基础设施、研发能力等方面的领先优势就摆在那儿。
但前面说了,整个 AI 的瓶颈现在全在数据而不是入口或者计算上。
形成商品购买的推荐,需要供需两端的数据。
供给侧有两个核心数据。这个产品好不好,和这个产品多少钱。
产品好不好:电商公司数据看着比传统零售商多(因为有买家评论和买家秀),但这些数据里面有刷的,有恶意的。加上产品的品牌会在各个通道传播,最后总体从统计上,不太会出现一个品牌线上和线下评价有很大差别的情况。
产品多少钱:除开冲动消费(这个本来也不是 Google 的金主,AI 也抢不到),大部分消费决策一定是全渠道比价。用户被淘宝的 AI 通知购物车里的产品有好价,总还是想去京东甚至线下再看看。没有哪个渠道能拿到全渠道的数据,电商的数据也主要是公开的那一点儿。
需求这一侧,用户究竟是什么画像,有啥消费习惯,拍脑袋想,电商数据比较多。但仔细盘盘,消费的各个方面,电商笔数多,总量未必大。稍微慎重点儿的,买房买车,珠宝首饰,都还是要多问多摸多看的。所以一个人非常立体的消费数据,电商好像也没有。
所以,说不定支付宝和微信支付眼前倒是可以好好琢磨一下这个事情:
- 国内大部分人无论线上还是线下,哪个渠道付费,都这俩,不怎么用现金了,于是它们数据最全;
- 支付网关分析消费数据,给人一种中立感,不管是供需两端都没有某个电商来干这个事儿的反感;
第三个感觉是,我不会用。
首先,消费本来就不是我生活里重要的事情。我很难想象自己需要一群 AI 研究什么时候该买啥然后帮我形成建议,代价是我得告诉它全部的需要和癖好。
其次,也许更重要的是,在这个推送的时代,保留选择权好像对我很重要。不要说商品或者服务,哪怕内容也坚持不被推送。我总会怀疑,如果有AI 助手把购物推荐干得很好,它背后的人类,会开始有些不地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