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讨厌开会。
很多会是浪费时间,所以我只愿意参加精心组织的会议。
这里的「精心」不是指形式上的——把茶杯摆成一条线并不说明一个会议能有像样的产出。
那么如何组织一个会议可以算是「精心」的?这篇来讨论一些基本原则。
原则一:最好的会就是没有会
会议是同步沟通。它当然有优点,但同步的沟通就要锁定大家的时间(和脑子,如果参会者真的带来了的话),因此成本很高。
所以我默认大部分的沟通不需要通过开会来解决。
能够异步沟通的都异步,即使同步沟通也往里面掺一些异步。
比如,我自己带的部门周会都开「飞阅会」:大家在飞书上先用一个固定格式公布周报和想要讨论的议题。大家在上面尽情留言、提问和讨论。
真正的周会会变得很短:大家会花十来分钟再看看文档,主要关注那些讨论了之后没有结论的问题。然后我们会花一些时间做交流并最终形成共识和决定——同步沟通唯一正确的用法,就是规划或者梳理一个复杂的,需要多方共识和决定的事情。
原则二:最重要的工作发生在开会前
每个会议都要安排一个组织者。
组织者首先要确定会议的预期结果——合格的会议结果都应该可以变成具体的可执行项。
有了预期结果,组织者要收集所有必要的信息,形成议程并分享。这步至关重要,因为与会者可能需要在会议前做一些准备工作。如果在会议之前有任何具体的工作需要完成,比如研究或数据检索,一定要清楚地分配任务。
预期结果和完整议程,应该与会议邀请一起分享出来。这使得每个人都可以在自己的时间安排自己的准备工作。
原则三:真正的会议开始后
在会议期间,笔记工作是最重要的。
可以大家自己记,我通常要求记在共享的文档中。 每次会议可以指定一个记录员,通常是参会者轮流来做。现在也有很多 AI 工具可以辅助。不要太在意形式,会议组织者在会后和记录者一起要从笔记形成会议纪要并分享。
会议的成本很高,应该要求每个人不干任何与会议无关的事情,也不要摆弄自己的电脑和手机。即使现场需要查一些数据和信息,也应该作为跟进事项记录下来而不是现场去找。
总之,组织者应该始终朝着形成预期的会议结果努力。肯定会有各种各样的讨论和突发情况,会议议程不用追求时时刻刻精确咬合,当成一个粗略的指导方针就好。但要想取得有意义的结果,要在讨论偏离主题太远之前拉回来。
原则四:会议的收尾
整理好纪要,作为共识和决定公布出来。对每个决定都拆解到有负责人跟进的事项,和负责人商量好预期的完成时间。
有一些重大会议结束之后,通常会有一些小范围的讨论「需要」发生,所以要营造这样的场给大家。可以组织一些晚餐或者活动。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