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nciel

如何评价斯内普教授?

答这个问题花的时间更长,因为要读完《哈利·波特》,可比《根鸟》或者《小王子》要费劲儿多了。

看完之后我能理解你对斯内普教授的奇怪感受:「这究竟是个好人还是坏人?」

其实,我猜斯内普教授自己也搞不清自己算一个好人还是坏人。

所以喜欢或憎恶,以自己感受为准就好,不用太在乎其他人怎么说。

我只聊聊看完这套书的一些发现。

首先,我能理解它大获成功。

哈利·波特之前,已经有很多孤儿、弃婴、私生子、被人调包的孩子,担任过流行小说的主角。

光说英国,就有《远大前程》里的匹普、《雾都孤儿》里的奥利弗,以及《简·爱》《汤姆·琼斯》这些干脆就用倒霉蛋们的名字命名的小说。

为什么?一方面,这类人往往一文不名,遭人轻贱。看到他们在世上打拼,靠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会激发我们的同情与赞赏。

另一方面,可能更重要的是,世界上大多数人,都觉得自己遭遇着不公或者不自由。

家庭生活中,觉得不满意的已经大有人在。社会生活中就更加如此:学生觉得学校瞎管,工人觉得工厂糟糕,社会人觉得社会是个假父亲,很少履行义务,反而让自己承担所有责任。

但普罗大众,掣肘太多,只能抱怨。反而是两手空空的孤儿们,比较容易打破现状,采取行动。在D. H. 劳伦斯的《儿子与情人》中,保罗·莫雷尔算是亲手解决了家人,才好去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 因此,对这些角色,我们不仅仅有同情和赞赏。我们感同身受地理解他们的孤寂与焦虑,钦佩他们的奋斗和抗争。

那么,爽文那么多,为什么偏偏是《哈利·波特》作为「儿童文学」这样流行?

我想,哈利·波特和其他孤儿故事相比,有个明显的特点,就是它的结构更适合小朋友。

大部分严肃文学作品里的成长故事,要走一个环回:人物从低到尘埃,到呼风唤雨,往往还要再次回到原点,才会有实质性的感悟和进步。借 T. S.艾略特在《四个四重奏》中的话,「必须返回起点,才能真正认识它。」所以远大前程里那个仙女叫 Havisham,暗示,「拥有(have)」只是「假象(sham)」,到头来却黄粱一梦,万事皆空。

哈利·波特并没有跌回去,因为他根本没有跌回去的机会:表面上看,他在德斯利家跟简·爱在里德家一样凄惨,但实际上,哈利有霍格沃茨,那才是他真正的家。而且在那个家里,他身世显赫,父母法术高强且备受爱戴。

所以,跟那些要逆天改命的孩子不同,他由魔法加持的成长道路是一直往上,不会坍塌的。

最后,我们讲回来,我怎么看斯内普教授。

《哈利·波特》是文学作品而不是修仙爽文,是因为故事里有很多魔法无法解决的问题。

在飞行,燃烧,隐身甚至夺人性命等方面,魔法大获全胜。

在名利权情的矛盾斗争中,魔法无能为力。

斯内普因为爱着哈利的母亲,愿意背叛自己的信仰,甚至扛下所有的误会和敌意,冒着生命危险去保护哈利。

同样也正是因为无望地爱着哈利的母亲,他浑身散发着痛苦、冷漠和怨恨,对哈利的敌意时常流露。

矛盾吗?其实爱与恨,善与恶,也许同宗同源,并非世人吹嘘的那样势不两立。

不信我们再看看邓布利多。他暗中布局拯救哈利的过程中,把其他人当棋子一般操纵和摆布,这究竟是善还是恶?

甚至我们看看哈利。他额头上可以和伏地魔联网的伤疤,直接把他本人变成了光明与黑暗力量角逐的战场。这类故事其实常常有这个设定:成为最强的人之后,需要打败的往往就是自己如果不是写给小朋友,我看哈利多半要像《暗黑破坏神》里的塔·拉夏一样,消灭自己,才能避免给人类带来厄运。

因为真正的敌人,常常来自我们的内心。

欢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