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先献给自己。
在工作上中我们经常强调「效率」。
效率(productivity)来自于生产(product),所以计算吞吐量是个很常规的做法。
因此在办公室工作中,好像谁把事情干得又快又好就是效率高的表现。
特别是有一些人,反应快,精力也旺盛。身上并行好几个事情,从小任务到大项目,都能搞得井井有条,按时保质——于是很容易拿到效率高的认可,以及,更多的活,😄。
实际上,除非下定决心自己当老板,否则我不太建议做到总监之前,追求这种以吞吐量或者上下文切换表征的效率(当然,有的公司就好这口,那不是好工作)。
因为世界上除开这种效率,还有一种效率。
举个例子。
去年基努·里维斯的《疾速追杀》系列来到了第四部。
整个系列,投入不大,风格类似,但每部都票房和评分双丰收。
作为电影迷,我知道一些它背后的故事。
《疾速追杀》成功的核心是它创新的动作场面。
《谍影重重》和《飓风营救》系列开创了手持、混乱、快速剪辑的动作片风格,几年下来观众有点腻了。导演查德·斯塔赫斯基 (Chad Stahelski) 决定用稳定的长镜头来捕捉他将柔道、柔术和射击融为一体的动作设计,强调战斗场面芭蕾般的精确性。
这个计划最难的地方在于,世界上没有人同时擅长柔道、柔术和战术三枪射击。于是,在无剪辑机会的长镜头里,他会显得笨手笨脚。
基努·里维斯的选择是,每天训练八小时,连续四个月,就弄这三件事儿。
在电影圈,这样做事的风格并不算常见。这就好比我们去接一个项目,里面要求先给四个月学习一下某门编程语言。
但这样的努力是有回报的:第一部电影于 2014 年上映后, 8600 万美元的票房为后续的系列开启了大门。去年的第四部上映后,全球累计票房超过 10 亿美金。
换句话说,这四个月扎实的投入,加上制作团队包括导演的巧思,在十年中持续创造价值,带来了 10 亿美金的收入。
因此,将所有注意力集中在一个目标上,反复练习,迅速成为领域专家,是另外一种效率。
在初入职场的时候,有这种历练非常重要,千万不要在出色处理好一堆杂事的效率里沾沾自喜。
因为它会带来两个产出:一方面你已经是某个方面的专家了;一方面你也知道如何快速成为另一个方面的专家。
哪怕已经上了年纪,也要花一些时间系统地学习和研究一些领域。开头说这篇首先给我自己,是因为最近在忙 MWC ,每天八点出去摆摊。欧洲杯的球赛一般五点才打完,加上我晚上也早睡不了。所以明显少了学习和研究的时间,要纠正一下。
与各位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