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聊《小王子》,跟蒙爷坦白我能力不够,没法给他讲明白。但我俩成功地把问题收敛到了,「我就爱看科学看赛车,文学有啥用」,约好这周交卷。
和去骑会儿车出身汗,或者琢磨力热声光电相比,读文学作品让你觉得索然无味。
这个现象应该是普遍存在的。
今天的教育比较强调技能的习得。你爷爷奶奶那一辈,写诗搞文学还会有很多人仰慕。今天,你可以看到各种调侃「文科生」的段子,「文学青年」好像也变成了个骂人的称呼。
全世界范围内,人文科学都处在低谷。
为什么?
首先也是最根本的原因,是科技改变了人类的精神生活。随便谁都能聊两句宇宙起源的今天,价值空前多元,意义土崩瓦解,不仅「上帝死了」,包括宗教、艺术在内的所有人类曾经觉得有超越感的事物,都被理性主义搞残了。承载着对人性的关怀和探索之重任的文学,随着大势所趋,也在生活中变得可有可无——诺奖给了歌手 虽然鲍勃·迪伦是一位我很喜欢的歌手,他的民谣歌词也确实很有文学性。 被看成是个标志。
其次,科技也改变了人类的现实生活。由算法精心准备的海量信息,将用户的时间切成碎片。世界各地的教育机构都发现,孩子们阅读长文本的能力正在逐步退化。
但我想,这或许正好说明文学将迎来它的机会。因为我们中国有句话,叫物极必反。焦虑不安地面对着个人发展、家庭生活、经济危机甚至是战争迷雾的现代人,或许很快就会意识到,对意义的抛弃只会让自己变得更加无依无靠。而人类历史上创造的包括文学在内的所有不可替代的东西,那些使得我们之所以成为人的根本,大都无法单纯用理性去梳理和框定。
那么,文学究竟有什么用?
认识世界
眼见为实的成本很高,无论是金钱还是时间。
但不费什么力气,你就可以在书里请出国王,进入太空,请诸葛亮出山,让伏地魔入土。
是的,你现在看过最大部头的作品,应该是《哈利·波特》。侦探、武侠、儿童、科幻…常被称为是「通俗文学」或者「类型文学」:言下之意,每个类型有自己的套路,且难登大雅之堂。
能感觉到,你对自己「文学名著」看得不够多,会感到有点不好意思。
其实没关系。我也是小学看了外公的金庸套装,开始了书虫生涯。所以上面的「言下之意」,我只愿意同意前面的一半:类型小说确实有自己的套路,但俗不俗,还是得看情节角色是有血有肉还是虚头巴脑,核心目的是表现人性还是满足欲望,而不是只看类型。
并且,人处于还没有被这个世界说服的孩童时期,总是直接表达和满足自己的需求的。类型小说未必俗气,但通常把巧思花在别处,对生活里的那些感受和情绪通常比较直给。因此和文学大师们的作品比起来,是更合适用作启蒙的。
这肯定不是终点。很快你就会发现,好的文学作品,并不刻意制造戏剧性也就是说,它们不专门为了让你感到恐怖、神奇、伤感或兴奋,来搭建故事。汪曾祺、阿城这些中文圈子的顶尖高手,故事总是很淡,很多留白。米兰·昆德拉也说,《唐·吉诃德》好就好在,那种「人在无限大的土地之上一种幸福而无所事事的冒险旅行」的特质。 。
但不用急,记得我们说过的「先打猎」吗?现在读得浅一点,杂一点有什么呢?有兴趣,愿意读,就很好了。
Quantity has a quality all its own。
认识他人
读书会让我们拥有更好的同理心。
作者都是人,跟你一样,被某位母亲生在某个国家,有自己的饮食习惯,有自己的社会关系。
于是好的作者有两类。
第一类,我称 Ta 们这是我写东西的一个习惯,用「他们」总感觉对不起伟大的女性们,所以都用 「Ta 们」。这不太适用于偏正式的文本,所以你先别学。 为「蜘蛛侠」好了。
蜘蛛侠擅长在巴掌大的一张网上精心布置,努力经营。这张网的背后有时是实际的土地,比如陈忠实的关中,莫言的高密,福克纳的美国南部,巴尔扎克的封建大巴黎;有时是概念的集合,比如汪曾祺的高邮,刘震云的延津,契诃夫的俄国城乡结合部。无论哪种,网中的故事人物,与这个地方,与作者的关系,往往很深刻。你会看到对世界上某时某地某人最真实最透彻的描写,对你理解他人大有好处。
这些人的一部分书,也是《哈利·波特》之后,我会推荐你先下手去翻的。
另一类,我称 Ta 们为「机器猫」。你应该猜到了,「机器猫」可以随时从口袋里掏出个新鲜玩意儿,或者推开「随意门」带你进入另一个世界。
「机器猫」基本在我们书架的右边,可以稍后再看。哈谢克,卡夫卡,博尔赫斯,格雷厄姆·格林,村上春树,这些作者营造的世界丰富而多样,却都很吸引人(这是因为这些世界虽然是虚构的,里面的人却很真实)。
要真正理解它们,需要一定的阅历,所以可以再等等。
另外,有个额外的收益不能不提:无论「蜘蛛侠」还是「机器猫」,都偏爱失败者。因此文学作品里有人恋爱失败,有人经商失败,有人起义失败,有人治国失败,有人突然失败,有人一直失败。
学会接收自己的失败,学会体谅他人的失败,比学习怎么成功,要重要得多。
认识自己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读书让我们认识自己。
你从小是个喜欢幻想的孩子。上课常走神,各种本子上全是你的漫画作品,躺在床上也经常云游四海。
所以我给你说,你可以多读读唐诗。因为我们的文化强调群体性,强调纪律。古诗是为数不多的,被广泛允许的,很个体很主观很性情的东西我先喜欢李白,后喜欢杜甫,说不定你也能找到几个对脾气的。 。
我们每个人,都比我们被允许承认或允许表现出来的样子要奇怪得多。
因此,我们常常无法说出我们真正的想法。那些你会爱上的书有个独特的共同点,就是都会有人站出来替你说话。
是的,最好的作者好像比我们自己更了解我们。Ta 们找到最合适的词句来描绘我们内心中那些细碎、脆弱而又不愿意轻易端出来给大家看的独特瞬间:夏天的第一口冰西瓜,在音乐课上怕自己唱歌不好听感受到的焦虑,当朋友告诉我们新业务突飞猛进时那种夹杂着嫉妒的开心…
作家撕掉伪装,推倒围挡,其实是绘制地图,让我们能够安全地、无压力地去找到并正视我们无处安放的那部分自己。
各种学科,包括如经济、法律、新闻、哲学这样的人文学科,都在追求统一的认知和理论当然,不同文化统一的方向和主题可能不一样。比如我们讲究天人合一,西方天是天人是人,人和天有时候互相闹闹脾气。 ,只有文学、电影、游戏、绘画等为数不多的艺术领域,评价标准中仍以创造性和独特性作为重点。
所以我说过,弄明白爱读谁的诗,或者爱看谁的书,就加入了属于自己的部落。
文学,它提供了让你保持思考的独立性的最坚实的堡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