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nciel

创业维艰(16) - 如何低成本创业(2)

昨天有位老朋友找我吃饭,聊了一些自己创业的想法。

正好,针对 invzhi 的问题,我们上次讲完了对创业的理解,以及模式的选择,要开始聊如果具备了相应的技能和看到了待解决的问题,如何精益地启动创业。

今天就来简单说说我的看法。

其实在 PMF 那篇里面讲过,PMF 实际上分为 「MVP+Pivot」两个阶段,前面以产品能力为主,后面以渠道能力为主:

有一些人形容这两个阶段就像打篮球时中锋的篮下动作:你首先需要一个验证了的产品,作为支撑脚。这只脚站稳后,你的 Pivot 就像另一只脚,往往需要在各种渠道里面来回腾挪,最终找到一个可以得分的突破口。

个人认为,这是今天的创业,和我们在一些书上或者知识付费内容里的创业最大的不同:如果团队像过去一样,花了几个月把产品搞出来,然后开始想,如何获取第一批用户,这个创业多半会失败。

背后有一个核心问题就是今天网络的新增用户在变少,流量的红利没有了。而用户在各个流量平台分配的注意力和时间又千差万别,所以流量的分布很破碎。

没有红利,支离破碎,意味着必须在一开始就想好自己的首发渠道,并且切实掌握这个渠道里的 know-how。

这背后还有一个问题是,软硬件的各种分层让今天做产品变得空前容易了。99%的初创公司在技术上没有差异化,工程上的难度也不大。现在国内就有超过 900 万个 App,十来亿个网站:事实证明,大多数产品的成败核心变成了有没有选对渠道。

这里面还有一个反直觉的事情是,大部分市面上可以找到的推广或者投放方面的分享都是无用的。因为:

  1. 这些跑出来的产品通常是赚钱的,而你不是(意味着没有充足的投放费用);

  2. 大部分成熟渠道上的案例被公布或者写成策略分享的时候,套利都接近结束了;

那要怎么办呢?

I)种子用户

种子用户的数量,根据用户画像和客单价可以调整,比如:

  • 做 B 端,高客单价的业务,可能一两个种子用户就够了;

  • 做C 端,低客单价的业务,则可能要 1000 个左右的用户;

会有一些网站讨论种子用户的获取,比如这里:link

但我认为渠道可以按两个维度去看:触达力和控制力。

通常来说,触达力越强的渠道,来的人越五花八门,于是控制力也就越弱;反过来,控制力越强的渠道,来的人互动性越好,但是人数会比较少。

种子用户阶段,肯定是选自己控制力足够强的渠道:一方面,这个阶段需要用户大量的互动,来不停检验自己产品上的假设,优化设计和体验;一方面,足够小的触达范围也可以在产品成熟之前,保护自己的想法不被其他公司特别是大公司抄袭。

但同时,这个阶段不要忘了同时测试一下其他一些渠道。不用花什么成本,就可以做个 landing page 看看打开率之类的;加入一些行业协会,尝试构建自己的影响力,这其实也是渠道能力,并且能学到很多东西。

II)首发渠道

通过满足种子用户的需求,不断迭代产品,完成了 MVP 的验证之后,就需要切换到可以更加广泛地触达用户的首发渠道。

究竟哪个渠道首发是适合的?这没有公式客套,跟产品有关(为什么叫 PMF,对吧)。比如有 70% 以上的毛利,客单价还不错,又是刚需且复购比较高的东西,大概可以尝试抖音。

并且,跟最初的种子用户怎么来一样,如果这个时候没有个大概的答案,往往意味着你的创业已经遇到麻烦了。

投放、地推还是裂变?背后其实都是产品的属性和现金流的分配。思考题:

  • 为什么特斯拉不走 4S 店,而要做直营并且进商场的一楼卖车?

  • 为什么前几年微商很火现在好像很多干不下去了?

最后,这个过程里面要密切关注的一个数据就是自然流量的比例。

我通常会给产品设定一个自然流量比例的指标——一方面,这是货真价实的产品力;另一方面,营销拉动的成交量往往不可持续。

如果开线下店,要搞清楚有多少是自己感兴趣,走进来,并且成交的。销售要在聊天的时候,大概问明白初次触达在哪里(以前听过我们吗?),这次怎么想要来看看(从兴趣到行动,关键是哪个点击中了?)等等;

线上这部分就更容易分清楚一点,因为有很多平台的数据和业务自己的埋点,

以上。

欢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