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有留言,说什么是 PMF。
这可能是创业的时候会经常听到,但绝大部分人都搞错了的概念。
PMF 在我看来,就是精益创业(Lean StartUp,现在已经是不仅仅是一个成熟的方法论,还是一个庞大的咨询公司了)的前两个阶段相结合:MVP + Pivot。
99% 的创业公司会死。一个有效的减少损失的办法,就是早点儿死。
这是精益创业的核心思想。
第一步是做 MVP(Minimum Viable Product),验证自己的核心假设。
这里特别容易犯的错误有两个。
很多人会以为 Minimum 是只做部分的方案,或者做得不那么精美。
并不是。MVP 验证的是你的核心假设:用什么样的产品解决了什么用户的什么问题。这个核心路径上的所有东西都要实现,而且要有足够好的用户体验,才能得到比较准确的结果。
还有很多人,知道这个道理,但其实没有梳理出自己核心假设的产品能力。比如,你觉得共享单车可能是个好生意,这个 MVP 究竟怎么设计?你要做什么拿什么数据来验证?
当数据不错,(在过去,这些数据往往可以让你融到天使轮),你就面临第二步 Pivot,它也很关键。
这个过程往往会发生两件事,首先要确定主增长渠道。然后,通常会发生比较大的产品上的改动,来适应这个主渠道。
因此,有一些人形容这两个阶段就像打篮球时中锋的篮下动作:你首先需要一个验证了的产品,作为支撑脚。这只脚站稳后,你的 Pivot 就像另一只脚,往往需要在各种渠道里面来回腾挪,最终找到一个可以得分的突破口。
YC 统计,有一半左右的公司会倒在这个阶段(剩下的一般会融到 A 轮)。因为前面有产品力就够了,后面则涉及经营。
举个具体的例子可能好理解一点。
你觉得牛黄可以用来解毒,于是购买原料,招募患者,做双盲实验,最后发现确实有效,这是 MVP 成功了。它距离做出一个九芝堂,还有很远路要走:涉及到怎么做供应链,怎么做渠道,怎么定价,怎么配套组织架构等等。
当然,如果是成熟点儿的创业者,肯定是两个步骤综合考虑的。
另外一个有点意思的事情是,最近两年,好像有挺多的人出来抨击精益创业(1、2、3){:target=”_blank”}。我自己觉得,除开有一些人有前面我说的对 MVP 的误会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软件的开发和部署成本大幅度降低,让 MVP 变得没有门槛很低了。
也就是说,十年前,MVP 往往是上线的第一个版本,然后根据用户的反馈,再慢慢进行迭代,因为软件开发和部署的成本那么低。
但现在,因为软件开发和部署的成本进一步降低了,你的 MVP 上线并得到验证之后,马上会有二十个一样的产品出来(特别是现在很多 AI 套娃应用)。实际上并不是 MVP 或者精益这些方法论失效了,而是 Pivot 变得非常难了。
解决的办法可能只有两个。
一是做一个足够有壁垒的产品。还是得提醒,你做的还是 MVP,只是解决的用户问题就非常困难:比如 Figma 要解决设计团队内部以及和其他团队协作问题,并且要基于浏览器来解决,这几乎等于在各种浏览器的基础上实现一个统一的浏览器。于是它需要花好些年先做类似于 WebGL、asm.js 这样的东西,最终这些都成为了壁垒。
另外一个,就是积累渠道能力。当拥有了某个渠道里的壁垒之后,Pivot 会变得容易很多。换句话说,在这个流量红利消失,获客成本高企的时代,PMF 过程里对渠道的理解甚至是控制的重要性,往往超过了产品力。这也是为什么有一些做增长的人,在 PMF 之外,专门独立出了 PCF(Product-Channel Fit)。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