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nciel

从奥斯卡说开去

今年奥斯卡放榜宛如某公司的董事会变更,早已尘埃落定。

最有悬念的影后,给了梅开二度的石头姐。

然后就有歧视亚裔的新闻,很讨巧地以「韩媒发现」的标题传播开来。

只要看一下颁奖过程,就知道很牵强。

但会让我想起,前几天关于石头姐拿奖的这部《Poor Things》是不是床戏太多,有没有消费女性,也有一场争论。

只要看一下电影,就知道那些床戏更多是在「消遣男性」They are poor things…

也许是错觉,好像这两年类似的争议在变多好些年前我发现,网络和线下交流观点相比,有两个很讨厌的特点:1)发言容易被理解得很片面或者很极端,归档到某个单一立场;2)坏东西比好东西传播得更快更广,需要被迫查看甚至回复一些很差劲的内容。所以我注销了微博,停更了公号,输入只留了读书看片 RSS,输出只剩了 Blog、小报和线下吹水,耳根清静了很多。看来,这样的清净日子也到头了。 ,我常常有很强的撕裂感。

以我的社交圈之小,再撕,就撕得不剩人了,所以有点恐慌,有点难过,记下一笔。

原因之一,当然是整个宏观世界确实在撕裂。

国家之间,种族之间。

Sad but true,也包括男人和女人之间。

记不清何时开始,看完电影上豆瓣写评论,总能看到些视角很「男女对立」的发言。

《周处除三害》是:「把王净这条线全部删掉,这部电影可以再上一个台阶。」
《奥本海默》是:「又白又男又有点好看,所有女性角色都是背景板,让这么好的女演员来演这些没有灵魂的人物真的是浪费。」

《Poor Things》这样的主题和内容,就更不用说了

之前我以为是豆瓣为了炒高流量,部署了故意挑事儿的 bot。

现在发现有不少人就这么想,多少有点震惊人类社会大部分确实是男权的。在不知不觉或者有只有觉中,我们男人占了挺多便宜。但生活中的权力机构,那些真正骑在我们头上的,特色应该并不是站着尿尿。而且到电影院,主要目的是把一些时间和信任盲目地交给主创团队,让他们去代替你经历你无法经历的事,包括与人相爱。按照谁爱谁比较划算,谁干什么就亏了的角度去理解爱,让我觉得心寒。我们应该都爱过,或多或少。所以都知道,爱不是自己富余后的分红,通过计算派发。男女之间,男男之间,女女之间,任何人类只要相爱了,总是超越算计,不能永恒,从来破碎,所以才是命运中高光。

另外的一些撕裂,更微观,但好像更可怕,也没法直接聊。

还是从电影说起吧。

前段时间韩国有部《首尔之春》。

拍得真好,难免跟朋友讨论,为什么我们没有这样的作品。

素材其实很多:如果建国后的事儿没法拍,至少还有鸦片战争、戊戌政变、义和拳变、辛亥革命。

各方面的能力也早就到位了。

朋友说,这是因为莫谈国事变成了我们文艺工作者的「本分」。

我觉得,这么说首先有点欺负文艺工作者。去问问经济工作者现在经济如何,应该大家会同意,没法撕下新衣,不是某个行业的问题。

更重要的是,看看莫言、农夫山泉的遭遇,就知道还有很多人,并不关心也不需要真相。

不禁想起当年日本侵华,胡适跟记者说,日本要征服中国,必须征服中国民族的心。鲁迅听了,反讽地说:

「其实,中国民族的心,有些是早给我们的圣君贤相武将帮闲之辈征服了的。」

他在文章里说,起这念头是因为看了箭内亘写的元朝史,发现人民被那样践踏和奴役,国家已那样破败和消亡,南宋的小朝廷仍然可以在残山剩水间行乐。他们逃到哪里,气焰和奢华就跟到哪里,颓靡和贪婪也跟到哪里。

他的觉察很透彻:当人民永远期待着下一个圣明的皇上,廉洁的宰相,勤政亲民的父母官,制度与架构方面的变革,就可能进不来。

今晚还是多写几行代码吧。

欢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