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上周 33 的一个问题。
在现代社会,「幸福」已经是一个被过度宣传和销售的概念。各种励志的、积极心理学的书籍和视频满坑满谷,人们因为没有过上幸福生活充满了焦虑。
I)「幸福」的历史
我哲学读得少,自不量力地把这个讨论了几千年的问题,稍微往前捋捋。因为在我看来,大部分现代社会聊这些话题的人,并没有把问题聊得比前人明白。
探讨如何用幸福对抗人生苦痛的第一个高峰,可能是伊壁鸠鲁为代表的「享乐主义」:主张精打细算且以最有效的方式使痛苦最小化,来得到幸福。
有多精打细算呢?他认为像苏格拉底或者柏拉图那样追逐影响力的生活是错的。正确的做法是远离责任(要什么功名利禄呢)和社会活动(谈什么恋爱养什么娃呢)。过简单生活,追求精神和肉体的享乐就好。
你看,「躺平」其实是有祖师爷的。
但尼采跳出来说,痛苦不能通过享乐来缓解,而应通过意义。如果所经历的痛苦指向意义,人会觉得有价值;如果单纯享乐而没有意义,仍然不幸福。
这话读起来很有道理,一时让很多人,特别是上流社会的人,把意义感作为人生的终极追求。
但其实没啥可操作性。毕竟,搞不清「幸福」是什么的人,难道就能搞清「意义」是什么吗?
于是边沁出来说,人的意义,就是「追求大多数人最大化的幸福」——意义和幸福被他放到一个公式里了。
然后他设计了包括「强度」、「纯度」、「持续时间」等在内的七个指标,制定了这些指标的计算方法和优先级,来量化人类行动的「效益」,也就是,给参与者增加了多少幸福感。
这种比「享乐主义」走得更极致的想法被称为「功利主义」,很符合老外量化一切的思维模型。
然后有两个人造反了。
约翰·斯图尔特·密尔,边沁的一个追随者的后代,也是「功利主义」的信奉者。但他发现自己被老爹按照边沁的公式带大,却并不幸福。有一天他恍然大悟:「若以幸福为目标,则很难实现幸福。人类生活的目标,不应该是幸福的最大化。」
他的《论自由》里把边沁的想法做了很多批判性的扩展,加入了自由主义的思想,并且对幸福进行了分级:马斯洛后来沿着他的思路发展,整出了五个层次的需求。
罗伯特·诺齐克,也是信奉自由主义的美国哲学家,避开讨论具体什么是幸福或者意义,设计了一个很巧妙的思想实验:如果有一台机器,躺进去就可以实现各种愿望。你可以变成世界上最伟大的诗人,最富有的商人,最有权力的政客等等。代价是你会瘫痪在机器里,靠插管维持生命,并且这个选择不可逆。
大部分人还是会选择不进入这台机器。侧面证明了,功利主义认为人把幸福作为终极目标来追寻是错的。
这之后,海德格尔和维特根斯坦继续策马扬鞭,聊幸福的人却有很多开始关注亚里士多德的 eudaimonia。这个词有的地方直接翻译成幸福,其实不太对。亚里士多德强调它要通过行动和习惯来实现,是做的事情本身,而不是把事情做完之后获得的状态。
如果仔细去读亚里士多德强调的操作方案,会发现车还会继续倒着开。比如,他认为美德或者美好生活,就是在两个极端之间达到的平衡态:在胆怯和莽撞之间存在勇敢,在吝啬和挥霍之间存在慷慨——这不就是我们的「中庸」嘛…所以,人类面对的很多终极问题,可能真是几千年前就已经被推导到人类可以到达的极限了。
II)我觉得什么是幸福
前人花了那么多力气,核心就是建立了一个观点:类似于马斯洛那样,划定需求的层次,然后认为越高层次的需求被满足就越幸福,错在没有考虑「个人旨趣」。
例如,有的人就喜欢一家人其乐融融,这种「爱与归属」的需求在老马的分级里面比「自我实现」要低,但是可能人家就不觉得功成名就带来更多的幸福。
我就不在这儿聊自己的是什么了,但建议大家去看看陈嘉映老师的《何为美好生活》,特别是第六章,然后仔细想想自己的究竟是什么。
因为在 2023 年的总结里面也说了:人这辈子,有些东西是逃得掉的,有些东西是逃不掉的。
逃不掉的那部分,就是你的个人旨趣,如果你没有搞清楚它是啥,你就还没有自我,谈什么自我实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