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nciel

我在看什么(11) - 《为什么伟大不能被计》

这本最近被反复提及的书,提出了一个观点:短期的事情才能靠目标驱动,伟大的成就靠的是踩上一个个由兴趣、特长、巧思甚至是缘分共同铸就的踏脚石

踏脚石这个比喻很棒。我们做事做人,很多时候像在大雾里面赶路。其实没有人能够看清接下来十里地究竟怎么走,但是接下来的一步,应该踩在什么样的石头上,才能站得稳,才能不怕风吹雨打,很关键。

这本书提出论点之后,后面的所有篇幅都是论据陈述,其实稍显冗繁。所以读完我的第一个感受是,OpenAI 实在是太火了,于是两位作者沾了光:他们在自己的公司成为焦点之前写了这本书,后来事情的发展正好成为了这本书核心观点的一个有力论据。

其实已经有很多人提过类似的想法。最先在我脑子里跳出来的是《别闹了,费曼先生》里讲费曼怎么获得诺奖的那段。

费曼有段时间觉得自己状态不好,干啥都不得劲。他反思原因,觉得自己有了教授的地位和权威之后,反而有了很多束缚和包袱。于是他决心回到因为一个事情有趣和好玩去研究的状态,先不去关注这个问题在现代物理学中的重要性。

结果,做出决定不到一周,他在餐厅里看到个人把盘子扔到空中时,盘子自身的转动比盘子上印花的转动要慢。于是他去做了一些实验,并且从粒子的角度得出了一个运动方程来解释它,这些工作最终把他引向了后来给他带来诺奖的研究。

最后,我发现很多推荐这本书的人都是因为,大家已经「苦各种目标久矣」。所以想多聊几句内部视角和外部视角的问题。

世界的底层是随机和复杂的。做事甚至做人,究竟应不应该有一个「远大目标」,我们当然可以有自己的思考(反正我是从来没有的,这本书简直就是帮我吵架)。

但我想提醒的是,不用把它上升到组织行为(比如,公司以后不用定 VMV 了)

我们经常看到某个组织内部的人出来总结一个组织为什么成功或失败。

很多听众会觉得这种内部人士讲的东西是「干货」,但我把它称为「内部视角」,并且大多数时候不太看重它们。

因为讲得再实诚,内部视角也有很多需要内部很多其他东西的支撑,也有很多机缘巧合。一旦采用外部视角,也就是拿着这套「干货」去多看几个组织,就很容易找到反例。

中台、扁平化组织、OKR、敏捷等等,有过太多这样的例子。为什么有那么多的组织采用这些做法后却未能成功?为什么还有其他成功的组织没搞这些?

既然伟大不能被计划,就要切记,不要用「不做计划」去计划下一个伟大。

以上。

欢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