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未必能做到「下笔如有神」?
国庆假期我读了两本书。
娃也在读,读得比我多,比我快。
我觉得不应该给娃关于读书的任何建议。太早了。他应该经历一个不计成本、不论主题的乱七八糟的阅读过程。
但和他对比,我发觉随着年龄的增大,自己花在读书上的时间越来越少,用来记录和整理笔记的时间却增加了。通过这样做,虽然读书的绝对数量在减少,但质量特别是理解的深度,有了不错的提升。
所以这篇分享一下我这几年怎么读书。
I)选书
我一般会有意识地进行两类阅读:专题阅读和探索阅读。
每个月,会确定个专题。专题的来源其实很随意:有时候是业务驱动的。比如我管零售了,找业内大佬列几个书单做个引子去找书。比如这次假期定了去川西,我对五几年到六几年藏族地区究竟发生了什么很感兴趣,就去找这个主题相关评价比较高的作品。
数量上,一般十来本。
然后是探索阅读。跟字面上你猜到的意思不太一样,是把找来的十来本书先「探索一遍」,而不是再去搞点儿别的书来「探索」。
很多人读书的方式都是从第一页开始,读到最后一页——或者说止损放弃。
我过去也一样。举个例子,大学的时候,我看米兰·昆德拉的代表作《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打开后看了几页,觉得不太喜欢,好奇它怎么这么大名气。然后找了作者本人参与制作的改编电影《布拉格之春》,觉得挺好看的(可能是茱丽叶·比诺什挺好看的也说不定),于是又硬着头皮往下看。好容易坚持看完之后,我回过味儿了:这本书里,对社会主义的尖锐批评,对存在主义等哲学命题的思考,对性的露骨描写,在它出版的八十年代,肯定是非常前卫的,但现在再去看,简直是浪费了时间。
现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这样的书肯定在探索阅读的过程里面就被我淘汰了:我会把每本选中的书先粗略读一下,从目录附录,从文字风格到主要观点,包括每章的开头和结尾。
这一步每本书大概花上个把小时,有个核心目标:从十来本书里面筛出 3-4 本精读。
II)精读
对我有用的「精读」就是带着问题去读,并且把答案记下来。
我脑子里面大概的问题框架是:
- 两句话总结,整本书讲了什么?
- 它试图回答的核心问题是哪些?是我想搞清楚的吗?
- 这些核心问题的答案总结起来是什么?我认可吗?
- 个人在里面学到了什么或者觉得什么地方有趣?
虽然这个框架看起来不复杂,但是看完一本书实际去做会发现,未必有那么容易:一方面它迫使我用自己的话提取和重新表述书中的内容;另一方面它考验我在选书的时候自己想要弄明白的东西是不是足够清晰。
比这样精读更好的办法,是组织一个读书会或者维护几个水平相当的朋友,去介绍和讨论自己正在读的书。
因为这样做,前面说的所有收益仍然成立(需要清晰自己想要解决的问题,需要用自己的话提炼书中的观点),还需要应对其他人的问题甚至是挑战,带来更全面的视角和更深入的理解。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