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nciel

支持 Side Note 和 Margin Note

这个 Blog 有很多东西都是我自己弄的,甚至连模板也是自己写的。因为除开用于碎碎念之外,这个 Blog 的作用之一就是让我保持一点跟前端的联系。

所以一直有在维护和更新

这次加上对「Side Note」和「Margin Note」的支持,是因为发现自己写东西越来越多使用到 Markdown 默认支持的脚注

但其实脚注或者尾注Side Note 和 Margin Note 可以统称为「边注」,两者的区别基本上只在于有没有编号。而脚注/尾注则分别叫 Foot Note 和 End Note,它们的区别详见这里的解释。 不是一个很好的设计。我很仰慕的,跨了不知道多少学科的数据可视化泰斗 Edward Tufte 干脆就觉得它是个很糟的设计,所以他自己的书里面大量使用了边注 他还维护了一个 Tufte-CSS 项目,提供使用 Edward Tufte 的书籍和讲义所展示的想法来设计 Web 文章样式的工具。里面也专门强调了边注的使用。

Don't touch me...
我觉得他嫌弃得很有道理。

首先,脚注/尾注和边注都来自实体书。但谁读实体书的时候会去翻脚注/尾注呢?可能最勤奋的那些人是这么干的,反正我基本没读过。

在电脑或者 Kindle 上看电子书或者文档时,因为脚注/尾注通常有便捷的跳转方式,提高了我使用它的频率。但仍然有两个问题,使得它比不上边注带来的舒适度:

  • 在看文章/文档的时候需要不停地跳来跳去其实是一个挺烦人的体验;
  • 随着屏幕越来越大,文档大部分时候都会在屏幕中间,两边有大量的空白其实没有被使用;

哪些东西会在「注」里面?可能是参考材料,可能是拓展内容,甚至可能是作者当时脑子里冒出的俏皮话。这些本身都是对原文很好的补充,但是如果需要不断地在文本中来回移动,那么很可能:

  • 它们没有被真正读过;
  • 它们还带来了对原文的干扰;

所以另外一位同样我很仰慕,跨了很多科的 Robert Bringhurst 在他著名的《字体排版精要》中,花了蛮多篇幅分析各种「注」的优缺点,然后推荐了边注,并且在书里实实在在地用了很多:

Don't touch me...
不需要我介绍的 Knuth 则是 Margin Note 的爱好者。所以 \(\LaTeX\) 对它们的支持很好,他自己在《具体数学》和 TAOCP 系列里都用了很多:

Don't touch me...
所以,我也就给自己加上了。

看起来,边注无非是正文旁边的一些文字片段,似乎很好实现。但是设计上必须考虑的地方包括:

  • 放在哪边,是否需要点击什么才会出现,是否可以折叠?
  • 是否使用 Javascript,如果用了怎么处理错误?
  • 在移动设备上如何显示目前这个 Blog 使用 media query 在移动端动态调整样式,连边框都没有,更别说边注了

还有一些更小的需要想的地方:

  • 比如如果比较密集或者边注内容较多,如何处理重叠?
  • 如何对现有的没有边注的文档隐藏边注栏全屏显示?

最终决定不使用 Javascript,基于 Tufte-CSS 完成了主体框架,显示在右侧边栏。

在电脑上显示的时候,是标准的边注形式,有编号且尽可能对齐:

Don't touch me...
在手机上显示的时候,结合 media querycontainer query 把样式和计数改掉,变成一个可以被点击用来控制「显示」和「隐藏」状态的灯泡:

Don't touch me...
目前还没有精力去各种设备上测试,我自己能够用上的设备运行得好像还行。所以各位朋友可以帮忙测试一下反正你现在就能看到它 ,如果有问题请给我留言或者邮件,谢谢😄~

欢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