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L;DR
无论是个人贡献者还是管理岗还是,工作中,我们会输出各种方案。区别只是这些方案面向的对象不同,讨论的问题层级和复杂度也不同。
如何准备重要方案?在不同阶段有很多技巧,好像很难一概而论。但是回顾自己的工作经历,好像我有个一以贯之且长期有效的原则:「永远不要等着其他人来批判你」。
今天就来聊聊它。
II)Why
人都会趋利避害。
所以在展示自己想法的时候,有一个强烈的本能就是「报喜不报忧」。在职场上,为了自己的方案获得支持,展示它富有说服力的一面,好像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但实际上,当方案的评审者发现你写方案有这种「倾向」时,也会自然而然地进入「挖掘真相」的模式。
换句话说,你为了「赢得信任」做的粉饰,其实会「破坏信任」。
那么正确的做法是什么?
III)How
1)自己充当最凶狠的批判者
有本我很喜欢的书叫《Think Like a Super-GM》,书里的 GM 不是总经理,而是国际棋联最高等级的头衔,Grand Master——特级大师。
书的内容很丰富,这里只说一点,就是作者研究发现,特级大师和一般棋手最大的区别,是他们在头脑里对自己凭直觉想出的最佳出招证伪的时间,是后者的 8 倍:
For grandmasters, this is 4:1 — they’ll spend 1 minute finding the right move, and another 4 minutes trying to falsify it, whereas for amateurs this is something like 0.5:1 — 1 minute finding the move, 30 seconds making a cursory effort to falsify it.
这种想尽办法证伪自己假设的做法,非常反人性,也因此非常难实践。
但你可以刻意练习它。
如果项目存在风险,强调它。如果团队存在冲突,揭露它。用红色字体 highlight 出方案最大的不足:所有的方案都是权衡的结果,永远不要等着人来说这里有问题,你来告诉大家,这里岂止是有问题简直是很糟糕,但是因为什么,你做了这样的权衡…
2)开放互信的评审过程
按照这个原则准备方案,很少会遇到大量的挑战,因为你想得比大部分评审者深刻。
并且当分享方案里积极的观点时,大家也更容易接受和支持,并且这是一种对方案中已提示的风险完全知情的状态下,仍然坚定的宝贵支持。
但仍然有时候,评审者会补充你错过的视角或风险,甚至唱反调。这个时候你会发现采取这种策略最大的好处:它带来一个开放互信的评审。
开放互信的评审,首先意味着,方案里忽视的部分大家不会理解成隐瞒,你针对挑战做出的解释也不会被轻易理解成「借口」。
更重要的是,当反击那些不靠谱的批评时,立场清楚,腰杆很硬。
3)注意把握比例
在方案里面拿出一些章节,合理地呈现出风险点、应急预案等等就可以了。要记住,目的是为了构建更鲁棒的路径,降低不确定性,同时赢得大家的支持和信任。
所以不要让这部分抢戏。它会让方案显得可疑,或者让你的观点显得摇摆。更可怕的是,它会让上级觉得你把管理责任上缴了:看,有这些好处和坏处,我做不了判断,需要你们评审方案的时候替我做一个决定。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