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周有同学在评论里问了些问题。
回答的时候我想起来,很多组织都会遇到大家等待老板「决策」的情况。
据说成年人平均每天要做 110 个决策。
有些决策容易,有些决策困难。
所以做成年人一个很大的挑战,就是你必须做出那些(困难的)决策。
每次有同学来跟我聊这部分问题,我有两个故事,引向同一个结论。
一个是爱因斯坦的。他在一开始并不太认可量子力学,1927 年的时候他甚至对一群物理学家教训说,「上帝不会掷骰子」。
1932 年,他为诺奖提名了一批量子物理学家,并且在推荐信里面写道:「我相信,量子理论包含了终极真理」。
这个故事其实是说所谓的「mental liquidity」(也就是不要对某个结论保持执念)的重要性。
大多数领域虽然有很多的经验、方法论、认知框架,真正成立的「定律」或者说「法则」其实极少。爱因斯坦认为,大部分「theory」只是描述某个条件下可能性,而不是「law」就是这个意思。
但人改变认知很难,这是进化的结果:无论对投资、人际关系还是经济趋势,人们需要的往往不是真相,而是确定性。
心理学上有一种叫做「历史终结错觉」的东西,即人们一方面知道自己发生了多大的变化(每个人看自己 20 岁的照片都会说自己那个时候很傻),但同时认为自己身上的变化已经终结了,未来会保持稳定(60 岁的时候我还是现在这个样子)。它发生的部分原因就是因为接受自己今天持有的部分认知是错误的、暂时的或变化的太痛苦了。
所以,要训练自己,做任何决策的时候,不要带任何执念。
另一个故事是 Pixar 的 Michael B. Johnson 讲的:当年,著名百老汇导演 Gower Champion 正在执导一部音乐剧。有一次他在排练时进入剧院,惊讶地看到演员们站在舞台上。而编导就坐在观众席第二排,双手抱头。
导演问:「怎么了?」
「压力太大了,我不知道接下来该排什么舞蹈动作才好了」,编导感叹道。
导演眨了眨眼睛说:「好吧,那就随便跳点什么,这样我们就能改变它!」
我喜欢讲这个故事是想说明,大部分时候一些「决策」看起来很重要很大,但真正不可逆的,会让你下牌桌的决策其实很少。
要不要跟这个人结婚,要不要接受这笔投资并出让 20% 股份,要不要开 300 家线下店…这类决策某种程度上是不可逆的,需要深思熟虑。但大部分决策,都是阶段性选择,可以根据结果来迭代、优化或者重新评估。
应该主动训练自己,把不可逆的决策拆成阶段性的选择。结婚吗?先试试住在一起。接受投资出让股份吗?是不是考虑股转债。几百个线下店?要不要开一个试试单店模型能不能跑通?
这两个故事引向的统一的结论是:大部分时候,我们都应该不带执念,快速决策,保持前进,然后根据实际情况做出调整。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