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nciel

江湖儿女 - 追求效率也要追求意义

I)TLDR;

能不能在「效率」或者说「生产力」驱动的现代生活中,保持意义感?

可以这么试试:

  • 不盲目服从,学会说「不」
  • 追求结果也关注过程
  • 为内部需求腾出时间

II)Why

上周的一篇推送后,有同学来问,你不用 todolist,每天就干三个事儿,真的可行吗?

这是个很有意思的话题:我们今天生活在如果没做「计划内的事情」,就会有自己在浪费时间的内疚感的社会里,这么干好像是有点儿不太对劲。

但我得说,许多有价值的人类体验、思考和创造性活动通常发生在这些看似被浪费的时间里。

都不用去检索,现在我脑子里就可以列出很多人跟我有类似的想法:

  • 罗素不但在《幸福之路》里说,「一个人觉得自己工作重要是精神失常的前兆」,他甚至在 1930 年专门写了一篇《闲暇颂》(其实应该翻译成《慵懒颂》);
  • Romano Guardini 这位可能被国内大部分人所不知的哲学巨匠;
  • Tom Hodgkinson 的大量工作围绕这个话题;
  • 大量的文学作品,从著名的《小王子》到不那么著名的 Michael Ende的《Memo》;

那么问题出在哪里?Sarah Marshall 在《You’re Wrong About》的一集里讲了个概念,叫做「打蛋器效应」:1850 年,发明家开始为打蛋器申请专利的同时,过去只能在餐厅吃到的蛋奶酥(Soufflé)进入了千家万户。她认为这不是一个巧合,而是因为用上打蛋器之后,主妇们光是更快地做煎蛋卷是不够的,她们被认为应该制作出意大利蛋白酥。

然后她引用了 Ruth Schwartz Cowan 的一本书《More Work For Mother》,来证明自己关于这些效率工具给主妇们带来更多事情的观点。

最后,她有点生气的说:

「Women have been told over and over again that technology will free them. Technology will save you time. …women aren’t being freed by technology. Women are a technology. Like, the housewife is the best technology.」

我当时第一反应是,的确如此但这个不是针对「女性」或者「主妇」的,而是技术驱动的社会下,针对全人类的一个残酷现实:

  • 帮助人提高沟通效率的电子邮件、聊天工具,不是节省了我们沟通的时间,而是带来了更多的需要做的沟通;
  • 会议软件、日历软件不是节省了我们花在开会和定计划上的时间,而是带来了更多的会议,更多的日程;
  • 信息流、短视频,不是让我们更快更精准地获取了需要的信息,而是带来了太多的甚至过载的信息;

这其实会带来两方面的危害:

  • 「量」的上升伴随的是「质」的下降。随着这些软件进入我们的生活,随着完成一项任务变得「高效」,我们并不是具备了去完成「更少但更有质量」的工作的能力,而是面临更多小而琐碎的任务。
  • 注意力转移、计划和选择、思考和聚焦等大量工作,是前额叶皮层参与的。它是我们和猴子最不一样的脑部结构之一,在让人成为人方面的重要性其实不亚于「语言」。与大脑其他很多部位不同,这个区域会疲劳,并且在压力下失效

所以,如何降低这种危害?

III)How

1)不盲目服从,学会说「不」

当你看到那些效率大师介绍自己怎么保持邮箱零未读的文章,或者收到上级让你提高某个事情的效率的指令时,你问过自己一个看起来很蠢的问题吗:

「我为什么要更高效?省下来的时间是要干什么?」

如果你有一个非常肯定的答案,那当然很好,但也许你会发现里面不对劲的地方。我们可能无法对抗和推翻所有的这方面的要求,但至少得批判性的思考,更谨慎地行动。

2)追求结果也关注过程

现代职场的训练,很容易给人一种错觉,就是结果是最重要的。因为技术驱动下的经济秩序,可量化的产出是唯一标准。

实际上,这是一种对机器的衡量法则。当我们面对一台机器时,我们只想了解三件事:「它能做多少事,它能多快地做完,它做的质量如何」。这些品质总结了一台好机器和一台不好机器的区别。

但是,人类的交互中,有意义感等情感的参与。仅仅追求规模、速度和质量的增加,不一定带来积极结果,甚至可能非常有害。

对人来说,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最关心的事情,最有意义的事情,都以我们参与、投入的过程和方式的不同,和其他事情区别开来。所以关注过程,可能比追求结果更健康。

3)为内部需求腾出时间

人的内在是很容易受外部影响的。

当年我寻思自己「省下来的时间在干什么」时,发现主要就是去消费了。这是消费主义社会里,生活的本质:我们的价值,与我们的生产力密切相关。我们的生产力换来的报酬被我们用来消费,来体现自己的价值。我们厌恶休息,忘记了怎么玩耍,所有的关系都被工具化了。

这些外部秩序很容易带来内部需求:创造、消遣、健康、自我实现,被扭曲甚至遗忘。因为我们需要把内部的模式调试得适应外部秩序,才能「适应社会」。

但我邀请大家,为自己的内部需求腾出时间。那些花在你的家人、朋友上的时间,那些花在自己身上的时间,不要省掉,甚至,你应该专门采取一些没有效率的笨拙的方式来花掉这些时间。曾经看过一本书说「壁炉」变成空调后,对西方社会家庭的巨大影响。因为壁炉,由母亲生火,父亲砍柴,孩子搬运和装填柴火,它为一家人提供了一个定期的,一起努力分工协作,从寒冷进入温暖的活动。

泡个澡,给父母写一封信,把手机收起来跟朋友们聊一晚上天,无论你喜欢哪个 pattern,重要的是,找到你自己的「壁炉」。

以上。

欢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