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小报童怎么打开用户评论的通知,所以大家给我发的评论大部分我都是偶然看到的。比如 33 在前面那篇关于工作的文章下面问的:
那么另外一个问题来了,这是对于刚毕业的朋友,对于我们大龄年过四十怎么办?不知道有没有额外的建议?
今天就来回复一下,毕竟这个问题不太有时效性,想必今天答也不太晚。同时,为了回馈提问者,我会把回答分成两部分,一个是更加通用性的,一个是针对 33 同学的。
那么首先,通常意义上,人到中年,你的工作或者说职业生涯是否成功,主要取决于你如何定义成功。
我经常会用「棉花糖实验」作为起点来聊职业生涯。对于刚刚毕业不久的学生,他们的问题是能不能通过这个测验:和实验里的孩子们一样,他们如果表现出延迟满足的能力(这很大程度上不仅仅取决于个人的能力和意志力,还包括了家庭背景、社会经济环境和其他因素),往往就会过得更加幸福并且取得更大成就。
但是,对于中年人来说,问题不是他们能否通过测试,而是,你的「棉花糖」到底是什么?你知道你为了什么在牺牲和受苦吗?你是否有一个职业目标值得继续努力拼搏,延迟满足?
如果你不知道自己的「棉花糖」是什么,我有一些建议。
1)你的工作不能只是手段
现在我们经常看到工作者和「资本家」的对立情绪。当然,可能其实没有那么大的对立,互联网总是把情绪放大。
但我一直觉得,人在「工作」这件事情上能犯的最大错误,就是只把工作当手段:无论目的是金钱、权力还是声望,都会让工作作为手段充满了痛苦。
发明「中年危机」这个词的心理学家 Elliott Jaques 这么感叹:「到今天之前,生活似乎是一个永无休止的上升斜坡,眼前除了遥远的坡顶之外什么也没有。而突然一天,我仿佛来到了山顶,前方是下坡,路的尽头就在眼前」。这就是他所谓的「中年危机」:在生活中努力工作了多年,以获得一些回报,然后意识到前面根本没有太多回报,只有衰老和死亡。
而且,把工作作为手段,还不仅是目的没有达成时让你失望。我身边有不少这样的同学,获得了想要的回报,也不那么开心。
所以,首先不要犯这样的错误。你的工作当然不会每天给你带来快乐和成就感,有些日子其实还挺糟糕,但把工作——主要是努力成就里面的人和事——也当做目的,会给你带来丰厚的回报。
2)也不要给「内心」加太多戏
不把工作当成手段,是不是就应该遵循自己的内心所爱?就像梅丽莎在毕业演讲里说的:「Find work you love and you’ll never work a day in your life.」
我一直比较反对这种思路,因为工作这件事情上,flow matters more than passion。passion 带来很多偏见,不计成本的渴求和坚持,甚至会暴露我们内心最可怕的一面。
我自己的处理方式比较偏感性:如果工作的激情让我成为一个更快乐、更好的人,我觉得尺度就比较好。如果在追求工作目标的过程中,我忽略了生活里其他重要的人和事物,我就会主动调整。
后来我发现,2017 一群研究者专门研究了这个话题:究竟人工作应该是寻求 values,还是 feelings。我觉得这只是人们对到底应该追求 hedonia 还是 eudaimonia 的长久争论的一个变种。其实我们肯定两部分都需要:没有意义的痴迷,在得到后会变成空虚;缺乏乐趣的意义,在过程中会变成煎熬。
3)有趣是最重要的
前面说的两点,好的工作不应该只是手段,但又不要像谈恋爱一样充满痴迷与激情,可能看完之后会有「你说的很对但没有卵用」的感觉。
好的工作或者说好的工作状态究竟是什么样的?我觉得,感觉有趣就行。
我们是在崇尚创业创富神话的社会环境中长大的,那些成功者的回报就是社会公认的「终极棉花糖」。
但创业的成功率很低,很明显,我们看看身边,就知道还有很多没有大富大贵,但同样快乐充实有成就感的人。他们的「棉花糖」是什么样的呢?
南加州大学曾经对职业生涯做过模式识别:他们提出了四种模式:
- linear careers
- steady-state careers
- transitory careers
- spiral careers
我不确定,你是不是按照这些研究,找到适合自己品味的模式,然后遵循它,最终就可以吃到自己的棉花糖,你可以试试。但我同意很多神经科学家的观点:在所有的情绪中,兴趣是一种最积极的情绪。真正让你感兴趣的事情,通常融合了愉快和意义感。因此,这可能是一个有用的试金石,来检验当前的工作是否会给你带来「棉花糖」。
4)找一个 mentor
如果让我给任何阶段的任何人一条最重要的职业建议,那就是:在你的工作中找到一个在某些方面让你认可的人,并让自己和他们建立深刻的联结。比如,定期吃个饭或喝咖啡,并从他们的大脑中获取大量的技能和知识。这样做,你的事业,甚至你的生活,最终都会变得更好。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