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另一篇有点碎碎念的小报里,提到假期跟几个朋友的「详谈」。
其中有一场就在我家里。
正好聊到国内现在有多卷。老朋友说,三年前,国内量化的团队还跟国外有好几年的差距,这两年纷纷升级系统,基本都上了 FPGA,干到纳秒级了。
这时候蒙爷(我这么叫我家老大)捧着本书,过来问我:「啥叫脱颖而出啊?」
我说:「在布袋里面放根铁锥,和放根棒槌不一样,锥尖马上就露出来了,比喻有能力的人得到机会,显示出才干。」
蒙爷说:「哦,但真正的世界人和人哪有棒槌和铁锥那么大差别?」
他好像说得挺对,真实世界里面,人和人没棒槌和铁锥那么大的,放不放进布袋都一望便知的差距。并且,本来是「铁锥」的人,干到后面郁郁不得志的也不在少数。
特别是最近一两年,身边很多人,不管是打工者还是企业家,都处于很焦虑也很倦怠的状态,他们往往:
- 有着不切实际的目标和工期;
- FOMO,所以每天都在(被动地)追最热的行业、框架、内容、技术;
- 经常性地担心国家的,公司的,自己的未来;
- 无法分配足够的时间给足够重要的事情:包括家人、朋友和爱好;
- 由于以上这些问题,往往非常忙碌,睡得很糟,产出也不好;
这里面好像有很多问题,是社会性的,不是因为个体不够聪明或者不够努力。那么,在这种年代,要怎么才能脱颖而出呢?我当时想到了几个人。
一个是 Bruce Springsteen,想起他是因为 4 月底正好看到一个他做欧洲巡演的新闻。两个月,五十场,每场 3 个多小时,唱跳不停。如果你和我一样,听他的第一首歌就已经是他 1984 年发行的《I’m On Fire》,知道他今年已经 74 岁,并且早已功成名就(拿过 20 座格莱美,两座进球,一座奥斯卡),肯定也会奇怪,是什么驱动着他呢?
我出于好奇去翻了一下他以自己成名作命名的自传《Born to Run》。在里面他说,作为一个摇滚歌手,有很多人唱歌和弹吉他都比他厉害。所以他没有去追赶他们,而是去发挥自己的强项:「歌词」以及「体力」。
Bruce 的歌词,以描写经济拮据阶层的生活感受为特色。他的同理心大概来自于他自己早期也过得不咋样,一度被经纪人和乐队抛弃,稍有名气之后,又开始被国家要求补税,30 岁生日的时候,身上就两万块钱。
他的另一个特长就是体力好。从年轻的时候,他就以「马拉松式」的演唱会著称:通常 四个小时起,全程冲刺,充满活力。难怪 74 岁还可以这样搞巡演…
通过不断发挥自己的特质,他被蓝领阶层广泛接受并逐渐出圈,终于在被称为「工人皇帝」的同时,成为了一代摇滚巨星。
另一个人是我弟。他是很成功的游戏制作人(光是《王者荣耀》一个游戏就够说一辈子了吧),在腾讯也是职级相当高的管理者了。
很多人都只看到王者上市之后的成功,其实这之前的故事鲜少人知。而作为兄弟,我看着他大学中途转专业学计算机,看着他进当时并不算高薪的公司干游戏,看着他在卧龙里做出来的一个个游戏在腾讯坐冷板凳。
但那些年我们每次聚会,包括过年,活动都是一起打星际或者 3C。我们聊的,大部分也是游戏,如果不是因为他,我大概很多 PS 或者 XBox 上的游戏不但没玩过可能都没有听过。
做出高品质的游戏,是他认准了的路。
我面前这位朋友也一样。当年他做白酒生意,做到了某前三白酒品牌内蒙古的总代。我看着他获取了巨额收益,也看着他超重,看着他离婚。有一天他突然告诉我,他要去一个券商做量化。
那年他 31 岁,200 多斤,平时有人鞍前马后,去券商得从基层干起,连编程都是现学现捡。我问他这是想干嘛,换个心情也不是这么个换法。
他说:「我当年没有人培训数学竞赛就拿了奖。虽然七道大题我只做出来一道,但是架不住做出来一道它就给我奖。从此之后,我就对数学感兴趣,我这些年,没事儿不爱社交,不爱运动,就爱研究点儿数学。」
现在他 145 斤,满头白发,却精神奕奕。在我家里坐了一下午,聊的全是系统。
阿根廷有句谚语:「离开 20 天回来,一切都不一样,离开 20 年回来,一切都一样。」
在很多层面上,人的发展,和国家的发展是类似的:有着内外部环境在内的各种不确定性,有时候需要连横,有时候需要合纵,有时候需要独裁…发展得好的,都不会瞄着大家都瞄着的目标,而是去拥抱自己的特质,发挥自己的特长。
对人来说,这并不容易。我们最独特的品质通常都给自己带来过麻烦,甚至让自己感到羞耻。因为它们让我们如此与众不同,所以我们倾向于去隐藏它、压抑它。
我把这些话挑一部分,讲给了蒙爷听,他今年 9 岁,有点 ADHD,老师和他妈妈都有点头疼。但他思维发散,常有巧思。对自己爱好的事情,比如骑车,很能坚持,从不叫苦。这场对话之后两天,他拿了人生第一个铁人三项比赛季军:
还挺像那么回事的,对不对?所以有时候,要脱颖而出,我们要向孩子学习,不要做「阿根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