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an Kay 在几十年前说「People who’re serious about software should make their own hardware」。我入行的时候做存储、基站,写汇编、C、Cpp,曾经觉得自己离硬件挺近的。在 FITURE 做了一段时间才知道,设计、模具、物料…每个地方我都不懂…
这里面对我来说最难的是「设计」。以前我总觉得它交付的「功能性」的价值是好算账也值得投入的,但里面「情绪性」的价值,究竟是什么作用,该投入多少,很难搞明白。
今天看到这个索尼大法的这个集中展示自己设计能力的页面,我好像突然想明白了…这玩意儿是解决「不完全信息博弈」的。
大多数生物需要吸引配偶才能生存和繁殖。公司其实是一样的,需要吸引用户、员工、投资人和各种合作伙伴。
就像生物在生理上的可用性时间非常有限一样,商业组织时间可用性也很一般: 同一时间,你基本只为一家公司工作,只能用一个 IM(不管它是飞书还是企微还是slack),只能签一个支付通道等等…
所以商业组织之间的竞争和大自然里面的求偶有类似之处:需要在极短的时间内,解决信息的不完全。
就像一只雄孔雀开屏,是向不掌握自己完整基因的雌孔雀表明,我拖着这么大个尾巴还活着,说明我基因优秀,给我生娃吧…
所以好的设计,就是恰如其分地告诉信息不完全的用户,我们是「有格调」的,或者我们是「先进」的,或者我们是「可靠」的,买我吧…
这里面还值得去继续思考的地方,有两个。
一个是,设计的风潮是变化的,不是只看硬投入,如何保持自己的设计恰如其分?
在自然界,你发育出一个特别大的开屏,它是有公允价值的。但是在商业界,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设计,说明你的公司「先进、可靠、有逼格」,是会不断变化的。比如下面这两个 Instagram 的 logo,分别代表了两个时代:高保真和极简。
第二个更有意思的是,当 AI 给了所有人随时随地去设计的能力之后,会有什么样的变化?
换句话说,当所有雄孔雀都可以随时开一个任意大的屏时,雌孔雀会看什么?雄孔雀又该开发什么新的手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