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L;DR
这个系列前面讲了不少,如何管理上级、平级、下级。
管理上还有一个难题是管理异构的团队,就是背景和工作内容各不相同,特别是跟管理者自己的背景差异相当大的团队。
比如你是一个才华横溢的设计师,被派去管理一个在线教育业务团队,这个团队里面一堆的销售、技术、运营岗;再比如你是一个经验丰富的架构师,加入了一个内容创业公司,要去管理一些公司的 KOL/KOC。
李诞用了OKR,效果好像不太行。我推荐的办法是,识别团队成员特性,然后根据工作合理搭配「电影类工作」和「剧场类工作」。
下面详细说说。
II)Why
我们今天的管理科学,是从工厂里沉淀出来的。安迪•格鲁夫的经典名作《High Output Management》,书名透露了这种管理的本质:要求 high output。
但发展到今天,只要管理的不是偏劳动力的团队,下属对工作的挑战性、影响力、创造感等等,肯定是有要求的。
我现在也管着相当异构的团队,比如既有标准动作较多的销售部门,也有相当偏创意的内容制作部门。我的做法是按照输出一致性要求的不同,把每个部门的工作分成「剧场类工作」和「电影类工作」两个大类,然后根据情况和需求调整这两类工作的组织和比例。
这么分类的原因是,是因为虽然看起来很多职能叫法都一样,比如导演、演员、编剧、化妆、道具等等,甚至很多演员会两种演出工作都接,但电影和戏剧是完全不同的:
- 剧场是实时验收的,不能事后剪辑,需要很高的一致性,不鼓励挑战演员挑战自己(无论身体上还是情绪上)。
- 电影是异步验收的,需要的是创造性(拍出没有被拍出的东西),因此导演、演员和其他工作人员会一起努力,挑战每个镜头的极限,即使这意味着大量的重来和时间浪费。
在我们的工作中,有一些是要求高一致性的,比如开发、测试、销售、运营里面的大部分动作。但也有一些是鼓励差异化的,典型的就是很多公司在起一个新产品或者新业务的时候,会赛马:
- 几个团队在同一个 topic 上竞争
- 每个团队快速产出并投入验证
- 每个团队根据自己和其他团队的产品拿到的市场反馈快速调整
- 不断重复直到有一个团队胜出
很多时候「赛马」被误会为老板逼员工「卷」,其实很大程度上,这是因为偏开放性、创造性的工作,大概只有通过各种差异化输出去交叉授粉,才可以快速收敛。
III)How
知道了怎么分类这两种工作之后,如何去管理?
1) 先分类你和你的下属
有一些人就是很喜欢工作上的一致性,他们不但自己追求,也希望其他人遵循「最佳实践」。
还有一些人,他/她们好奇心强,对某个细分领域研究得很深,常常提出让其他人惊讶的观点,并且对这之外偏事务性的工作往往反感甚至反抗。
注意区分真正能「创造」的人和「有想法」的人。
把自己也算进去,因为你往往只是其中一类,需要另一方面的补充。
2)构建不同的评价体系
要求高一致性的部分,要建立基线,通过数据去管理。比如销售,从 leads 获取到转化,各个链路上的指标和动作;比如开发,有类似于 DORA 这样的指标(未必适合每个团队,可以自己去找);比如产品,也会有 PRD 的一次性通过率等等指标。
而那些追求差异化的工作,要明确你希望在什么地方有差异化,你的约束条件是什么,然后就放手。管理者的过分关注和参与,往往会扼杀创造力。你应该主动奖励那些优秀的探索和冒险,来建立信任而不是传递压力。
3)荤素搭配
大部分工作应该追求一致性。公司给你做管理的机会,大部分时候需要的是你的团队有稳定的输出。你在某个行业里沉淀的「know how」,也基本都是如何在某个领域产生比较一致的产出,以及准确地知道大概需要什么样的成本和时间。
但我们需要搭配一些探索性的工作。有一些是给自己的,大到思考业务的商业模式,小到去代码库里增加一个自己喜欢的功能。更主要是有意识地为团队留下预算,比如每年一两次共创会, Hackthon等等。不同的团队需要的比例是不一样的,要学会把握。
同时,在组织上,也要搭配。既然真正能够创造的人没那么多,大部分人是喜欢「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那每个团队的大部分成员,就主要负责按时保质交付,有一两个创造力强的就足够了:甚至最好是一个。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