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nciel

过年了,再说说钱

在上一篇里回答问题时,有写到跟钱有关的一些内容。

正好也到了年底,大家多多少少都会从这个角度去回顾一下去年,展望一下明年。晒一年的投资回报或者年终奖的同学也不少。

人怎么去投资,怎么去消费,其实很深刻地展示了 Ta 的性格和价值观。但这两部分行为具有以下特点:

  • 消费行为比投资行为要好观察得多;
  • 但归根结底,两者都有一些理性成分,和更多非理性成分;

我们经常说「钱只是手段但常常变成了目的」,这是因为作为个一般等价物它太强大了。下面是我在写上一篇的时候,关于钱想起来的一些东西。

0. 花钱往往不会带来别人的「仰视」

看到一个人住豪宅开豪车,人们最正面的想法可能也就是「如果我也住这样的房子,开这样的车,那谁谁谁就会对我刮目相看了」,几乎不会有人会想「那个住这样的房子,开这样的车的人,真是太成功太值得学习了」。

这不是因为人的嫉妒心,或者说不尊重你辛辛苦苦积累的财富。而是人看到财富的时候,通常只把它当成自己是不是被喜欢或者被欣赏的一个 benchmark。脑子里面有这根弦,其实会解决很多困扰:没有人因为你的消费而仰视你,因为根本没有人像你一样时刻在打量着你,人们只会忙着打量自己。

1. 但不消费就不是把钱当目的吗

这些年流行一些类似于 FIRE 社会实践,也就是尽可能的节俭,然后当有一笔足够的存款后,早日退休。

这种主张宣称做到了只是把钱当手段而不是目的,但本质上是希望在钱上获得停止再思考钱的权力,从而腾出精力来关注生活的其他方面。

老实说,它让我望而却步。因为当你执行那些 FIRE 实践(比如我看有些人甚至常年把公司或者同事聚餐的剩菜剩饭打包回去吃好几天),并且坚持十几年几十年,你和钱「偏紧张」的关系基本上就成了你个性或者说生活方式的一部分了。这可能会带来两个问题:

  • 当你「退休」了之后,你可能仍然无法在钱的问题上「松弛」下来
  • 你不知道消费什么是自己愉快的,也错过了很多在年轻时让自己和亲朋好友愉快一点的机会

说白了,你「会省钱」,并不代表你「会花钱」。

2. 人们对重大的决策往往更随意

这叫做「The Law of Triviality」,就是一个问题得到的关注程度和它的重要性成反比。

背后的原因是重要的问题确实更复杂更多不确定性。

每个人都对吃哪家馆子,买什么咖啡有很强烈的看法。但是读什么大学什么专业,去哪家公司嫁给谁,人们常常是被轻轻一推就决定了:因为更加理性的决策自己也做不出来。

投资或者消费也是这样的,很多人在出门「看一眼房」或者「瞅一瞅车」的过程里面,就下单了。很多人在没搞明白形势和规则的时候,就投资了。

3. 人的囤积癖其实挺普遍

特别是房子、鞋、包等你可能投入了一点感情,并以为会「增值」的消费。

我记得在汕头的时候看到过「岭南第一侨宅」,陈慈黉的故居。始建于清朝集陈家几代人的心血,占地两万多平方米,共有厅堂 506 间。

据说以前陈家有个佣人只有一个工作,就是开关窗户:每天清晨开窗,开完所有的窗,又开始关窗,当所有的窗都关上了,天也就暗了。

这是整个宅子维护成本的一个缩影。全世界有很多富豪都造过这样的房子,后面成为某地的名胜。但我看过的,很少有能在里面住满三四代人的。有的时候我看到这些地方的介绍里说,房子主人因为「不顾一切的享乐」所以造了这样的东西,我会很怀疑:可能他们正是因为没有感受到乐趣,所以才把不计代价地囤积变成了唯一乐趣。

4. What’s your point?

投资和消费,无法量化,因人而异,没有非黑即白的规则。我只有一些自己的感受。

首先,无论投资还是消费,年轻的时候应该花点钱去探索。懂点儿投资的重要性就不说了,光说消费,一方面,早点知道什么样的消费是让自己由衷快乐的很重要。有人喜欢旅行,我讨厌探索不熟悉的地方。有人喜欢纸书,我越来越爱电子书。了解这些对提升生活质量大有益处,因为真正有质量的,应该是在你喜欢的东西上大手大脚地花钱,然后在你不喜欢的东西上毫不留情地节约另一方面,花钱的快乐跟你赚钱过程投入的成本,特别是心理成本,也有关。第一份工资到账的时候,你可能吃顿牛排就很快乐了。这种快乐在后面很多年的工作中可能都没有那么容易再有,不要吝啬。投行的人,创业的人,很多时候会产生一种挥霍的冲动,也跟每周 100 多个小时的高强度工作有关。所以,早点儿花,往往都比晚花好。平时花,往往都比集中花好。据说鲍尔默因为心脏病差点挂掉,有人问他最后悔的事情,他说因为小时候家境不好,过得太抠了,并从那以后坚决不买 100 美金一下的红酒。

其次,「延迟满足」的道理大家都懂,但真正实践,往往是有目标的人才能做到。世界上最不幸的人就是暴富的人。每天瞎消费瞎聚会,喝太多了,买太多了,说太多了,但没有真正的目标。让生活有意义的是目标。它可以是工作,可以是家庭,可以是爱好。有了目标你才有一场可以去投入的战斗,即使最后没有赢,这样的生活都比没有目标的强很多。

最后,不要着急。一方面,花钱很多时候,是为了影响他人的想法。你应该经常想:「我想影响谁?为什么?Ta 或者 Ta 们值得我这样吗?」另一方面,人们喜欢模仿那些看起来生活得更好的人,而生产力总会去满足更广阔的消费力,所以跟钱有关的一切,最终都会下沉。投资是这样,股票过去是极个别富人的玩具,现在几乎人人都在炒股;消费更是这样,从金缕玉衣到海外旅行,一切消费最终都会下沉,不要着急。

以上。

欢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