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nciel

你问我答(1) - 关于工作的三个问题(2)

继续说两个后续的问题。

I) IT 行业的技术岗位还值得努力进入吗?

人都希望确定性越大越好的,但世界又偏偏是混沌的。

首先,从长期看,如果对这个行业这个岗位有长期发展的「内生」动力,自己愿意随时琢磨相关的问题,并且有志向成为头部的人才,那无论如何都是值得努力进入的。

然后,从短期看,我觉得 IT 或者说互联网所谓的下半场,本来主要是指流量红利的消失。与此叠加的,是可能更可怕的一些对各行各业都有影响的利空,比如人口红利的消失、疫情、地缘政治、国家监管等等。

这个时候如果要入行,就不能看大行业,要细分一点看。因为中国泛化的IT 行业或者说数字经济,在 GDP 里占比早就超过 1/3 了,这么庞大的体系,每个细分领域大不相同。

不同的首先是大家的商业模式。大概地了解一下 O2O、电商、游戏、泛视频、安全、基础设施、SaaS、咨询外包等等不同的 IT 行业的商业模式是挺有必要的。可能看一层不够,还得看两层。比如泛视频里面的内容平台,不管是爱优腾还是 Netflix,估值模型都是「用户数 x ARPU」值。要做高估值就是通过增加用户数,和提高 ARPU。然而现实世界里,不断增加用户数就很难,并且肯定有上限。而单用户 ARPU 值的提升,就更加难:为了用户数不掉,大部分内容平台,高价会员得到的内容,往往和低价或者免费会员是一样的。大家的差异在「权益」上,比如,高级会员可以多支持一点终端,或者提前看两集热门剧,或者不看广告。这基本上都会造成这些业务的上限非常有限(没法从对某些内容有兴趣的用户那边赚到类似于游戏的高附加值),而下限很低(一旦经济不好大家就会不再续费)。再比如 SaaS,在国外是和 C 端差不多大的规模,出了 Salesforce、SAP 等等航母级别的公司。但是它的核心商业模式就是通过模块化复用,摊薄软件开发的成本来赚钱。而在国内,因为企业的数字化和信息化基础很差,甚至很多人工流程就是为了「不透明」和「例外」,加上长期用工成本较低,大家比较粗放也能赚钱,所以 B 端软件经过这么些年也看不到巨头出现。

然后,因为商业模式的不同,技术岗位在里面的作用是非常不一样的。这里面最核心的是搞清楚所谓的成本中心和利润中心。这个概念是彼得德鲁克发明的,从发明那一刻起,研发就被放在成本中心,并且往往是成本中心里面最贵的一个部门。在不同的企业还有不同的叫法,比如把「成本中心」叫做「中后台」,「利润中心」叫做「前台」。因为每次裁员,CEO 基本上首先都会把注意力投向成本中心,研发在里面又特别显眼,所以现在大量的成本中心都希望把自己做成利润中心。这里面有一些是真的,也有相当的比例只是自嗨,要好好辨别。比如Amazon 的云计算,一开始确实就是服务于 Amazon 电商业务的一个成本中心,后来逐渐开放,但不是所有公司的云计算业务都真正做到了「利润中心」。再比如 SaaS 服务或者是咨询和外包服务,因为模块化和复用是整个商业模式的核心,里面技术和架构的工作就非常关键,并且架构设计和系统集成常常是可以找用户付费的。这些业务一般很难有某些互联网业务的高速增长,但是很反周期(因为固定成本低,也没有什么生产和销售成本),所以做到头部仍然是过得很好的。进入一个 IT 公司,尽量去「利润中心」(直接为业务部门服务的研发也算),获得一段稳定的,可预期的发展。

充分了解之后,结合自己的资源和兴趣,选择一个起点吧。

II)进入的可行性有多大,年龄性别等等是问题吗?

年龄肯定不是问题。我是研究生开始编程的,这里面既没有 rocket science,也没有童子功。需要明确的短期目标和长期规划,然后日拱一卒的恒心。

至于性别,这个问题我答不好。整体上来说,东亚是一个对女性特别不友好的区域。又要上班,又要带娃,还要容颜不老,身材不走样。我只能说,出类拔萃的女工程师是有的,我认识不少。从绝对数量上看,确实比男生少一些。从比例上说,女生中优秀的女生,和男生中优秀的男生,差不多。并且,我认识的很多女生,因为她们能够用好自己沟通、表达等等柔性的技能,她们在男生居多的技术团队获取资源和推动事情的能力,也更加突出。

欢迎留言